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如此強大,其他國家為何不一起攻打?張儀:有我在,別想了。《網路歷史》

戰國初期,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 使得魏國盛極一時,成為當時當之無愧的霸主。

而其餘諸侯看見變法有如此之威力,便紛紛效仿,以圖強國。

其中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最有名,也最為徹底。

隨之而來的就是秦國的不斷強大,他國的不斷弱小。

以至於到了秦惠文王時期,山東六國已無人能夠單獨抗衡秦國,就連當初的霸主魏國也不行。

秦國的縱然崛起,打破了各國之間維持多年的平衡。

因此,為了將打破這個平衡的異類給消滅掉,便出現了一個新的職業,他們被稱之為縱橫家。

所謂縱橫,即合縱和連橫。

山東六國眼見無法單獨壓制秦國,自然便想到了聯合出兵,抵抗強秦,此即為合縱。

至於連橫,則是秦國作出的反擊手段。

山東六國爭鬥多年,驟然合縱,表面看似齊心協力,實則內部矛盾重重。

因此,想要瓦解他們,隻需要一個契機。

外出連橫的謀士需要做的便是找到這個契機。

而秦國的張儀就是此道高手。

至於張儀是如何破壞合縱的,且聽我細細道來。

秦國之崛起與六國之合縱

一、秦國崛起之攻占古蜀

秦國,本來隻是周王室的一個附庸國。

直到周平王東遷,秦襄公護送周天子有功,秦國才正式被冊封為諸侯國。

也就是說直到東周初期,秦國才能在地位上和山東諸國平起平坐。

而在秦孝公之前,秦國雖然有過強盛之時,但是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便又衰弱了。

直到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開始,秦國才算真正意義上的崛起。

不過此時,秦國雖然已經顯露出了霸主的氣息,但是並沒有引起其餘諸國的恐慌,直到秦惠文王時期奪取了蜀國。

司馬錯曰:『……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翟之長也,有桀紂之亂。

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

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焉。

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而天下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

——《史記·張儀列傳》

蜀國,是何地?

為何奪取了蜀國,能夠讓秦國霸業可成,諸侯恐慌?

我們都知道,古代打仗除了拼人《士兵和將軍》,剩下的就是拼糧了。

《十一家註孫子》中,曹操曾言:『計千裡轉運,二十鐘而致一中於軍中』

也就是說,如果將糧食分為二十份,每一千裡的路程,最後能夠運到目的地的糧食就隻有一份。

由此可見,古代行軍打仗,對於糧草的消耗有多大。

這也就是我為什麼說奪取了蜀國,能夠讓秦國霸業可成,諸侯恐慌。

因為蜀國的糧食產量十分驚人。

蜀既屬秦,秦以益彊,富厚,輕諸侯。

——《史記·張儀列傳》

也正是因為有了蜀地這個大糧倉,秦國才能支撐如此多的戰事消耗,才能夠在長平之戰中耗盡趙國底蘊,使其不得不主動出擊。

二、秦惠文王時期六國之合縱

自秦惠文王時期開始,六國之間的合縱運動就從未停止過。

而第一次合縱運動就是秦國原來的大良造公孫衍一手策劃的。

公孫衍本為秦國的大良造,因收到魏國的賄賂做出了對秦國不利的事情,被張儀揭發,所以被秦惠文王排斥。

而他本人也因此嫉恨張儀,這才有了合縱攻秦運動。

韓、趙、魏、燕、齊帥匈奴共攻秦。

秦使庶長疾與戰修魚,虜其將申差,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

——《史記·秦本紀》

由於秦國咄咄逼人的東出政策,使得東方六國甚為恐懼。

於是,在公孫衍的策劃下,燕、趙、韓、魏、楚五國一同伐秦。

不過聲勢雖大,卻依舊慘敗於秦。

其之所以失敗,歸根結底是因為五國互有猜忌。

而放大了五國之間這種猜忌的人,自然就是秦國的張儀了。

張儀之連橫

一、連橫之破壞齊楚合約

如果說,秦國對哪兩個國家最頭疼,那無疑是楚國和齊國。

楚國地大物博,兵多將廣,實力不容小覷。

而齊國自古便是老牌強國,實力自不必多說,況且齊和秦國土也不接壤,想要削弱齊國,實在有些困難。

而這樣兩個強國聯合到一起,著實令秦國有些頭疼。

好在,張儀出馬了。

儀說楚王曰:『大王誠能聽臣,閉關絕約於齊,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裡,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婦嫁女,長為兄弟之國。

