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闕之戰:不過是白起的戰術勝利,卻成合縱、連橫戰略的大轉折點。《網路歷史》

自孟嘗君率齊、韓、魏三國討伐秦國成功之後,讓整個東周都看到了合縱的威力。

公元前296年,齊、韓、魏、趙、宋、中山五國再次合縱伐秦,一直攻擊到鹽氏《今山西運城市鹽湖區》。

這次面對五國軍隊,秦人依然不敢用強,被迫再次求和。

為此,秦國被迫送回了之前侵占韓國的武遂《今山西臨汾西南》和侵占魏國的對陵《今山西永濟西南蒲州鎮》。

一時間,合縱力量變得空前強大,令東周局勢巨變。

眼看東周局勢即將逆轉,兩件足以影響歷史進程的大事卻突然發生了:公元前295年,趙國突然爆發沙丘之亂,趙武靈王被權臣圍困餓殺;就在趙國這次內亂的前後,齊閔王對孟嘗君生出了疑心,一度將他驅逐。

趙國與齊國,是山東諸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兩個國家;這兩國先後出現內訌,對於合縱,可不是什麼好事。

這一變化被敏感的秦人意識到了,馬上就開始嘗試再次東進。

公元前294年,秦國先派向壽率軍攻打韓國,攻占了武始《今河北武安市南》。

武始,是韓國的北部邊境;但對三晉整體而言,這裡已經算是腹地。

秦軍突然殺入三晉腹地,這就是一個危險的警告!緊接著,秦國又命白起率軍前往攻打東周。

無論是東周還是西周,名義上是天下共主之國,可戰國以後長期都是於三晉的附庸;更何況,秦軍東出之前,還攻占了韓國的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這是公開向合縱組織發起挑釁!

面對咄咄逼人的秦軍,韓、魏二國極為重視。

可此時,趙、齊二國剛逢內亂,並不樂意派兵相助。

不得已之下,韓、魏二國派出了數十萬大軍,駐守在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準備全力迎戰。

白起統率的秦軍,兵力還不足韓、魏聯軍的一半。

見此情形,周人頓時大感安心,以為秦軍必將知難而退。

然而,西周大臣宮他卻意識到了風險,上朝勸說西周君:『當年宛國《疑為『崇』之誤,應該是指公元前608年晉趙穿侵崇之事。

如為『宛』,就是指南申國,春秋時被楚國所滅,與原文不符》依仗秦國而輕視晉國,結果秦國發生饑荒,宛國就被晉國滅亡了。

鄭國依仗魏國而輕視韓國,結果魏國前往攻打蔡地《舊蔡國,當時屬楚》,韓國就趁機滅了鄭國。

邾、莒為齊國吞並《二國被楚滅,地入齊》,陳、蔡被楚滅國,這些都是依仗援國卻輕視鄰近的敵人而造成。

現在國君依靠韓、魏二國卻輕視秦國,恐怕國家就要受害了。

國君不如派周最暗地去聯合趙國,以防備秦國,那麼我們就不至於被消滅!』

周最是西周君之子,長期在齊國出仕,得到了齊王重用。

因此,在整個東周,周最也算得上是一號人物。

宮他提議讓周最去求趙人幫忙,這也是為了最大限度地保全周國。

不過,宮他這明顯是小瞧了韓、魏二國。

當年孟嘗君派人去勸說列國合縱之時,就曾說山東諸國『隨便聯合其中的兩個,都足以戰勝秦國』;如今韓、魏大軍聯手,兵力足足是秦軍的兩倍,又是在家門口作戰,怎麼可能保護不了東、西二周?

剛經歷了沙丘內亂的趙國會更強大嗎?

可惜,當時大多數人都沒意識到,秦軍主將白起是位不世出的戰爭天才。

秦兵總數雖然不及韓、魏聯軍一半,可白起在與敵人對峙近一年後,就敏感地察覺到韓魏聯軍的一個致命弱點:人心不齊。

韓國軍隊勢單力薄,指望魏軍能替自己先抵擋住秦軍的進攻;魏軍則認為韓軍訓練有素,希望韓軍能沖到前面去做先鋒。

在看出兩國敵人都躊躇不敢向前後,白起先在韓軍面前佈下了疑兵,暗地裡再派出秦軍精銳去攻打魏軍。

毫無防備的魏軍瞬間被秦軍沖垮;眼看魏軍潰不成軍,韓軍也失去了信心,防線瞬間崩潰。

白起馬上率秦軍一路追殺,不但俘虜韓軍主將公孫喜、殺死魏軍主將犀武,還斬首達二十四萬!

以不到敵人一半的兵力擊潰韓、魏聯軍,讓伊闕之戰成了白起的封神之戰。

大喜若望的秦昭王,第二年就讓白起跳了六級,從左庶長直接晉升為大良造!

