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中,趙國即使擊敗了秦國,也不具備統一天下的資本。
什麼是統一天下的資本呢?
我們看看秦國和趙國的對比就能得知了。
一、秦國無後顧之憂,趙國處於四戰之地。
秦國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其實歷代君主們,做了很多準備工作。
第一,秦惠文王時期,拿下了蜀地。
秦國名將司馬錯提出建議:得蜀即得楚。
當時張儀強烈反對,他支持先打韓國。
而司馬錯卻表示,打下蜀地,既能夠得到人力物力,而且還能占據楚國的上遊,將來攻打楚國事半功倍。
最關鍵的是,可以徹底消除西南地區的後顧之憂。
因此秦惠文王支持司馬錯的主張,並且派遣司馬錯攻打蜀地。
當時蜀國和巴國正在內訌,司馬錯大軍順利平定蜀地,將這裡變成了秦國的大糧倉。
第二,宣太後滅義渠國。
義渠國一直在秦國的西北部,是秦國的心腹大患。
每次秦國大軍東出函谷關時,義渠國的軍隊就殺到秦國腹地,導致秦國首尾不能相顧。
為此秦孝公都不得不選擇遷都咸陽,以此避免和義渠等北方遊牧集團抗衡。
到了秦宣太後時期,情況發生了變化。
宣太後與義渠王主動結合,還生了2個兒子。
這使得義渠王絲毫沒有了防備,結果宣太後將義渠王引誘到宮中斬殺,再派兵消滅了義渠國。
自此秦國就沒了西北地區的後顧之憂。
由此可見,秦國在統一六國的道路上,是沒有任何後顧之憂的。
他們打贏了就繼續進軍,打輸了只要退守函谷關,誰也進不來。
反觀趙國,它的後顧之憂可就太多了。
別的不說,三家分晉以後,魏國和韓國,其實也十分覬覦趙國的領土。
大家有困難的時候互相幫助,一旦趙國擊敗秦國,變得強大了,魏國和韓國,哪怕出於自保,也得背後偷襲趙國。
除此以外,趙國的東北部還有燕國正虎視眈眈地盯著趙國的背後。
只要趙國長驅直入地攻打秦國,燕國一定會果斷出手偷襲趙國背後。
此外,趙國的東部還有強大的齊國。
齊國可不是吃素的,趙國擊敗秦國變得強大起來,那齊國肯定不能坐視不理啊!
這幾個國家一旦合起夥來收拾趙國,你說趙國還能扛得住嗎?
二、秦國綜合國力強盛,趙國單純強於軍事。
秦國坐擁10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渭水、漢水、長江,這3條母親河,足以支撐秦國養育大量百姓。
而且秦國拿下巴蜀之地以後,又增加了一個天然大糧倉。
由此可見,秦國的自然條件是非常優越的。
除了自然條件,再加上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那秦國就更厲害了。
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在軍事、經濟、文化層面,都有了一個質的飛躍。
軍事上采用軍功制,老百姓們踴躍參軍,積極殺敵,戰鬥力與日俱增。
經濟上采用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桑等政策,鼓勵生產,使得秦國的糧食產量越來越多,足以支撐後續的戰爭。
所以說,秦國在長平之戰時的綜合國力是非常強的。
當時趙國與秦國的大軍,在此地對峙了3年之久。
趙國已經完全扛不住了,可秦國卻依舊遊刃有餘,這就是綜合國力的差距。
趙國經歷了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後,軍事能力的確很強。
可趙國巔峰時期,隻有20萬平方公裡左右的土地。
生產能力上沒有較大的突破,因此經濟上完全無法和強大的秦國相比較。
如果長平之戰中,趙國擊敗了秦國。
那麼秦國龜縮進了函谷關,趙國一時半會兒啃不下函谷關,這個時候趙國的尷尬局面就出現了。
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後續力量支撐繼續作戰,要麼被秦軍反撲,要麼就是退守自己的國土。
本質上改變不了什麼。
三、秦國奮六世之餘烈,趙國昏君層出不窮。
秦國自從秦孝公以來,君主是一個比一個英明,這可真是老天幫助秦國啊!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使得秦國變得強大。
秦惠文王任用司馬錯,拿下蜀地,任用張儀,分裂六國。
秦武王攻占韓國的宜陽,使得秦國有了東出的根據地。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消滅義渠國,任用白起,先後多次擊敗趙魏韓燕楚等國的聯軍,任用范雎,遠交近攻,定下統一六國的國策。
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的確差了點,不過也不是昏君。
秦莊襄王時代,也曾任用呂不韋滅掉東周。
所以說,秦國這幾代君主,全都是英明神武之輩,趙國拿什麼去跟秦國比較呢?
趙武靈王的確很強,胡服騎射,滅亡中山國,但他也是以悲劇收場。
趙惠文王,繼承了父親的遺志,使得趙國蓬勃發展。
此後趙國的君主就一個比一個混賬了。
趙孝成王在位期間,侵吞上黨郡,結果爆發長平之戰。
趙國最終因為國力不濟,貿然出兵,從而導致45萬大軍全軍覆沒。
趙悼襄王在位期間,放棄任用廉頗、李牧等名將,在攻打燕國的時候,被秦國偷襲,奪走了鄴地的9座城池。
趙王遷就別提了,聽信讒言,殺害名將李牧,罷免司馬尙,任用宗室為將,結果導致趙國都城邯鄲被秦國攻破,趙國滅亡。
由此可見,除了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以外,趙國實在是沒有一個拿得出手的君主。
這和秦國完全無法形成對比。
因此,其實長平之戰中,趙國取勝,由於他們的國君昏庸無能,也不可能完成統一六國的大業。
總結:統一六國,必須要有天時地利人和。
秦始皇恰好具備了這一切。
六國暗弱,君主昏庸,這給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天時。
秦國國力強盛,奮六世之餘烈,占據有利的地勢,這給了秦始皇良好的地利。
至於人和,秦國人上下一心,為了爭取軍功,士兵們都很努力。
秦國高層們的目標也十分一致,文臣有李斯、呂不韋、蒙毅,武將有王翦、王賁、李信、王齕、蒙驁、蒙恬等,這些人全都有統一六國的心願。
很明顯,這些趙國都不具備。
所以說,即使長平之戰讓趙國僥幸獲勝,也隻是延遲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而已,並不能真正改變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