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河畔,終究還是響起一句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收拾好行囊,拜別燕國,拜別太子丹,拜別心愛的人,荊軻帶著刺殺秦王的使命踏上了征途。
眾所周知,最終的結果是以失敗告終,抽出的劇毒匕首終究沒有完成他的使命,那為什麼要刺殺秦王呢?
當時的秦國上下一心,國力空前強大,大有一統天下的勢頭,燕國在秦國的面前簡直太過渺小,要是不做出點什麼,用不了多久燕國便會消失在大秦的鐵騎下。
於是燕國太子丹最終決定了一個計策–刺殺秦王。
於是荊軻便成為了第一人選,為了這次刺殺的成功,為了取得秦王的信任,於是荊軻向太子丹索要了兩件東西–督亢地圖,樊於期的人頭。
這兩樣東西缺一不可,都沒有辦法完成刺殺。
太子丹聽後,督亢地圖那沒有問題,可是樊於期與我從小相識,還救過我的命,他現在來投靠我,我怎麼能再要求他用命來幫我。
結果,太子丹說什麼也不答應。
荊軻看此情形,知道太子丹這裡說不通,於是便去找樊於期,說清事情原委後,樊於期二話沒說,拔劍就自刎了。
兩個條件都有了,戰爭不等人,太子丹便催促荊軻立馬上路,不得不說這裡才是荊軻失敗的最大原因之一。
要知道,歷史上著名的四大刺客中,荊軻為其一,其他三個分別為專諸、聶政、要離。
而刺殺可不是那麼簡單的,是需要細心佈置的,心要靜,手要穩,才有可能成功。
專諸為了刺殺吳王僚,打聽到吳王僚愛吃烤魚,於是便將劍藏於魚腹,整整三年,不斷地演練刺殺的場景,熟悉周圍環境,排除各種影響因素,比如從魚腹中掏出劍的速度,魚的溫度,與吳王僚的距離,身上的防護等等,這才做到一擊必殺。
聶政為了刺殺俠累,摸清了俠累府邸的佈局,以極快的速度沖進去,在眾多護衛還未反應過來便已完成擊殺,最終葬身於亂刀之下。
要離刺殺慶忌,用鐵劍斬斷自己的右臂,又讓姬光殺光自己的妻兒,成功混入慶忌的身邊,之後苦練左手,同時降低慶忌的戒備心,最終抓住時機,一擊成功。
再說荊軻,臨危受命,沒去過秦宮,沒有經過演練和實地考察。
再者,刺殺就是要做到一擊斃命,而當時太子丹與荊軻說的,是要威脅秦王,讓他不要再侵略燕國,不是一擊必殺,這就導致荊軻心中對此次行動的目的不是那麼清楚。
簡單點說就是,荊軻首先是個劫匪,其次才算得上是刺客。
他也知道不論是威脅還是刺殺,此次都不會回來了。
同時還有很奇怪的一點,既然是威脅,那匕首上為什麼還要放毒,捅進去那人不就必死了嗎,荊軻可能也想到了這一點,所以在刺殺上猶豫了,猶豫就會敗北,可能這也是荊軻失敗的第二個重要原因。
歷史沒有對錯,秦王統一六國,統一貨幣,修建長城,都是不可磨滅的功績,而站在燕國的角度,也隻是自保而已。
明知不可為而為,卻從未回頭,也從未逃避,為什麼荊軻還要選擇這條不歸路?
或許就是為了戰爭中苦難的百姓,而他不畏艱難,慷慨赴死,勇於擔當的精神,終將流傳千古,萬人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