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8年,秦國已滅韓、趙,兵臨易水。
此時的燕國已處於岌岌可危之中了。
太子丹坐不住了,他想以最後的掙紮挽救燕國。
太子丹清楚,以燕國的國力是沒辦法和秦國抗衡的,隻能采取其它的辦法,而且這個辦法要立竿見影才行。
他的辦法是派刺客刺秦。
一、荊軻和秦舞陽是否適合做刺客
太子丹物色了兩名刺客,荊軻和秦舞陽。
刺客必須常人不具備的能力才行,比如要武功高強,要膽大心細,要有俠義之心,要為了達到目的敢於舍棄自己的生命。
太子丹為何要選定這兩個人作為刺客呢,他們作為刺客又是否合格呢?
荊軻
首先說荊軻。
荊軻並非單純的武夫,史書中說他好讀書和擊劍,所交往的人也都不是尋常之人。
他曾經還憑借自己的劍術遊說過衛元君。
再說秦舞陽。
史書中說秦舞陽為燕國勇士,原因是他十三歲就殺了人,別人都不敢正視。
然而,從實際刺秦的過程看,兩個人的表現卻大相徑庭。
在覲見秦王的時候,秦舞陽走到殿前臺階下的時候臉色突變,渾身發抖。
荊軻卻談笑自若,掩飾說秦舞陽是北方藩屬蠻夷之地的人,此前沒見過天子,所以被您的威嚴嚇到了,因此失態。
於是秦王命荊軻一人持督亢地圖上殿。
後面的刺秦行動隻能由荊軻一人完成了。
古書《燕單子》中曾記述了田光和太子丹關於幾類勇者的一段對話:『然竊觀太子客,無可用者。
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脈勇之人,怒而面青;武陽,骨勇之人,怒而面白。
光所知荊軻,神勇之人,怒而色不變,……,太子欲圖事,非此人莫可』顯然,田光傾向於隻有神勇之人才可用作刺客。
我們從荊軻的表現看,其確為神勇之人無疑,秦舞陽《田光所說的武陽》也確實不堪用。
有人說從荊軻和秦舞陽上殿覲見時的分工看,荊軻手持樊於期的人頭,秦舞陽懷抱地圖匣子,認定是安排秦舞陽行刺,荊軻隻是協助。
筆者不同意這種說法。
筆者認為行刺必定是以荊軻為主。
因為按照進獻的次序看,務必是先獻上樊於期的人頭,以表示友好的誠意,然後再進獻地圖。
進獻地圖時,一定是荊軻從秦舞陽手中接過地圖後再給秦王展示。
秦舞陽
從荊軻進入秦國到最終大殿行刺的過程看,荊軻的表現也不一般。
荊軻進入秦國後,首先以重禮賄賂秦王的寵臣孟嘉,讓孟嘉說服秦王接見自己。
這說明荊軻是在極力推進刺秦這件事的。
登上大殿時,秦舞陽因恐懼失態,此時行刺面臨還沒出手就失敗的危險,秦國君臣很有可能識破他們二人的刺客身份。
而此時的荊軻卻能以恰當的理由進行掩飾,巧妙地過了這一關,這足以看出荊軻超人的應變能力。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y得出結論:荊軻作為刺客確實是合適人選。
二、荊軻刺秦為何會失敗
刺秦的失敗,原因有幾個方面。
首先是秦舞陽沒有發揮作用。
秦舞陽也不是普通人,他是燕國名將秦開的孫子。
秦開在燕昭王時曾經率領軍隊打敗東胡和箕氏朝鮮,為燕國拓地兩千餘裡。
為何秦舞陽關鍵時候膽怯了呢?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情景。
秦國的宮殿高大、宏偉、壯觀,臺階層數多,從下面仰視整個大殿時,會使人感受到自身的渺小,為王權的威嚴所震懾。
身為刺客的秦舞陽還未登上大殿便已感受到了巨大的精神壓力。
當秦舞陽爬上大殿看到大殿內的陣勢,早已是心驚膽顫了。
然而,即使秦舞陽未能履行使命,荊軻還是上殿接近了秦王,精通劍術,武功高強的荊軻為何未能擊殺秦王呢?
這裡我們要注意兩點:一是荊軻行刺所用的是匕首,並非他擅長的劍,他精湛的劍術發揮不出來;二是秦王正值壯年,體能上也剛好處於黃金時期,並非容易刺殺之人。
秦王拔出劍之前,隻能靠四處跑來躲閃,而荊軻竟然追不上。
秦王拔出劍後,荊軻立即處於下風,最終被秦王的劍砍中。
秦王
筆者認為,以上原因還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荊軻刺秦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荊軻剛開始並沒有完全下定以身赴死的決心。
荊軻被秦王的劍砍中後,自知必將失敗,於是說:『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荊軻在臨行前往秦國時,也說『往而不返者,豎子也!』可見荊軻是想活著回來的。
太子丹最初與荊軻謀劃刺秦時也說『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因此,我們可以做出結論,無論是太子丹還是荊軻,都把此次刺秦之行的首要任務定位為劫持秦王,逼其立下契約將所侵占的土地返還。
如果這個目的達不到,才將秦王刺殺。
太子丹
分析到這裡,我們不得不說:天子丹和荊軻的這種想法是何等的幼稚。
荊軻和太子丹都想效法當年魯國的曹沫劫持齊桓公的辦法。
當年齊國攻打魯國,占領了魯國不少的土地,魯國武將曹沫稱兩國國君會盟時劫持了齊桓公,要求齊桓公立下契約歸還侵占的魯國的土地。
最終齊桓公信守了承諾。
春秋時的諸侯爭霸,大國之間的戰爭以滅國為目的的尚屬少數。
大國爭霸的目的是彰顯自己國力,樹立自己的權威。
因此,齊桓公提出的口號是『尊王攘夷』,他是很看重信義的。
即使是這樣,齊桓公開始也不想履行自己在劫持威逼下被迫立下的契約。
是管仲勸阻了齊桓公:『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
齊桓公
可荊軻和太子丹不知道的是:時勢不同了,如今的天下形勢已經不是春秋時諸侯爭霸的時候了,此時的秦王也絕非當年的齊桓公。
秦國以滅六國、平天下為國志,還會怕失信於諸侯嗎?
以秦國國力之強,還會怕失天下之援嗎?
況且秦國正在全力推進一統天下之大業,還有哪個國有援助他的可能?
所以,即使荊軻成功劫持了秦王,立下了歸還土地的契約,秦國最終也不會履約的。
刺秦確有成功的可能。
可以設想,如果荊軻此行以刺死秦王為唯一目的的話,刺秦的成功率會大大增加。
不過,從燕丹在易水送別荊軻時的情景看,似乎二人已經預見到最終的失敗了。
太子丹及其賓客送別荊軻時皆穿白衣,荊軻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最後,讓我們再欣賞一下唐代大詩人駱賓王以此為題的的千古名篇《易水送別》:『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