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劍到底有多神奇?出土後鋒芒依舊,一劍便輕松劃開26張紙。《網路歷史》

這個世界從來沒有不朽,2500年足夠讓許多事物徹底消失,即使是鋼鐵,估計也早已經面目全非。

但是有把劍卻沒有受到時間太大的影響。

至少2500年的時間,並未在其身上留下歲月的痕跡。

其便是春秋五霸之一的越王勾踐的佩劍——越王勾踐劍,屬於春秋晚期越國的青銅器。

傳說勾踐用這把劍臥薪嘗膽,最終滅掉了吳國,成功復仇。

而這把劍也見證了勾踐不懼失敗,不怕屈辱的偉大形象。

靠著不滅的信念,吃盡人間苦難,勾踐最終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於1965年出土再湖北省江陵望山楚墓。

其是一把青銅劍,置於棺內人骨架的左側,並插入塗黑漆的木鞘內。

劍長55.7厘米,柄長8.4厘米,劍寬 4.6厘米。

劍身修長,從刃鋒利,在出土的時候,鋒芒依舊,劍柄以絲纏繞,劍出鞘時寒光凜凜,耀人眼目,劍刃薄而鋒利。

有專家做過試驗,稍一用力,便將26層白紙劃破。

其紋飾依然也清晰可見,整個裝飾顯得華貴、典雅。

劍身刻有『越王鳩淺《勾踐》自乍《作》用劍』八字,仿佛在向我們述說兩千多年前的輝煌。

那麼為何這把劍能夠歷經兩千多年而鋒芒依舊呢?

第一:它是一把青銅劍。

主要構成金屬就是銅、錫以及少量的鋁、鐵等金屬組成的青銅合金。

這種合金有很多優點,比如熔點低,易於鍛造;硬度高,可以作為武器,當然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其耐腐蝕。

一般來講,銅與其合金的耐腐蝕性,在金屬材料中都是比較強的。

因為銅這種金屬,不怎麼活潑,不容易發生反應。

至少要比低碳鋼強,這個低碳鋼就是咱們常說的熟鐵。

勾踐劍的數據顯示鉛含量不到0.1%,這說明越王勾踐劍采用的是純度極高的上等銅料。

大家知道,純銅是不會腐朽的,性質很問題。

勾踐劍的層層剔除了鉛等雜質,隻剩下錫和少量的鋁、鐵、鎳、硫。

這樣一來,青銅的性質就很穩定。

當然,青銅對於當時的工匠來說,已經小意思了。

在更早的商周時期,我們就已經是青銅時代。

在戰國時代的工匠們已經有了足夠的積累,他們冶煉青銅已經很熟練。

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周禮·考工記》中就有『四分其金(銅),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的記載。

而且吳越之地水網縱橫,『以舟為車,以楫為馬』。

戰車、戰陣施展不開,就因地制宜發展了短兵器——青銅劍就成為吳越特色。

研究的多了,工藝自然就先進了。

所以鍛造出較高水平的青銅劍,其實不足為奇。

要知道這可是鑄劍大師歐治子的作品。

據說他一共是造出了八柄寶劍,每一柄都是名動天下的寶劍,每一柄寶劍的背後都有一個傳奇故事,這其中就包括了越王勾踐劍。

但是,僅僅是這樣,想要使其數千年依舊保持法鋒利,顯然還差了些。

與越王勾踐劍時代相近、制造工藝也相近的吳王夫差矛,1983年出土於江陵馬山楚墓,由於該墓的保存情況不好,棺木等大都已經腐爛,夫差矛出土時不僅矛柄幾乎全部腐爛,其青銅表面也都佈滿了綠色的銹層。

