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後,秦國最屈辱的一戰:函谷關被攻破,秦王被迫割地求和。《網路歷史》

戰國的歷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是一部秦國由弱變強、群雄並立再到一枝獨秀的歷史,不過正是因為秦國的強大,所以各國曾幾度聯手共同抗衡秦國,戰國歷史上一共有五次合縱攻秦之戰,其中戰果最為輝煌的就是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此戰同時也是商鞅變法後,秦國最屈辱的一戰:函谷關被攻破,秦王被迫割地求和,我們來看一下。

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和軍事實力日益增強,借著齊國兩次大敗魏國之機,秦國數次大敗魏國,終於在公元前329年左右奪回了失去八十餘年的河西之地,但是秦國並未罷休,繼續對魏國河東用兵,先後從魏國手中奪取了汾陰、皮氏、曲沃、焦、蒲陽等地,黃河以西盡入秦國之手,秦國完全掌握了黃河天險,戰略上占據了優勢。

於此同時,秦國又攻占了韓國鄢陵和北方義渠的鬱郅,秦國的擴張和軍事上的節節勝利引起了關東諸國的不安,在公孫衍的推動之下,楚、魏、趙、韓、燕五國以楚國為首發動了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聯軍先是在函谷關外被秦軍擊敗,後又在修魚之戰中再次敗於秦國之手,第一次合縱攻秦失敗。

秦國在擊敗五國聯軍後並未停止擴張的步伐,在接連攻滅巴蜀和攻占義渠25城後,重新東向中原和關東大國征戰,連續對魏、韓、楚、趙等國用兵,先後奪得武遂、穰城、蒲阪、晉陽、封陵和襄城等地,此時的秦國頗有點像魏國當初一樣四處樹敵,隻不過秦國的兵鋒比魏惠王時期的魏國更勝,秦國的大規模擴張終於促成了中原各國的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

前298年,齊國、韓國、魏國聯手對秦國用兵《後面又加入了趙國和宋國》,在齊國名將匡章的率領下歷經三年苦戰先是圍困函谷關,接著大敗秦軍攻入函谷關,秦國當時在位的是秦昭襄王,秦國作戰不利大懼之下被迫割地求和,把從韓國奪得的武遂和魏國的封陵歸還給了韓魏兩國,第二次合縱攻秦取得大勝。

函谷關對秦國的意義非同一般,自商鞅變法後秦國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被敵國攻破函谷關《繞過函谷關的不算》,縱觀整個戰國歷史,第二次合縱攻秦不僅是關東諸國取得對秦作戰的最大勝利,同時也是秦國自商鞅變法後最大的失利和最屈辱的一戰,對秦國而言從來隻有各國向秦國割地求和,哪有秦國向別國割地求和!

秦國此次戰敗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秦國四處出擊,戰線拉得太長,秦軍久戰疲憊;同時北方的義渠還沒被徹底打垮,關鍵是此時的秦國正和楚國大戰《析之戰秦軍殲滅五萬楚軍,這也是楚國未參與第二次合縱攻秦的原因》,秦國雙線作戰、顧此失彼。

第二,此時正是戰國最為混亂之時,不僅秦國實力強盛,齊國和經過胡服騎射攻滅了中山國的趙國實力也同樣不容小覷,楚國雖然有所衰退但是實力尚在,秦國遠沒有日後見誰滅誰的霸氣,以秦國一國之力面對齊、趙、楚等國還是有點吃力的;第三,聯軍主帥匡章也是戰國數得上的名將,曾在桑丘之戰敗秦國、五十天滅燕國、垂沙之戰大破楚國,可謂戰功赫赫,而秦國此時正是名將青黃不接之時。

秦國經過休整和幾年的蟄伏後,終於等到了白起在前293年伊闕之戰的橫空出世,從此以後才是六國噩夢的開始,這是後話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