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為什麼那麼好忽悠,四十五萬大軍輕而易舉的就被白起包圍?《網路歷史》

趙括被騙,一部分的原因在於他自己,另一部分的原因則在於趙孝成王。

為什麼呢?

因為要不是趙孝成王,趙括未必會被騙。

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

長平之戰的源頭是由於趙國接收了韓國的上黨地區,趙國接收韓國的上黨地區關秦國什麼事呢?

從明面上看,趙國接收韓國的上黨地區的確跟秦國沒有什麼關系。

但從實際上看,趙國接收韓國的上黨地區明顯就是跟秦國過不去,因為秦國為了上黨已經耗費了三年的時間。

從公元前265年開始,秦國就已經展開針對上黨的戰略計劃,一步一步往野王逼近。

因為一旦拿下野王,韓國的政治中心,也就是都城新鄭將會與上黨完全隔絕。

到時候上黨就隻剩下了兩條可以走,第一條路、投降秦國;

第二條路、抵抗到底,但秦國不怕抵抗,韓國是山東六國裡最弱的一個國,而且是一直弱,幾乎沒有強過。

『野王降秦,上黨道絕』——《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公元前262年,秦國如願以償攻占野王。

就在秦國皆大歡喜之際,有一則消息傳到秦國,那就是上黨郡守馮亭要將上黨獻給趙國,而趙孝成王同意了這個請求。

努力三年,即將要完成的目標突然間被人毫不費力的搶走,別說是秦國,任何一個國家都接受不了這種結果。

因此,秦國發出六十萬大軍前往長平,趙國也不甘落後,發出四十五萬大軍前往長平,與秦國對峙,長平之戰就此拉開序幕。

有的人或許認為,只要趙國不接受韓國的上黨地區,那麼秦、趙之間就不可能爆發長平之戰,其實這種觀點是完全錯誤的。

無論趙國接不接受韓國的上黨地區,秦、趙之間必有一戰,這是不可避免的,隻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既然如此,早打晚打又有什麼錯?

再者說了,上黨地區並不是全部都歸韓國占有,韓國占有的是南上黨,還有北上黨,而北上黨的占領者就是趙國。

如果說趙國將南上黨拱手讓給秦國,難道秦國就會停下進攻的腳步嗎?

肯定不會,到時候一定會進攻北上黨。

而北上黨一旦被秦國拿下,趙國就必須得要遷都。

因為秦國可以通過太行八陘中的第四陘滏口陘直接兵臨邯鄲城下,唯一的屏障隻有邯鄲的城墻。

趙孝成王接收上黨的這個決定並沒有錯,但是在這之後的售後問題卻非常不理想。

如何完美的接收上黨?

趙國接收上黨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麼呢?

賞賜。

它先是要封上黨的馮亭為萬戶侯,但是馮亭卻不答應。

因為在馮亭看來,他守不住上黨就已經夠丟人的,還因此得到利益,那還有什麼臉在這個世界上活下去。

其次,獎勵上黨的百姓每人三級爵位,錢六金。

趙國的安撫工作做得相當到位,上黨的百姓個個歡呼雀躍。

『吏民皆益爵三級,吏民能相安,皆賜之六金』——《史記·趙世家》

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認為趙國被坑殺的四十五萬趙軍裡面,有一部分是上黨的百姓。

因為上黨的百姓得了趙國的好處,覺得趙國是個好國,決定跟著趙國幹。

再加上白起在長平之戰過後說過,上黨的百姓不願意成為秦國的百姓,證明了這種說法有存在的可能。

『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趙國的安撫工作充分體現出了趙國高層的目光短淺,趙國最希望的是什麼?

是平安無事的吞並上黨。

但他的安撫工作能夠起到平安無事的吞並上黨嗎?

不可能。

因為接受他好處的都是上黨的百姓,而不是其他的國家。

如果趙國將利益輸送到魏、燕、齊、楚、韓五國,與這五個國家達成共同抗秦的聯盟,那麼到時候秦國敢出兵嗎?

肯定不敢。

就算不能夠將五個國家同時拉下水,拉兩個三個下水也基本上能夠起到抑制的作用。

但是趙國卻沒有那麼做,偏偏要頭鐵,以一個國家的力量去抵抗當時最強大的國家秦國。

不過,從當時趙國高層平原君說的話可以看出,想要讓趙國給其它國家送錢送地,是不可能的,因為當時的趙國就是占便宜的心理。

平原君說了什麼呢?

他說:『就算趙國出一百萬的大軍,打一年也未必會得到一座城池,現如今上黨的十七座城池白白送上門來,不要白不要』

話都已經說到了這種地步,沒有什麼是可能的。

『發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史記·趙世家》

趙括是輕敵,但事實上,他卻隻有這一條路可以走

趙國、秦國雙方陳列百萬的大軍在長平,趙國四十五萬,秦國六十萬,秦國的主帥是王齡,趙國的主帥是廉頗。

四十萬以上的大軍,無論是對於秦國來說,還是趙國來說,一旦戰敗,國家的命運以及歷史走向都會發生改變。

因此,雙方都不敢冒險發動大規模的進攻,都是小規模的試探。

不過,攻的都是秦國,防守的都是趙國。

到後來,廉頗幹脆沿著戰線修建起一條簡陋版的長城。

秦國、趙國那四十萬以上的大軍並不是不吃不喝,而是每天都要吃,每天都要喝,消耗的糧食,每一天都是天文數住,秦國撐得住,趙國撐不住。

因為秦國的糧食損耗與趙國相差無幾。

長平就在邯鄲的家門口,而咸陽距離長平『十萬八千裡』,為什麼秦國的糧食消耗與趙國相差無幾呢?