此北弱齊而西益秦也,計無便此者』楚王大說而許之。

——《史記·張儀列傳》

張儀利用楚懷王的貪婪,對其說道:『楚國只要能和齊國斷交,秦國便獻出商於之地六百裡作為禮物』楚懷王一聽,開心的不行,馬上便派人前去與齊國斷絕了關系。

不僅如此,為了表示誠意,楚懷王後來又派了一個勇士專門去辱罵齊王。

齊王一聽,氣的直接折節而下秦《與楚斷交親近秦國》。

至此,齊楚聯盟宣告破裂。

二、連橫之說服魏國

魏國國土和秦國接壤,又處於各國的中心地帶,因此經常與各國發生戰爭。

張儀便是利用了這一點。

今從者一天下,約為昆弟,刑白馬以盟洹水之上,以相堅也。

而親昆弟同父母,尚有爭錢財,而欲恃詐偽反覆蘇秦之馀謀,其不可成亦明矣。

——《史記·張儀列傳》

首先,張儀分析了魏國不事秦的弊:

秦國只要截斷趙國和魏國之間的通道,那麼魏國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同時,韓國弱小,秦國只要打服韓國,那麼韓國就會侍奉秦國。

如此下來,魏國的滅亡就是早晚的事了。

威脅過後,自然就是拉攏,張儀又分析了事秦的好處:

如果魏國侍奉秦國,那麼楚國和韓國就會看在秦國的面子上放魏國一馬。

而魏國就可以高枕而臥,國必無憂矣。

魏王哪裡頂得住張儀如此的威逼利誘,於是便背棄了合縱盟約。

六國合縱為何屢屢失敗?

一、一方有難,八方來襲

合縱的基礎就是互相信任,雖然這很難做到,但是在合縱國被打的時候你不支援好歹也不能打吧。

然而實際上是這樣的:

明年,齊又來敗魏於觀津。

——《史記·張儀列傳》

根據張儀列傳中後面的話來推斷,我們已經可以得出,此時的合縱聯盟已經形成,盡管並不牢靠。

然而在魏國被秦國大敗的第二年,齊國就敗魏於觀津,這不是很可笑嗎?

二、反復無常,合縱聯盟想進就進,想出就出

我們還是以魏國為例。

哀王於是乃倍從約而因儀請成於秦。

張儀歸,復相秦。

三歲而魏復背秦為從。

秦攻魏,取曲沃。

明年,魏復事秦。

——《史記·張儀列傳》

五年之內,魏王兩次背叛合縱,這個速度未免過快了一點。

最為震驚的是,面對魏國的反復無常,合縱聯盟竟然欣然接受。

我想,無論是誰在這樣的聯盟裡,都不會安心的吧,這也難怪魏王老是叛變了。

結語

秦國如此強大,其他國家為何不一起攻打?

針對秦國的強大,其餘各國並非沒有一起攻打,隻是這個所謂的合縱聯盟要麼在還沒打之前就因為背叛而中止,要麼在打的時候由於諸侯之間心懷鬼胎而被秦國吊打。

反觀張儀的連橫,僅寥寥數語,就能激得諸侯內心的恐懼,從而使合縱聯盟破裂。

歸根結底,是因為戰國這個特殊的年代,一切行動的底氣皆是來源於國家的強大。

如果自身國力不足,即使參加了合縱聯盟,也會因為沒有底氣而疑神疑鬼,最終被秦國有機可乘,導致合縱聯盟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