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語文《將相和》,廉頗和藺相如之間,到底經歷了什麼?《網路歷史》

五年級上冊語文中的《將相和》一課,應該算得上是一篇老得不能再老的課文了。

從二十年前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那一年到現在,這一課依然出現在我所教的語文課本中。

哪怕課文的內容在新舊教材切換之間修改了好幾處,但並不影響這篇文章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地位。

《將相和》中的『將』,指的是廉頗,一個勇武過人的大將;『相』指的是藺相如,一個之前籍籍無名,後來經歷『完璧歸趙』和『澠池會面』這兩件事之後官位蹭蹭蹭往上冒的超級牛人。

題目叫『將相和』,假如沒有『不和』,哪來後續的『和』?

後來他們又是因為什麼原因而和好了呢?

廉頗和藺相如之間,到底經歷了什麼?

廉頗和藺相如的身份地位,之前並不對等。

在《史記》中,關於藺相如之前的身份介紹非常簡單:『趙人者,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寥寥數字,我們不難看出藺相如之前比較尷尬的身份:他隻是趙國的一名普通人,而且還是寄身於太監門下的門客,起身份地位確實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

反觀廉頗,《史記》中的介紹明顯要豐富很多:『趙之良將,趙慧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當藺相如還是閹人之門客時,人家廉頗早已成為趙國的一員大將,在攻伐齊國時打得齊國屁滾尿流,其勇冠三軍的威望絕對不容小覷。

但是,藺相如卻因為『完璧歸趙』和『澠池會面』這兩件事的突出表現之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表彰:他直接被封為上卿。

雖然廉頗之前也被拜為上卿,但作為文臣的藺相如,起上卿之職位,明顯比身為武將的廉頗要高一些,於是將相間的芥蒂油然而生。

藺相如的兩次立功,並非隻是依靠嘴皮子。

在廉頗看來,藺相如能成為上卿,完全就是靠耍嘴皮子『上岸』的,換做其它人也能獲得同樣的功勞。

廉頗的想法,應該是他這種大老粗和高智商之文臣之間的最大差別:在大老粗廉頗看來,文臣取得的成績都是上嘴唇碰一碰下嘴唇就搞定了,而武將靠實打實的戰功獲得高職位,武將的『職稱』是『血染的風采』,而文臣的功勞是『就靠一張嘴』,於是廉頗心裡感覺特別鬱悶、憤怒,甚至相當委屈——『我碰見他,一定要給他來個下不來臺!』

但是,廉頗不知道的是,藺相如的功勞並非隻依靠嘴皮子,更是依靠他過人的智慧、超人的膽略、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和深沉的愛國情懷。

當秦王企圖騙取趙國的和氏璧的時候,趙國境內誰能力挽狂瀾?

大臣們除了說一些『正確的廢話』之外,基本上沒有人給出有效的解決之道。

這個時候,藺相如出現了,他在趙王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情況下前往秦國,入『虎穴』揭開秦王惡心的謊言,粉碎秦國的武力威脅。

試問在諸多文臣武將之中,又有誰能承受這樣的心理壓力而泰然處之?

廉頗是有這樣的心理素質,但問題以廉頗的智商,能否在直面秦王的時候能做到遊刃有餘?

初次見面,藺相如獻上和氏璧。

當秦王拿到和氏璧之後贊不絕口、愛不釋手,卻絲毫不提拿城池換和氏璧的隻言片語。

這個時候,老奸巨猾,哦不,應該是機智過人的藺相如略施小計就把和氏璧拿到自己手裡,然後緊緊抓住秦王特別喜歡和氏璧的軟肋,公開威脅秦王: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想『白嫖』又要強逼我老藺的話,這塊價值連城的和氏璧和老藺同志的首級,會同時在柱子上變成稀巴爛的狀態。

秦王秒慫,接下來的劇情就依照藺相如的『劇本』來寫。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秦王真的強逼藺相如,藺相如敢不敢說到做到?

必須敢!肯定敢!而且是絕對敢這麼做!弱者在強者面前『亮劍』,沒有高聳入雲的天膽,何以在秦王這種超級大佬面前表現得特別強勢?

當藺相如讓手下人『改頭換面』偷偷帶著和氏璧回國之後,這家夥居然和秦王玩心理戰術:和氏璧我已經送回國了,秦王你有誠意交換的話,先給我交十五座城,主動權還是在秦王你的手裡,這個時候你就算弄死我老藺也隻會讓你秦王的名聲越來越臭,失信於天下人到底是什麼後果,秦王智商雖然不太高,但絕對可以預判出來。

因為完璧歸趙的功勞,藺相如完成了從閹人手下門客的身份到上大夫職位的切換。

被封為上大夫的藺相如,在澠池會面的時候表現得更為堅決果斷:秦王強行要求趙王鼓瑟,性格懦弱的趙王害怕挨揍,隻好照做;於是距離秦王五步之遠的藺相如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秦王為趙王擊缶,秦王剛開始是拒絕的,但怎料藺相如這個愣頭青距離自己太近,人家的威脅也十分有效——『您現在距離我隻有五步遠,您不答應的話,我就跟您同歸於盡!』

藺相如的這句話,是不是動動嘴皮子說著玩的?

當然不是!按照我們老家的土話應該這麼說:『我土身換你金身,那簡直是太值了!』秦王也相信藺相如這個愣頭青可能真的要和他玩『匹夫之怒』,萬般無奈之下,秦王隻好為趙王擊缶。

如果不是藺相如愛如潮水一般的愛國情懷,如果沒有藺相如將自身生死置之度外的決心毅力,秦王怎麼可能會為趙王這種貨色擊缶?

趙王這種癟三難道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段位嗎?

藺相如在澠池會面中,以一己之力挽回了趙王那可憐的自尊,挽救了趙國的尊嚴,其『職稱』被評定為『上卿』。

這個結果,自然不能說他『隻靠一張嘴』上位。

廉頗和藺相如,都把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

被封為『上卿』之後,面對廉頗的挑釁,藺相如選擇主動退讓避免與老廉發生直接沖突。

他對手下的人說,秦王他都不怕,怎麼可能怕廉將軍?

他之所以選擇避免與廉頗直接幹起來,就是因為他要以國家利益為重。

秦國之所以暫時不敢動趙國,就是因為在趙國這一畝三分地上,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將相鬧不和,秦國這個『漁翁』必定會得利,到時候秦國派兵攻打趙國的時候,將相的力量無法擰成一股繩,趙國必滅!

廉頗雖然是大老粗,但是他也是一個特別愛國的人士,當藺相如的話原封不動地傳到廉頗耳朵裡的時候,廉頗感到深深自責,立馬決定去藺相如府上來個負荊請罪。

在學這篇課文的時候,前幾屆不少學生指責廉頗居功自傲、責怪廉頗沒有大局觀,但我覺得這是他們錯怪了廉頗:廉頗在這篇課文中的品格其實並不遜色於藺相如多少——如果廉頗不顧全大局,如果廉頗不愛國,如果廉頗巴不得趙國立馬滅亡,那麼他怎麼可能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又怎麼可能主動到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

將相一條心,黃土變成金。

將相之前的不和是一種誤解,將相和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二者都是戰國時期可歌可泣的愛國英雄人物,無論是廉頗還是藺相如,都是響當當的君子,君子之交,矛盾必解。

但是,只要其中一人是自私自利的小人,將相就永遠不可能會和好,趙國也必定會迅速走向沒落,你贊同這種觀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