要知道,秦國的國都咸陽的確離長平不是一般的遠,但秦國早在與趙國長平決戰之前,就已經攻克了後方的所有地區,大部分的糧食都來自河內、河東。

就算從咸陽運送糧食,也不能夠靠陸地運輸的方式來計算,而是用漕運的方式來計算。

秦國可以將糧食從渭河運到河東、河內,再轉到長平。

而反觀趙國,雖然長平距離邯鄲較近,但是中間卻隔著個太行山,水運行不通,陸運還得要翻山越嶺,再近又有什麼用。

再加上趙國的國力原本就不如秦國,僅過了兩年的時間,趙國就堅持不住了,分別做出了兩手方案:

第一手方案、向齊國求援;

第二手方案、向秦國求和。

這兩手方案足以體現出趙孝成王的幼稚政治水平。

這個時候,秦國的統治者是秦昭襄王,而秦昭襄王使用的國策是『遠交近攻攻』,也就是結交遠的國家,攻打近的國家。

而齊國就是距離秦國最遠的國家之一,還有另一個是燕國。

齊國與秦國關系良好,而與趙國是仇家。

當年五國伐齊導致齊國的國力一落千丈,再也不能夠重回當年的霸主地位。

對於這五個國家,齊國可謂是恨之入骨,而其中就有趙國,而趙國從未想過與齊國修補關系。

要想讓齊國幫助趙國,那無異癡人說夢。

為什麼趙國偏偏挑一個與自己有仇的國家,而不挑其他的國家呢?

不是他想這樣做,而是他隻有這一條路可以走。

因為其他國家與秦國的國土相連,想救趙國,也得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承受得住秦國的進攻。

因此,對於趙國求援一事一致拒絕。

求援失敗,那就隻能求和。

秦國有可能與趙國談和嗎?

不可能。

秦昭襄王統治秦國已經有了四十五年的時間,而趙孝成王年紀也才二十多歲,論政治水平,他完全不是秦昭襄王的對手。

秦國為了上黨,已經不知道浪費了多少的糧食以及精力,如果就此打住,那該找誰賠?

找趙國賠,叫趙國將上黨地區讓出來?

可能嗎?

不可能。

既然不可能,那就隻有一條路,戰到底。

反正秦國要兼並六國,與趙國遲早有一場大戰,倒不如將這一場大戰的時間提前。

因此,趙國的使者一來到秦國,秦昭襄王就邀請列國的使者來參加宴會。

秦昭襄王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因為秦昭襄王想要列國明白,秦國與趙國之間有談和的可能,如果有人敢插手的話,到時候就別怪我秋後算賬。

趙孝成王親自將自己的路走死,又不舍得上黨地區,但趙國的國力又有限,那就隻能將一昧堅守的廉頗換掉,換一位進攻的將領前去替代廉頗,而這位將領就是趙括。

趙括身為『闕與之戰』大敗秦國數十萬大軍的趙奢之子,再加上他經常紙上談兵,連趙奢都談不過他,導致趙孝成王認為他是個天才,叫他去替代廉頗。

其實趙孝成王叫趙括去替代廉頗,還有另一層原因,這一層原因就是趙孝成王的年齡與趙括的年齡相仿,都是二十幾歲,同齡人肯定對同齡人更有好感。

趙括為什麼能夠上任?

因為趙孝成王。

趙孝成王期望的是什麼,進攻。

如果趙括也像廉頗一樣,一昧的堅守,那麼過不了多久,他也會落得個像廉頗那樣的下場。

而趙括這樣的功臣子弟,一般都想證明自己不弱於父親。

因此,趙孝成王的想法與他的想法結合在了一起,那就是進攻。

雖然要進攻,但趙括畢竟是出自於軍人之家,不可能沒有任何前兆就進攻,而這個前兆就是白起扔出來的一支小部隊。

這支小部隊故意敗在趙國的手上,讓趙括誤以為秦軍不堪一擊,發動全軍進攻。

而這一進攻,就中了白起的詭計。

白起為什麼能夠以六十萬人包圍四十五萬人呢?

這主要是由於地理的原因。

長平地區多山,而修建長城的並不止趙國一方,秦國也修建了長城。

趙括一出兵,他的後面是長城,前面也是長城,而白起正是利用這一點,趁著趙括出兵,攻占了趙國的長城,斷絕趙括的後路。

由於趙括第一次作戰,對於戰場的把控不熟練,四十五萬大軍就一排一排的在大山裡行走,頭尾不能相顧,危險程度可想而知。

白起輕而易舉的就將趙國的輜重與大軍分裂,導致大軍失去糧食來源。

長平至此已成定局。

趙括明顯有輕敵的嫌疑,讓他輕敵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他認為秦軍的主帥依舊就是王齢。

不知道就在他到達前線的那一刻,秦軍也將主帥從王齡換成了白起,但是信息卻是保密的。

因為秦國明白,白起到達前線的消息一旦泄露,趙國一定會產生恐懼心理,對於白起這個人屠兼戰神趙括也一定會產生恐懼心理。

而一但產生恐懼心理,長平之戰就沒那麼容易打響,到時候不安定因素就會變多,這種局面是秦國不想看到的。

因此秦國一定不能讓這種局面發生。

這也是為什麼秦昭襄王特地下了一道命令,但凡敢泄露白起到前線者,殺無赦。

趙括因為長平之戰被永遠的釘在了恥辱柱上。

但事實上,別說是趙括,任何一個第一次打仗的將領碰到白起這種將軍,要想勝利,幾乎沒有任的可能,相當於青銅打王者。

況且趙括雖然敗了,但是也讓秦國元氣大傷,整整二十五萬的秦軍戰死沙場,雖然是用四十五萬大軍換的,但總體而言,畢竟面對的是秦國,也不算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