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被誅原因:秦始皇嬴政借口宮闈之事,實因《呂氏春秋》之禍。《網路歷史》

一文詳解秦王嬴政為什麼容不得呂不韋的《呂氏春秋》

從秦一統天下後的歷史看,秦始皇雖然依照法家學說來治國,但其治理國家的思想理論實際是五行學說:即依照金、水、木、土、火的相克、相生思想。

水克火,周為火德,而秦是水德。

這就已經是戰國時代陰陽五行家傳播的觀點,後被《呂氏春秋》加以體系化。

秦始皇在一統中原之後,更加努力地扶持這種『五行終始說』,以說明秦王朝建立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始皇自稱『皇帝』的同時就宣揚:秦取代周是水德代替火德,這個歷史宿命早在五百年前就被確定下來了。

傳說五百年前秦文公外出打獵時得到了一條黑龍,這條黑龍就暗示著化身為水德的秦人要取得天下。

於是,秦王朝建立後便一切都依照五行學說行事:規定河水更名為『德水』,各種顏色中以代表水的黑色為等級高的顏色。

除此之外,與水德有聯系的聲音、數目也頒佈法律加以規定:數字以六為尊,其原因是六代表五行中的水,故而秦王朝能湊成整數的皆為六:車六尺,乘六馬,六尺為步,符、法冠都是六寸,凡是與數字有關者,都以六為上。

這些例子都說明:秦始皇的政權是在五行學說之下運行的。

由上可見,對於《呂氏春秋》中提出的統治理論,秦王嬴政絕對贊成。

《呂氏春秋》抄譯本

1.《呂氏春秋》所述與秦王嬴政施行治國原則不同

但是《呂氏春秋》多處卻引秦王嬴政不悅而發怒,其書不僅提倡法家思想,而且對儒、道、法、墨各派兼容並包。

此書在治理國家方面除主張嚴刑酷法的法治以外,還鼓吹儒家的『仁義』、實行懷柔政策。

呂不韋在對關東六國進行一統時,除動用武力徹底消滅之外,經常實行籠絡與綏靖手段。

呂不韋甚至有時采用『興滅國,繼絕世』的策略,以此獲得某些諸侯的退讓和支持。

軟硬兼施的兩手策略,在呂不韋當權時期是最明顯的一個特點,但秦王嬴政不大贊同這種做法。

長大成人的秦王嬴政,是不喜歡這種手段的,他不僅繼承秦國一直推崇的遵法傳統,而且將法家的嚴酷統治方法推向極端。

對法家學說的賞識,首先是因為秦人的環境和傳統。

秦人起初處於黃土高原的隴地,這裡土地貧瘠,氣候寒冷,生活艱苦,人民性格爽朗。

而歷來的統治者都是采用重罰、重賞的辦法統治人民。

因此,秦民形成了『重功利輕仁義』的價值觀;其次是因為秦王嬴政本人的品性。

他在認識李斯之後與之不謀而合。

李斯是荀子的學生,但他的主張、思想都已經超出荀子儒家觀點的范圍,把荀子的《性惡論》偏激的認為人性是先天『惡』的,發展成法家以嚴刑峻法治國方式。

李斯早在呂不韋當政時就來到了秦,後來深得秦王嬴政的倚重。

秦王嬴政在一統後施行的政事軍事措施,可以明顯地看出和《呂氏春秋》中宣揚的剛柔相濟、『德』『刑』並用的做法之差異;其苛法嚴刑前所未有,以至『赭衣塞路』,『囹圄成市』。

在戰爭中屍橫遍野就不說了,剛剛平定六國後又大搞建設,建六國宮殿,北築長城,南戍五嶺,致使數以百萬計的勞動人口死於邊塞及工地。

在這十餘年中,唯有暴力在肆虐,呂不韋所推崇的仁德與刑罰兼施的統治方法,已被極端的、單一的嚴刑酷法的統治方式所取代。

秦王嬴政所信奉的治國原則早在呂不韋掌權時期就初見端倪了。

呂不韋畫像

2.《呂氏春秋》所述與秦王嬴政用人之道不同

《呂氏春秋》有關用人之道的論述秦王嬴政更為惱火。

在《孟夏紀.用眾》中有:『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善於經商者則取長補短,以長濟短才能贏利,當權者也應該遵循這個道理。

