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讀《東周列國志》,沉浸式感受波瀾壯闊的春秋戰國時代。《網路歷史》

『羽翼信史而不違』,是古代文學評論家所認同的歷史演義小說的最高境界。

中國歷史小說中,真正能達到這一境界的就是《東周列國志》。

它是古今中外時間跨越最長,人物最多的一部小說,更是初中語文新課標推薦閱讀的中國古典名著。

《東周列國志》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清代蔡元放改編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成書於清代乾隆年間。

各種精彩的故事,各種性格鮮明的英雄人物,但古白話文,讓孩子不得不打了退堂鼓。

巧得是步印家在7月份出版了一套《少年讀,孩子可以無障礙閱讀。

孩子終於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討論荊軻的勇敢,管仲和鮑叔牙的友誼了。

我們先來看看《東周列國志》的故事背景:

周王朝的統治日漸衰落,各諸侯國的勢力日益強大,東周社會進入了一個大動蕩的時期,中國先秦時代諸侯爭霸的”春秋”時期自此開始。

這是中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時期,也是社會經濟和文化大發展的時期。

諸侯國的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形成了諸侯國大國爭霸的局面,出現了齊桓公、晉文公、楚莊公、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的”春秋五霸”。

在這個時期,還出現了像管仲、子產、曹劌、孫武這樣著名的歷史人物,發生了”城濮之戰”這樣以弱勝強著名的古代戰例,也出現了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發奮圖強的諸侯國王。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也是在春秋末期這個社會大變革時代產生的。

改編者蔡元放說過讓孩子讀《東周列國志》的意義:

教人子弟讀書常苦,大都是難事……

我今所評《列國志》,若說是正經書,卻畢竟是小說樣子,子弟也喜去看,不至捍格不入。

但要說它是小說,它卻件件都從經傳上來,子弟讀了,便如將一部《春秋》《左傳》《國語》《國策》都讀熟了。

豈非快事。

《少年讀

孩子不僅讀來沒有什麼障礙,可以更順暢地了解故事,而且還可以了解許多擴展知識。

所以今天這套適合孩子閱讀的《少年讀

《烽火戲諸侯》《齊桓公稱霸》

《城濮之役》《吳越爭霸》

《三家分晉》《孫龐鬥智》

《合縱連橫》《孟嘗君養客》

《完璧歸趙》《荊軻刺秦王》

吳越爭霸、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故事,不僅膾炙人口、廣為流傳,而且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也經常出現。

但教材中的改編篇幅較為短小,而本書正好可與教材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孩子可以更完整、深入地了解故事的背景與來龍去脈,對故事的理解也可更加深入。

《少年讀

呂埴研究院的推薦語我也非常的認同:

《少年讀

全書配以水墨加淡彩的典雅中國風插圖,帶孩子發現中國經典名著之美,沉浸式感受波瀾壯闊的春秋戰國時代。

從歷史人物的功過得失中體會為人處世的人生哲理、縱橫捭闔的外交智慧和高屋建瓴的全局思維等。

另外,《少年讀

為什麼要讀這套書?

《東周列國志》是中國古典文學寶庫中時間跨越最長,人物最多的一部著名長篇歷史小說,更是初中語文新課標推薦必讀的中國古典名著。

春秋戰國這段歷史,是中國人性格底色形成的時期。

讀懂了《東周列國志》,一來提高語文成績,二來通曉人性,是中國古典名著中不可多得的智慧之書。

一、春秋戰國歷史入門書,必讀古典名著

很多孩子對中國早期歷史的了解甚少,能知道盤古開天地、神農嘗百草,然後差不多就秦始皇統一六國了。

《東周列國志》取材於《戰國策》《左傳》《國語》《史記》四部史書,將分散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傳記按照時間順序編排,生動完整地演繹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五百多年的歷史,可以幫孩子填補知識空白,帶孩子輕松入門,了解中國歷史最為紛繁復雜、繽紛多姿的一頁。

《少年讀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

和平的時候,國家為了發展經濟,互相之間會產生很多外交會面,共同商議的是國家發展之事。

戰爭時期,國家們為了站隊,就會成立聯盟。

但是,究其根本,任何國家都是為了贏取自己最大的利益。

《東周列國志》講的就是這樣一些國家之間的關系。

講的不是一個國家,是幾十個,是上百個國家。

講的不是一個時期,是幾十年,是幾百年歷史。

不同的國家在一個三十年裡強大起來,但在另外的三十年裡又衰弱下去。

在這樣的時代裡,國家與國家的關系,就成為推動歷史車輪的重要引擎。

春秋戰國,就是一個將權力遊戲演繹得淋漓盡致、奧妙無窮的時代。

二、孩子了解成語典故的極佳選擇

退避三舍、田忌賽馬、臥薪嘗膽、管鮑之交、合縱連橫、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雞鳴狗盜、圍魏救趙……這些成語你可能非常熟悉,但要是讓你詳細講一講裡面的故事,你能講得出嗎?