數年來山東列國的合縱,讓秦國屢次遭受挫折;這場久違大勝,秦昭王頓時揚眉吐氣,馬上就給楚國送了一封請戰書:『楚國背叛了秦國,秦國現在將率諸侯伐楚、決一勝負!希望您能整頓士卒,來一場痛痛快快的決戰!』

自從秦人扣押楚懷王後,秦、楚之間就生出了仇恨。

三年前,楚懷王又死在了秦國。

雖然楚懷王的政績並不佳,但國君恥辱性地死在異國他鄉,仍然讓楚人深感憐惜,悲慟得如同失去了父母兄弟。

以前,因為父親被扣在秦,楚頃襄王雖然沒有與秦交往,但也不敢公開參與反秦;可父親既然已過世,楚頃襄王也就不再顧忌,當即就宣佈與秦斷交。

可惜楚頃襄王此舉,並沒有什麼底氣。

楚懷王在世時,楚、秦關系就已惡化;垂沙之戰後,楚國與山東其他國家的關系也愈發疏遠。

所以,這些年來,楚國是處在被列國孤立的狀態。

其實,秦國與楚國也差不多。

前幾年,山東諸國數次合縱伐秦,楚國也與秦國斷交,這讓秦國的國際環境急劇惡化。

伊闕大勝之後,山東諸國的『合縱大網』破了一個大洞,秦人不趁此時強迫楚國和秦,更待何時?

果然,收到秦人的請戰書後,楚頃襄王寢食難安,不敢再提秦國的殺父之仇,與大臣們商議與秦和好。

第二年,楚頃襄王就與秦國聯姻,娶了秦女為夫人!

楚國重新投入秦國懷抱,這讓合縱大業再遭打擊。

那伊闕之戰秦國的對手們又在忙些什麼呢?

戰前,宮他勸西周君暗中聯合趙國,卻被西周君無視。

如今戰況果然如宮他所料,西周君一時間也慌了神,馬上催促兒子周最前往趙國求救。

奈何自趙武靈王死後,趙人也不敢輕易對外用強,西周君並沒能得到充分的安全保障。

無奈,西周君隻能派相國周足前往秦國求和。

可國家正面臨危機,周足卻打起了退堂鼓:這些年來周足一直主張合縱,向來為秦所忌;秦人連楚懷王都敢扣押到死,他周足敢去秦國,能不能活命都難說。

見周足為難,身邊就有人給他出主意:『可以對周君說:‘讓我出使秦國,秦、周邦交必定會惡化。

主君的臣子當中,有一人為秦國重視而又想當相國;這人一定會來秦王面前詆毀我,所以我是不宜出使秦國的。

我請求免去相位後再出使秦國,主君可以任命此人為相國;此人當上了相國,就不會在秦王面前中傷西周了。

’當前周君很重視與秦的邦交,所以才會派相國您出使;如果在您臨行前免去相位,這就是對秦國的輕視,所以您的相位一定會保住。

但如果您先說了這些話再訪秦,與秦國的關系就緩和了許多,您所辦的事也能辦成。

否則,西周與秦國的關系將惡化,您不但得不到好處,還會遭遇誅殺!』

前幾年合縱大行其道,列國都重用各類合縱術士。

可伊闕一戰過後,主張連橫者重新抬頭,而曾經大勢宣揚合縱的高官們也不得不考慮如何自保——這是周足訪秦前猶豫不決的根本原因。

在西周君四處求救之際,東周君的心情就更加急迫。

因為此時秦軍還沒有退兵!

為此,東周君親自來到了魏國,向魏昭王求救。

伊闕一戰,魏國損失慘重,根本不敢再與秦軍對戰。

所以,魏昭王就以上黨形勢緊張為由,回絕了東周君。

雖然魏昭王是在故意找借口,可東周君還是沒辦法,隻能垂頭喪氣地往回趕。

可走到半路,東周君看到了魏國的粱囿,心裡艷羨不已。

陪同東周君前來的大臣綦母恢看出了他的心思,馬上對東周君說:『魏國的溫囿不比這個差,又鄰近中國。

我能替君主得到它!』

東周君當然大為歡喜,馬上讓他返回去見魏王了。

見東周大臣去而復返,魏昭王順口就問:『周君怨恨寡人嗎?

綦母恢答道:『他不怨恨您。

誰又敢怨恨大王呢?

我可為大王憂心啊!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他動員全國的力量為您抵禦秦國,可大王卻不能抗敵。

我看他勢必要將整個周室交給秦國了;如果秦國動員塞外兵力再聯合周室來攻打南陽《黃河以北、太行山以南一帶》,韓、魏兩國的上黨就要斷絕交通了!』

韓國國都在新鄭,魏國國都在大梁《今河南開封》。

南陽被秦國占領,那韓、魏兩國黃河以北的領土都將與本土斷絕交通了。

聽到這,魏昭王果然急了,忙問:『這可怎麼辦?

