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負荊請罪』,卻對藺相如和廉頗最終的下場一概不知。《網路歷史》

中國歷史發展幾千年,出現了很多的典故。

田忌賽馬,焉知非福,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下山等,深受人們喜愛。

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戰國時期發生的事件備受人們矚目。

戰國時期的諸侯割據,不斷吞並,這才導致了最後戰國七雄局面的形成。

在春秋時期的前端,大概有百餘個諸侯的存在,這一百多個諸侯,經過幾百年的不斷發展,不斷吞並,不斷戰爭,最終形成了以西贏秦國、東田齊國、中原的趙魏韓國、南羋楚國和北姬燕國為首的,戰國七雄局面。

在這七個諸侯國各自實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下,齊國和秦國紛紛通過自己國家內部的發展,特別是變法改革的成功,致使秦國強大了起來。

國家強大之後,秦國當時的國君秦昭襄王,也就有了對外擴張的野心。

既然要開戰,自然是要做好長久的謀劃,在當時的七雄局面,秦國的實力隱隱間超過其他六國。

但是六國經過幾百年的不斷發展,還是有底蘊存在的,如果秦國貿然攻打其他國家,就必然要考慮自己是否也會被其他國家攻打,秦昭襄王不想讓自己處於被動的地位當中。

秦昭襄王一開始想要直接攻打楚國,但是又怕趙國會對楚國發起援助,幫助楚國,於是就想與趙國先交好,這樣秦軍就可以集中力量於一處攻打楚國。

就這樣,秦昭襄王約趙國當時的國君趙惠文王,在澠池相見,共同商議。

而由於當時的趙國實力已經可以看出來比秦國弱了,所以趙王在得到邀請的時候第一時間是不敢去的,在藺相如的再三勸說下,才去澠池和秦國舉行會談。

澠池會議中,秦昭襄王依靠秦國強大的實力背景,對趙王多次打壓。

還好藺相如臨危不亂,在趙王被秦王逼迫前去擊缶的時候,為了趙國的尊嚴,主動出擊和秦王言辭對決,使得趙王躲過了擊缶的恥辱事件。

在之後當秦王要求趙國割讓十五座城池為自己祝壽時,藺相如又是寸步不讓,這才使秦王在這次澠池會談中沒有得到任何的好處。

回到趙國之後,趙惠文王想要獎勵藺相如,又想到藺相如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良臣,於是就將藺相如的官職提高了。

這對於打仗出身,又一步一步到如今地位的廉頗來說,自然是莫大的恥辱。

所以廉頗就一直想找機會難為藺相如,而藺相如卻是閉門不出。

自己的家臣詢問自己,為什麼不出去和廉頗理論一番的時候,藺相如說:『現在趙國由我和廉頗將軍的存在,秦國才不敢對趙國出兵攻打,如果我和廉頗將軍之間有什麼矛盾產生的話,這就會導致秦國對中國出兵攻打』當廉頗聽到藺相如這樣說的時候,羞愧難當,就有了之後『負荊請罪』的典故。

廉頗和藺相如是趙國的良臣,對當時的趙國來說,這兩位大臣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趙惠文王的兒子趙孝成王,對廉頗和藺相如有所芥蒂。

長平之戰秦國攻打趙國的時候,當時在位的趙王,因為一直看不到戰局的發展,就派自己身邊的趙括去接替廉頗職位,這也就間接的導致了當時40萬的趙國大軍被擊敗。

長平之戰之後,趙國的發展就退後了很多,軍隊因此也是一蹶不振,還好有其他國家出兵相救,這才避免了趙國被秦國滅掉。

藺相如在之後也是鬱鬱寡歡,十分悲痛,最後鬱鬱而終而去世。

之後的趙悼襄王在位的時候,他想要快速的收了廉頗手中領兵職位,就派自己身邊的大臣前去和廉頗交涉,廉頗自然知道大臣的來意,憤怒之下把大臣趕出軍營。

廉頗這樣的做法在當時是對君王的侵犯,廉頗也知道自己這樣做的後果,隻好逃到魏國。

當趙悼襄王有心再次讓廉頗領兵時,卻因為聽信身邊不想讓廉頗回來的大臣的讒言,這才導致廉頗無法再次得到趙王的重用,不得已去往楚國,也是在楚國去世。

廉頗和藺相如是趙國有名的大臣,一生都在為趙國奮鬥,最後卻都是鬱鬱而終,也是十分悲痛的事情。

但是廉頗和藺相如對趙國付出的努力是後人皆知的,這一點不能否認。

對此。

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