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上初中的時候,教我歷史的是一位一把年紀的老頭兒,姓甚名誰早已忘記,但有一句順口溜卻記了半輩子:堯舜禹、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然後又將這句話年復一年地講給我的學生聽。
▲子在川上曰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歷史的長河浩浩蕩蕩一去不返,然而這段紛亂的歷史事實就在史書裡佇立著,靜候我們隨時去徜徉和梳理。
春秋戰國到底怎麼『亂』起來的?
農夫使用的鐵臿與老子『無為而治』、孔子嘆息周禮崩又有何關聯呢?
▲老子無為而治順應自然
政治經濟學有個專業名詞叫生產力,顧名思義就是生產的能力。
就像我們平時對一個道理的理解領悟能力,可以稱作理解力。
如果將普通的圓珠筆換成中性筆就會感覺書寫更流暢,這就是寫字的工具更給力了。
▲磨制石器
而這個工具的改進,就是春秋戰國時期一切『亂』的根源。
說起生產工具呢,追溯一下最原始的時候,是用打制的舊石器開始,再到更精致鋒利的磨制石器。
在青銅時代,由於銅相當的金貴,就連現在也不舍得打造純銅的自行車啊!不可能普及到農田裡做農具。
所以冶鐵業的發展大大提高了耕地的效率,也就是說生產力得到快速發展。
▲鐵臿
▲敦煌壁畫牛耕圖
直到現在說某人比較厲害,還用牛來比喻。
如果能做到別人做不了的事兒,那就被稱作『牛人』。
連傳說中的人文初祖炎帝就長著牛角,這說明炎帝部落的圖騰是牛。
用牛耕地、鐵犁犁地,比用石刀、石鏟給力得多,所以就能去開墾更多的荒地。
▲井田制瓦解
本來土地是周天子分封給諸侯國國君的,國君再分封給卿大夫。
這些封地裡原有的耕地稱作『公田』,而新開墾出來的土地則為『私田』。
那些擁有大量私田的大地主開始不需要因此上繳賦稅,諸侯的財政收入就會大大減少。
所以商鞅變法就廢除了過去的井田制,不再分公田和私田,一律歸地主所有而且可以買賣。
這樣既樂壞了地主們,也富了諸侯國。
在改革大潮中因更堅決更徹底,秦國脫穎而出、後來居上。
所以自春秋初期的諸侯爭霸,到戰國後期則變為更為激烈的大國兼並。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
經過這樣的演變,奴隸主成為地主,奴隸成為農民,土地私有化,貴族不再享有世襲特權。
這些用一個詞來概括:生產關系。
這樣就可以弄明白了,原來是因為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生產關系的變革。
而新的生產關系不僅適應了生產力發展水平,還會促進生產力進一步發展。
比如農民就比奴隸的生產積極性高,這叫解放生產力。
那麼那些思想文化大咖們與這場變革有何關聯呢?
老子是反對諸侯爭霸的。
他說,回到小國寡民時代,與世無爭,天下太平矣!孔子則眼看西周禮制的崩潰痛心不已,在他看來西周時期的分封制是多麼的完美!君君臣臣,秩序井然。
▲商鞅
不過,那個時代的諸侯國君們更欣賞的是法家的主張,因為中央集權制度包括郡縣制更能富國強兵,在群雄並起、中原逐鹿中成為幸存者甚至是『勝存者』。
諸侯國因推行法家理念而富強,但集法家之大成者韓非與變法最堅決的商鞅卻最終落得個不得善終,這不能不令人扼腕嘆息。
▲韓非
縱觀春秋戰國500多年歷史,之所以亂象叢生,從根源上說是因為生產力的發展引發了生產關系的變革。
除了爭霸兼並帶來的戰亂,也蘊含著新的生機和發展方向。
春秋時期分封制瓦解與郡縣制確立就是一個革故鼎新的過程。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示意圖
隨著戰國後期兼並戰爭愈演愈烈,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帝國呼之欲出。
它對於西周的分封制是一個革命性的變革,又是對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變法措施的繼承發展。
什麼是生產力?
什麼是生產關系?
它們是什麼關系?
百家爭鳴、商鞅變法、鐵器牛耕、分封制、郡縣制,都是怎麼回事?
你明白了嗎?
周王朝最終亡的原因是什麼?
秦改周制為何更為短命呢?
歡迎參加討論。
《作者:胡欽海》
2022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