善於吸取別人長處以彌補自己短處的人,才能成功。

而善於以長處彌補自己不足的人,才能獲得天下。

此理論讓剛愎自用的秦王嬴政怒發沖冠,恨不得一把火燒掉這些竹片。

《呂氏春秋》記載:『君之所以立,取於眾,出乎眾也』即:君主成就豐功偉業必須依靠眾多比自己高強的臣下,隻有這樣才能『出乎眾』。

事實上,這正是呂不韋掌權十餘年的用人之道。

在他掌權的數年間,其在軍事、政事方面的成就往往是依靠任用的大臣將軍。

呂不韋知人善用,文武大臣們個個鞠躬盡瘁,忠於職守。

由此可見呂不韋極善用人,善於發揮眾人之長。

不專制並善於聽取臣下的意見,正是呂不韋執政的特點。

秦王嬴政執政觀點恰恰相反。

在一統後,他變得更加獨斷專行,不相信任何臣下,他的行動詭秘,基本上沒人知道。

成為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

有一次,秦始皇到梁山宮,從山上遠遠看到丞相李斯的車騎很多,頓時龍顏不悅。

伴隨左右的宦官私下通知李斯,令其減少車騎以免引起秦始皇不高興。

誰想到秦始皇見到李斯減少車騎後反而大發雷霆:『誰將我的話泄露出去了!』他質問身邊的宦官,當然沒人敢承認。

於是,秦始皇命令將當時在場的宦官全部殺掉。

此後有人評論秦始皇『天性剛愎自用,滅諸侯,吞天下,意得志滿,為所欲為,以為自古莫及己。

專任獄吏,獄吏得始皇親幸。

以刑罰為威,天下之人畏罪持祿,莫敢盡忠』

可以看出呂不韋與秦王嬴政用人之道截然不同,嬴政認為『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說明嬴政喜歡獨斷專行、事必躬親,不信任臣下的性格和作風,絕不是在一統天下之後才出現的。

早在呂不韋執政期間,這種專斷作風就已慢慢地在年輕的秦王嬴政身上形成了。

隻是,在沒親政之前,他不得不強忍著不顯露出來而已。

《呂氏春秋》抄本

3.《呂氏春秋》所述與秦王嬴政信仰不同

《呂氏春秋》中收有墨家的學說,但《墨子》一書中專門錄有《明鬼》一章宣揚鬼神,而《呂氏春秋》中卻與之相反,很少有相信鬼神之類的話語,反而常常見到強調人的作用,不贊同迷信天鬼的言論。

例如《有始覽.名類》中提道:『禍福之所自來,眾人以為命,安知其所?

』《季春紀.盡數》中說:『卜筮禱祠,故疾病愈來』《不茍論.博志》中有論述說:『精而熟之,鬼將告之。

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這些言論正是呂不韋所遵行的鬼神觀,他的一生從來沒有祈神求鬼,也沒有放任自己的表現,始終都在靠自己打拼。

但是秦王嬴政不僅篤信陰陽五行學說並努力將其神秘化,而且一直迷信命運、鬼神。

這種心理到一統後愈來愈嚴重,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為了獲得長生不死之藥,多次派人到海中求仙。

夢想長生不老已是荒唐,又妄求神仙和靈丹信奉仙怪近乎荒誕。

難怪一再上當被騙,而自己卻始終執迷不悟。

公元前219年《始皇二十八年》,方士徐福奏報,提到東海有蓬萊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山上有仙人,可以獲得長生之藥。

秦始皇馬上派徐福率數千童男、童女人海求仙,但徐福一去便沒了音訊。

公元前215年《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又指派燕人盧生去求仙人,命令韓終、侯公、石生去尋找不死之藥。

不僅徒勞無功,反而被方士給耍了,先是向秦始皇呈獻圖書,後來又說『真人』必須隱秘,才能得到不死之藥。

於是,始皇自己號稱『真人』,行動隱蔽不被人知道『以辟鬼』。

但不管怎樣求神裝鬼,都不可能得到不存在的不死之藥。

最後,秦始皇殺掉咒罵他的儒生、方士,制造了影響極壞的『坑儒』慘案。

然而,屢屢上當的秦始皇,對尋求長生不老之藥尋鬼神矢志不渝。

當他巡行到東海岸,聽說海中有大魚,射中就能找到仙人,竟然親自乘船出海,不惜冒生命危險在風浪中射魚求仙。

見到『亡秦者,胡也』的迷信預言,就認為胡人乃是匈奴,是秦王朝的死敵,馬上下令伐匈奴。

聽說周鼎中有一個沉沒在泗水,他相信找到這個鼎就可永遠保住皇位,就在公元前219年《始皇二十八年》東巡至彭城《今江蘇徐州市》,齋戒禱詞,命令千人潛入水中求周鼎,結果一無所獲。

更可笑的是,秦始皇南下渡淮,經南郡到湘山時,因船行水中遭遇大風影響過江。

侍從說此地有湘山神乃是堯之女、舜之妻,因而觸怒始皇,下令砍光湘山上的樹。

這種與『神』搏鬥毫無理性的行為,後來被某些史學家贊揚為『不懼鬼神的精神』,這恰恰反映了秦始皇是深信鬼神的。

從秦始皇一生的活動中可以得出結論,他始終相信命運、鬼神之說,對於《呂氏春秋》中流露出不相信命運和鬼神的態度怎麼能接受呢?

秦王蠃政明白,《呂氏春秋》盡管不是呂不韋自已所寫,但仍明確地表達了呂不韋的想法。

秦始皇嬴政畫像

4.秦王嬴政借口禍亂宮闈之事,發配呂不韋到西蜀,飲毒自盡

秦王嬴政借嫪毐事件,剝奪了呂不韋的相國職位,並把他趕出秦國中心,貶到河南。

呂不韋在秦國沒有了權勢,但他的聲望在山東六國還是極高的。

『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文信侯』此時此刻,呂不韋如果稍有異心,逃離秦國是無任何阻礙的。

但他立場堅定,毫不動搖。

當秦王嬴政以一紙書信歷數他『莫須有』的罪狀,要把他全家發配到蜀地時,形勢更發展到性命攸關的嚴峻時刻。

然而呂不韋還是不願逃跑。

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他甘願飲鳩自盡,含恨於九泉。

整理編纂:小二黑以今說古

《配圖來源於網絡,侵權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