在《少年讀

比如管鮑之交,管仲與鮑叔牙合夥做生意,到了分錢時,管仲往往多拿一倍。

鮑叔牙的隨從心懷不平,但鮑叔牙卻說:『管仲不是貪心,隻是因為家貧罷了』

管仲也曾帶兵打過仗,可是每次出戰,他總是躲在隊伍後面。

等到班師回營時,他又會搶在隊伍前面。

有人笑他怯懦,鮑叔牙卻說:『管仲家中還有老母在,為了奉養老母,他當然要愛惜生命,這怎麼是怯懦呢?

後來,管鮑二人分別輔佐公子糾與公子小白。

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齊國君位,管仲曾經用箭射向公子小白,幸而公子小白沒有受傷,率先趕回齊國繼位,是為齊桓公。

鮑叔牙為了齊國的江山社稷,力勸齊桓公不記這一箭之仇,拜管仲為相。

齊桓公聽從了鮑叔牙的建議,後來果然稱霸諸侯。

鮑叔牙和管仲相互了解、信任,並以大局為重,這樣的友誼和胸襟,也怪不得管仲會感嘆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

三、人生智慧之書,塑造是非觀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思想最活躍的時代,可謂百家爭鳴,孩子可以從故事中了解豐富的思想文化。

明白什麼是高尚的品格,什麼是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什麼是舍生取義,知道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懂得偏激、善妒、易怒等品質害人害己,從歷史人物的功過得失中體會為人處世的人生哲理、縱橫捭闔的外交智慧和高屋建瓴的全局思維等。

就拿《三家分晉》這個故事來說吧。

春秋時代末期,晉國原有六卿,自從范氏、中行氏二卿滅亡之後,便隻剩智、趙、魏、韓四卿了。

這四家中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那時候的王公大族是有封地的,子孫中聰明又有能力的人可以繼承父親的官位和領地。

智伯的父親叫智宣子,智伯還有一個哥哥叫智宵,按道理來說,應該是長子繼承,可智宣子準備立智伯為繼承人。

因為智伯有五個突出的地方:外貌過人,善於射箭過人,多才多藝過人,堅毅果敢過人,聰明才智過人。

雖然智伯沒有仁德之心,但是智宣子不以為然,仍然立了智伯為繼承人。

智伯執政後,讓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每家都拿出一百裡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家。

三家大夫都擔心失去土地後,自家的實力會下降,都不願獻出封邑。

可是三家心不齊,韓康子和魏桓子懼怕智伯,先後把土地、戶口讓了。

智伯便命令韓、魏兩家一起發兵攻打不交的趙家。

趙襄子在晉陽死守了一年多,三家也沒有攻下來。

這時智伯想出了一個主意:引晉水灌城。

智伯非常得意,而韓康子、魏桓子想到自己的封地旁也有河道,怕自己有一天會落到和趙襄子一樣的境地,便和趙襄子聯合,反過來攻打智伯。

智伯全軍覆沒,韓、魏、趙三家平分了智家的土地和晉國剩下的土地。

這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也是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

『五項全能型人才』智伯是怎麼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人才必須要『德才兼備』。

一個好的領導者要戒驕戒躁,親賢臣遠小人,多聽聽自己謀臣的意見。

天時地利可能也不如『人和』,唇亡齒寒,朋友與敵人的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

一本薄薄的故事,也可以『越讀越厚』,而且可以在孩子以後寫議論文時,成為筆下的論證素材。

四.建立榜樣力量,樹立正確價值觀

書中包含許多英雄人物,比如像齊桓公那樣煊赫一時的霸主、管仲那樣富有謀略的政治家、孫武那樣足智多謀的軍事家、廉頗那樣勇猛善戰的武將、荊軻那樣視死如歸的義士、蘇秦那樣能言善辯的說客等等。

這些英雄人物和其身上的品德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使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如晉文公,以誠為本,賞罰分明,有恩必報,違令必斬。

流亡十九年,才得以當政,在位時與楚國交戰,因感念楚王曾經的恩情,選擇『退避三舍』,被後人傳為美談。

而對陣的楚兵則是反面案例,他們驕縱意滿,後在城濮被晉軍大敗。

晉文公威震天下,成為春秋霸主。

再如蘇秦,一開始學習縱橫之術,遊說秦王不成,潦倒而歸。

到了家裡,父母罵他,妻子不見他,嫂子也不為他煮飯。

於是他閉門讀書,日夜不停地鉆研遊說之術,後來成為身佩六國相印的縱橫家。

可見,個人可以通過不斷學習改變自我,走上歷史舞臺。

再比如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送別,送的是希望,更是勇氣。

荊軻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毅然刺秦,以報燕太子丹之情。

他的生命是短暫的,但他的勇氣卻是熠熠生輝的。

正如中國國家博物館呂埴老師寫在前言中的話:『荊軻是個悲劇人物,他不能以一人之力挽狂瀾於既倒,也不能阻擋秦帝國統一的歷史潮流,但他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是值得贊揚的。

倘若有千千萬萬個荊軻在,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就永遠不會被人欺負』

希望讀了這部書的孩子,能以史為鑒,分辨高尚與卑鄙,能汲取、運用書中的經驗教訓做事,不斷學習、改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