說在前頭:
上一談我在『求賢令』裡淘出了企業文化的核心要素——【從商鞅變法窺探企業文化《一》之求賢令的秘密】,這一談就要開始談商鞅變法裡的企業文化落地了。
一、以農為本
要想收復失地及成就霸業,軍事絕對是直接的手段,而經濟則是背後的支撐,兩者相輔相成。
我們知道,中國自古以來,農業在經濟中就占著主導地位,於是商鞅將重點放在了農業上,采取破除井田制,讓土地私有制,獎勵墾荒等措施,促進了小農經濟的發展。
又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去。
為了讓更多的人參與到農業建設當中,他還有意抑制商業發展,畢竟『商』的本質是等價交換,不直接產生價值,因此,一切為『農』開路,國庫就這樣慢慢地充盈了。
二、唯才是用
在人才上,商鞅廢除舊世卿世祿制,避免貴族子弟憑借祖蔭占著茅坑不拉屎。
頒佈了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激勵更多的人建功立業。
在戰場上,士兵為了立功,作戰勇猛,秦軍因而有了『虎狼之師』的稱號。
被後世譽為『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從一介平民逆襲成為『武安君』。
獎賞政策也吸引著山東六國的人才紛紛湧入秦國,例如後來巧舌如簧的張儀、制定遠交近攻的范雎以及謀定六國的李斯,他們原本都不是秦國人。
三、完善制度
為了更好地落實秦國的『企業文化』,商鞅先後頒佈了《墾草令》和《秦律》等法令。
從『睡虎地秦墓竹簡』等出土的秦簡來看,秦朝的法律制度相對完善,內容涉及刑法及行政、經濟、民事等方面,切實做到各行各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為了更好更系統化地管理,商鞅又普遍推行了縣制,統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權的君主政權。
須知一個組織裡,在新舊制度交替的時候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就是集中,因為如果這個時候多方勢力各自為政,互相推諉或明爭暗鬥的話,是無法集中力量幹大事的,那樣的話,秦國的『企業文化』就很難落地了。
說在後頭:
商鞅變法的內容還有很多,因為談的是企業文化,所以上述提到的一系列變法措施多是圍繞著其核心價值觀進行的,而所有的目標也嚴格地遵從其使命和願景。
這些使秦國很快富強起來,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全中國奠定了基礎。
我認為變法的成功除了商鞅準確地抓住國內的主要矛盾之外,和歷史上其他變法相比,還需要具備這樣的幾個必要條件。
下一談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