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那麼厲害,為什麼不能像管仲一樣,讓齊國再次稱霸天下?《網路歷史》

大家都聽過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子就是晏嬰。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知道,晏子是一個身材短小,但是卻智慧過人、口才一流的人。

春秋時期,齊國能力最出眾、名氣最大的兩個大臣,就是管仲和晏嬰。

管仲曾經輔佐齊桓公,讓齊國稱霸天下。

那麼,為什麼晏嬰這麼厲害,就不能讓齊國再次稱霸天下呢?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首先,國君更替較為頻繁。

晏嬰任職時間大概有五十多年,這五十多年裡,經歷了三代國君。

我們都知道,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如果頻繁更替,很容易造成政局動蕩。

尤其是政權在交替的過程中,如果無法平穩過渡,問題就會更嚴重。

再加上,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一個國君上位後總會有自己的想法,不一定會按照前任國君既定的路線來施政。

所以國家的穩定性就會變得比較差。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其次,國君無大才。

薑子牙這一脈的齊國國君,最有魄力、最有能力的就是齊桓公,齊桓公的那些後代,真正厲害的也沒幾個。

就拿晏嬰輔佐的三代國君來說。

首任國君齊靈公,在選繼承人的事情上,犯了跟齊桓公一樣的錯誤,而且錯得更嚴重。

當初,齊桓公立了太子昭,但是卻寵愛公子無詭,最終導致齊桓公去世後,無詭政變,太子昭出逃。

俗話說,前車之覆,後車之鑒。

可惜,齊靈公並沒有吸取教訓。

他原本立了太子光,但是因為寵愛戎姬,就把仲姬生的兒子牙過繼給戎姬,還應了戎姬的話,廢了太子光,立牙為太子。

後來,齊靈公病重,大臣崔杼便擁立原太子光繼位,也就是齊莊公。

齊莊公上臺後,就把戎姬和太子牙全都殺死了。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因為偏愛,齊靈公想把最好的都給牙,但是這樣做卻恰恰要了他們的命。

大臣們原本站隊太子光,後來又站隊太子牙。

當太子光重新上位,許多大臣自然也就受到打壓了。

比如,太子的師傅高厚,原本是教太子光的,後來被安排去教太子牙,太子光即位後,就把他殺了。

大臣受打壓,齊國國力自然受損,晉國聽說後,立馬就派兵過來攻打了。

第二任國君齊莊公,也就是原來的太子光。

即位後,不但沒有勵精圖治,反而天天飲酒作樂,最後因為勾搭崔杼的老婆,被崔杼給殺了。

齊莊公是崔杼擁立的,最後卻被崔杼所殺,這可能是齊莊公怎麼都想不到的事。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第三任國君,是齊莊公的弟弟齊景公。

齊景公在位五十八年,基本就是穩住了齊國國勢而已。

前半段有崔杼、慶封這兩個權臣把持朝政,齊景公等於是半個傀儡。

他一直都沒有辦法把他們倆除掉,後面還是因為他倆發生仇怨,慶封殺了崔杼。

崔杼死後,慶封一家獨大,其他家族的人擔心遭受迫害,才聯起手來把慶家趕出了齊國。

最後,晏子長期沒有受到重用。

齊靈公後期,晏嬰才出來做官,這時候剛出道,不被重視很正常。

當時,晉國攻打齊國,齊國節節敗退。

齊靈公一看這架勢,腳底下就跟抹了油似的,立馬開溜,晏子勸他不要帶頭跑,他是國君,他要是帶頭跑,那不是影響士氣嗎?

齊國和晉國比,弱不了多少,拼一拼,晉國說不定就退兵了呢?

但是,齊靈公根本不聽晏子,跑得比兔子還快。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齊莊公時期,晏子雖然名聲和地位都上漲了不少,但是國家的政治卻還是把持在崔杼的手中。

畢竟,齊莊公是崔杼擁立的,崔杼肯定會把大權握在自己手裡。

而且,齊莊公對晏子也不太重視。

當時,齊晉兩國定下盟約,共同封殺晉國的大夫欒盈。

但是,當欒盈跑到齊國請求收留的時候,齊莊公想也沒想就答應了,而且還好吃好喝地招待著。

晏嬰認為,這樣會讓齊國失信於天下的。

可惜,齊莊公根本不聽。

齊景公時期,崔杼被殺、慶封被逐之後,齊國的上層權力迎來了真空期,作為三朝元老、年紀也不小了的晏嬰才真正被提拔了上來。

雖然職位沒怎麼升高,但是他確實逐漸成了國家權力中心的人物。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齊景公雖然較為平庸,但至少算是個仁愛之君。

而且他也一直標榜,或者說希望自己是個好國君。

所以,對於晏子的很多建議,他都能虛心接受。

晏嬰進入權力中心,輔佐齊景公,大約有三十多年的時間。

我們知道的很多晏子的故事,就是發生在這個時間段裡的。

按理說,這個時間已經很長了,足夠讓齊國發展壯大才對。

但實際上,齊國的問題不是靠晏嬰一個人就能撐得起來的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首先,需要有一個有魄力、有戰略眼光、能力出眾的領導。

很明顯,平庸的齊景公不屬於這樣的領導。

他能做的就是守成,保住齊國的一畝三分地。

其次,國家需要有足夠雄厚的家底。

齊國經歷桓公稱霸,家底應該比較殷實,可惜後面因為繼承人的問題,多次發生動亂,再好的家底也會被消耗掉不少。

而且,春秋時期,正是奴隸制向封建地主制轉型的時期,齊國公室並沒有奪得先機,依然沿用舊的奴隸制進行社會生產,這就使得齊國的整體生產力開始走下坡路了。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最後,公室威信下降,國家的凝聚力開始渙散了。

公室如此混亂,大臣們又該向誰效忠呢?

既然不知道該向誰效忠,那還不如努力發展自己的家族,說不定還能獲得更大的利益。

這也是為什麼景公時期,會有崔杼、慶封這樣的權臣作亂的原因。

包括後面田氏代齊,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

司馬遷在寫晏嬰的時候,說他『國有道,即順命;國無道,即衡命』。

國君能行正道,就順著他的命令去做;國君不能行正道,就斟酌後再去做。

也就是說,晏子做事,是憑著自己的本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去做的。

至於能夠讓國家發展到什麼樣的程度,就不是他能左右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