綦母恢順勢就說:『周君目前處在不利的形勢,侍奉秦國不過是貪圖小利。

如果大王能出動三萬人幫他戍守邊境,再將溫囿送給他,周君就一定不會與秦聯合。

我曾聽說,溫囿的收入不過是每年八十金;周君得到溫囿後,每年可向大王進獻一百二十金。

這樣一來,不但上黨沒了後患,您還可以凈獲利四十金!』

魏昭王聽了,大以為是,馬上就派人將溫囿送給了東周君,並答應出兵替東周戍守邊境!《註:此篇前人歸於西周,但從前後文看,歸在東周似乎更合適。》

以秦國實力之強,就算是魏國答應替東周戍邊,恐怕也難以抵擋『戰神』白起的進攻。

更何況,伊闕一戰秦軍趁勝追擊,有不少就停留在魏國境內,遲遲不願退兵。

如今趙、齊內亂剛止,楚國又投向了秦國,環顧四周已無人能幫助魏國抗擊秦軍。

萬般無奈之下,魏昭王隻得命令公孫衍前往秦國,準備割地求和。

魏昭王要向秦割地求和,又在魏國內部引發了一場風波。

公孫衍是魏惠王時期的老臣,曾經在秦國出仕,為秦人立下不少功勞。

所以,魏國國內對派他前去求和並不太放心。

大夫竇屢就派人去勸魏王:『下臣不知秦人能聽公孫衍多少話,可下臣能用公孫衍答應割讓的一半土地,讓秦國與大王講和』

魏昭王趕緊問:『該怎麼辦?

『大王不如讓竇屢做關內侯,派他出使趙國,而且給他豐厚的報酬。

然後揚言說:‘聽說東周與魏國已讓竇屢割讓土地給奉陽君《即趙國權臣李兌》,看看秦國會怎麼辦!’東周君、竇屢、奉陽君是穰侯的死敵;現在竇屢要與趙國講和,李兌要制止魏國割地於秦。

秦宣太後害怕他們不附和穰侯,一定會答應魏國少割地而與大王講和!』

穰侯剛坐上相國之位,雖然伊闕之戰立下了大功,可如果這反而促成了列國更進一步合縱,無疑就是大失策。

竇屢此計,也是利用趙國來牽制秦國之法。

當前,任何辦法都要試用,管他有沒有效。

魏昭王聽了,在派出公孫衍後,也依竇屢之計行事。

另一邊,當公孫衍走到東周時,綦母恢也前來叮囑他到秦國後的注意事項:『不要多割讓土地!可以這麼說:‘講和能成,魏國必然會受到秦國重視,我才會代表魏國來見大王;講和不成,那麼以後魏國再也難以依附秦國了!’』

最終,在各方努力下,秦昭王終於同意了講和退兵,伊闕一戰的危機也暫時得以化解。

伊闕之戰,是東周合縱與連橫戰略對決的焦點戰役:在此之前,山東諸國屢次合縱伐秦,都讓強秦不得不割地以求和;在此之後,秦國就徹底踏出關中平原,東擴進程已經勢不可擋。

對白起個人而言,伊闕之戰不過是一場戰術上的大勝;可對秦國與山東諸國而言,這一戰卻是戰略大轉折點。

可以說,白起憑借他的個人能力,為秦國贏來了戰略轉折點。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白起的戰功怎麼評價都不過分。

表面上看,伊闕之戰韓、魏之所以失敗,是因為齊、趙二國不合時宜的內亂。

趙國的沙丘之亂與齊國公室、公族之間的猜忌,導致合縱力量大大削弱,被秦國抓住了機會。

更深層次地說,合縱勢力內部人心不齊才是伊闕之戰失利的根源。

韓、魏二軍兵力遠超秦國,卻因躊躇不前而被秦軍逐個擊破;戰敗之後,西周四處求救無果後馬上倒向了秦國,東周君在求救時還想著魏國的園囿,楚、魏二國也被迫向秦國求和……。

但為什麼合縱難以凝聚人心?

合縱,是群狼與一頭猛虎對抗。

如果有頭狼坐鎮指揮,那麼少數幾隻狼也能逼得猛虎讓步;孟嘗君率三國軍隊就能迫使秦國割地求和,就是如此。

可一旦沒了頭狼,群狼各自為戰,那就隻有眼睜睜地看著猛虎將群狼逐個擊破了!

所以說,伊闕一戰韓、魏之所以會敗,是山東諸國找不到能服眾的『頭狼』了!

——完——

作者|欲雲:喜歡歷史的理工男,現居深圳

圖片| 來自網絡,

欲雲談史論今

解讀不一樣的歷史

以古喻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