所以,越王勾踐劍,還有個神奇之處,表面處理。

在目前的金屬防腐蝕措施中,表面處理是最有效也是最常見的一種。

像最簡單的刷油漆、到噴砂打磨,鍍層,都是的。

這把劍是是經過硫化處理過的,就是劍身上的那些黑色花紋。

這種硫化處理可以生成硫化銅,是一個很好的防銹蝕層。

當然了,這種硫化處理很大程度上不是人為制造的,而是自然形成的。

因為在葬中一般都有大量的陪葬品,情況十分復雜。

屍體、絲綢衣物、食物等腐爛後都會產生相當多的硫化物,這就是越王勾踐劍上硫的來源。

從實際情況來看,如果在暴露的空氣中使用硫化銅來進行防腐,效果並不好,極易消散掉。

硫化銅是一種結構並不致密的物質,在用劍時,人的手指會經常摸到劍格,從而很快就將該處的硫化銅抹去,既如此,還有必要進行硫化處理嗎?

但恰恰是在封閉的墓穴中,慢慢形成的硫化銅不易消散掉,固定在劍上,形成了絕對的保護層。

此外經過研究人員的檢測發現,這把劍的表面還有一層獨特『薄膜』,裡面含有『鉻』元素,這又是一種耐腐蝕材料,而且還耐磨,這也是為何這個劍能夠保持鋒利的原因之一。

這才是這把劍最為神奇的地方,按道理講,這種鍍膜技術是現代才有的,一臺蒸鍍設備還挺高級的。

可是古人他不講道理啊!

即使是所謂的鉻鹽氧化技術,那也是上世紀中葉才開始被廣泛使用,其中最大的難點就是高溫,這種難熔合金是如何被搞定的,我想不出來。

當然了,除開劍本身,環境因素也很重要。

出土寶劍的楚墓,密封環境很好,幾乎隔絕空氣和水分。

這極大地減少了被銹蝕的可能性。

因為金屬銹蝕,需要化學反應,那的有反應物接觸啊。

就好比真空一樣,自然就不會腐蝕了。

所以,這把劍千年不銹也與其特殊的保存方法有著很大的關系,這柄劍插在木質的劍鞘裡面,周圍的空間用一種較為細密的黏土封實,一層一層的密封,這樣就隔絕了與外界空氣的交換,在這樣的條件下,鋼鐵都不會生銹的。

所以使得這柄劍隔了兩千多年還是如以前一樣鋒利。

當然了除了抗腐蝕以外,這把劍本身的工藝性能也是可圈可點的,這柄劍的每個地方的銅和錫的比例是不一樣的。

比如劍脊因為需要承受整把劍的力量,所以劍脊處的含銅量比較多,這樣能夠使劍韌性更好,不容易受力折斷;而這把劍的青銅合金配比的刃部含錫較多,這樣會使刃部更加硬,使劍刃非常的鋒利。

所以不愧是『天下第一劍』!

當然,他僅僅隻是當時的天下第一劍。

『越王勾踐劍』隻能代表那個年代的水準,千萬不要神話。

什麼超越現代科技?

都是鬼話,起碼工藝比不過秦朝的青銅劍。

為啥春秋戰國青銅劍隻有50公分左右長度?

技術達不到唄。

秦朝的都到了80-90公分,這就是進步。

1994年8月,這把寶劍作為文物,來到新加坡進行展覽,可能是由於當地的工作人員文物保護意識不強,在把劍裝入櫃臺時,操作不慎,櫃臺的有機玻璃和劍刃卡在了一起,發生了小小的碰撞。

後來有機玻璃被拆下來以後,專家發現劍的刃部出現了一些傷痕,千年如新的寶劍,如今在現代人手中出現了這樣的情況,著實令人不快。

劍刃被有機玻璃這麼軟的東西就能劃傷,這也說明了,此劍確實鋒利有餘,韌度有欠缺。

最後強調一點,越王勾踐劍,作為古代青銅器在工藝和性能上的巔峰之作,是國家頂級文物,根據國家規定,是禁止對外展出的,隻有被允許的科學家才能夠近距離接觸,所有展館的展示品都是後期仿制,真品確實是在湖北博物館,但湖北展出的也是仿品。

請記住重點,是禁止對外展出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