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與昭君的香溪
——兼論屈原誕生於秭歸樂平裡
作者 袁在平
一
凡到過原秭歸縣城歸州鎮《現為大壩淹沒區》者,會發現,在該鎮臨江一面所立著的一架上書『屈原故裡』四個大字《郭沫若書》的巨型鎮城門牌坊的左側,赫然立著兩塊大小相同的巨碑,上分別豎刻著『楚大夫屈原故裡』和『漢昭君王嬙故裡』數個楷書大字。
二碑為清人所立,二碑上分別刻著一行相同的小字『大清光緒十二年《1886》正月吉日立』《二碑已遷至秭歸新縣城茅坪鎮鳳凰山》。
顯然,從這二碑上我們可以讀出,在傳統觀念中,人們總是把屈原和王昭君同視為是秭歸人和同鄉人。
翻開古人的詩篇,又會發現,人們總把屈原和王昭君聯系在一起來寫。
不妨抄其些許如下:
歸州男子屈靈均,
歸鄉女兒王昭君;
山窮林薄不肥沃,
生爾才貌空絕群。
女嫁穹廬天萬裡,
男沉湘水為逐臣。
醜陋險邪君自喜,
漢宮無色楚無人。
——張天覺《張商英》
楚國羈臣放十年,
漢宮佳人嫁千裡。
——黃山谷
生男禁多才,
長沙伴湘累。
生女禁太美,
陰山嫁胡兒。
——唐庚
寫真不怨毛延壽,
視死還同屈大夫。
異世同鄉俱薄命,
空令千載起嗟籲。
——汪藻
絕代昭君村,
驚世屈原宅。
——范成大
古人這樣來認識和寫屈原、昭君,其實並非偶然。
屈原是戰國時期人;昭君是漢代人。
《水經註疏》載:『《江水》又東,過秭歸縣之南。
守敬按:漢置《秭歸》縣,屬南郡,後漢因之』於漢代,屈原、王昭君的誕生地同屬於秭歸縣。
又《寰宇記》載:『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分秭歸之北界立興山縣』這就是說,在漢代,屈原、昭君同是秭歸人;而三國吳景帝孫休永安三年後直至現在,屈原依然屬秭歸縣人,而王昭君則是屬於其誕生地所在的興山縣人了。
其實,古人對這兩位歷史名人傾註如此的滿腔熱情、如此地把他們緊緊聯系在一起,稱昭君『視死還同屈大夫』,稱屈原、昭君同是秭歸人、是『異世同鄉』《南宋汪藻語》,是另有內涵的。
那便是:他們永遠同是香溪人!然而,南宋范成大所大聲疾呼的『絕代昭君村,驚世屈原宅』,又到底在哪裡呢?
在香溪。
香溪是王昭君的故鄉,眾所周知、家喻戶曉;然而,香溪也是屈原的故鄉,這為人所知,就似乎不多了。
1982年端午,秭歸縣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屈原詩會及樂平裡『騷壇詩社』恢復重建的成立大會。
參加這次盛會的,不僅有湖北省級領導人及詩人,且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著名作家與詩人。
會議期間,與會的筆者則親歷了一件事:前來參會的福建著名詩人蔡其矯,在他參觀了屈原、王昭君故裡和香溪後,則大發感嘆曰:『哇!香溪,不僅哺育了王昭君,也哺育了偉大詩人屈原!』也還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一次,筆者陪同山東詩人紀宇訪問屈原故裡樂平裡;當紀宇得知屈原、王昭君二人都誕生在香溪畔相距不遠的地方時,也大發感慨曰:『啊!這兩位歷史大名人緣分深,同是香溪人!』
香溪,是一條蘊藏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古老河流。
酈道元《水經註》稱其曰『鄉溪』。
楊守敬《水經註疏》曰:『江水又東南,逕夔城《即夔子城》』;『城跨據川阜』,『西北皆枕深谷,東帶鄉溪,南側大江……熊摯始治巫城,後復移此』。
夔城,即楚之附庸夔子所立之都城。
守敬按:『《寰宇記》:夔子城亦稱為夔子所都』。
該都城則位於會貞所按之『夔沱』——即後人所稱之屈原沱地段;而其東則『帶鄉溪』——即其東面則與香溪的南部之香溪河溪口一帶緊緊連成一片。
會貞又按:『歸州東鄉溪,一名‘香溪’。
今香溪自興山縣南流入江』香溪,《妝樓記》稱『昭君溪』;《清史稿·地理志》又稱其『縣前河』。
香溪是一條美麗的河,溪水『碧綠如黛』,有『天下第十四泉』之稱。
它位於秭歸城東南約20華裡處。
北起興山縣寶坪村前的響灘,南至秭歸縣香溪鎮前的西陵峽西口,全長90餘華裡;分別由深渡水、白沙河兩條支流發源於大神農架的鳳凰井和老君寨。
響灘是香溪的起點,香溪自此經興山老縣城高陽鎮向東南流經四五十裡後,便到了興山、秭歸兩縣交界的遊家河。
香溪在這裡被分成了兩半:南系秭歸,北屬興山。
於秭歸境香溪河的東岸,有一幽深莫測、怪石嶙峋、巍峨險峻的一線峽谷,穿雲破霧,劈開崇山峻嶺,虎奔而出——這便是『七裡峽』。
峽谷底所奔湧著的一條銀閃閃的溪流,叫香坊河,又叫屈平河。
屈平河由東向西奔來,於七裡峽西口匯入香溪。
由香溪畔溯屈平河而上出七裡峽後,則天地豁然開闊——這就到了屈原的誕生地樂平裡。
樂平裡距香溪古稱『七裡』,一條屈平河將它與香溪永遠共著呼吸、共著脈搏跳動。
而昭君村則坐落於香溪河上遊興山縣舊縣城高陽鎮香溪畔;它永遠伴著香溪河的歡歌,合著香溪河的節拍、旋律,應著香溪河時代前進的步伐,而穿越歷史、跨越時空。
秭歸的樂平裡與興山的昭君村,在香溪畔相距不過二、三十華裡。
屈原和昭君這兩位歷史偉人,相繼離世已2000餘年了;然而,在歷史的長河中,正是這條古老而又年輕的香溪河,以十分生動而具體的歷史地理形象,將他們永不分割地緊緊聯系了在一起。
二
有人曾對屈原誕生於秭歸樂平裡產生質疑,認為屈原是楚王室後裔,不應會出生在像樂平裡這樣貧瘠偏僻的大山裡。
然而,歷史的真實又豈可以用想象來推斷呢?
楊守敬《水經註疏》載:『《括地志》亦雲:歸州巴東郡東南四裡,楚子熊繹之始國也』這句話的真實意思是說:位於巴東郡東南的歸鄉,是楚子熊繹始建的楚國所管轄的疆土。
秭歸,古為歸鄉。
北魏酈道元《水經註》載:『歸鄉蓋夔鄉矣。
古楚之嫡嗣有熊摯者,以廢疾不立而居於夔,為楚附庸。
後《楚》王命為夔子』總之,楚王室有嫡嗣後裔居住繁衍於秭歸,這是不可置疑的鐵的史實。
臺灣學者鄭鴻之在《屈原的一生》《原文存秭歸屈原紀念館,後選載於《江河文學》社出版的《屈原·端午·龍舟》一書》文中有說法:『當時楚國的貴族,並不完全是既富且貴的。
因為族中人口繁衍,就不可能人人都有一官半職。
屈原的父親伯庸,看來並沒有在官場中得意』屈原在《惜誦》詩中,也有說法:『思君其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賤貧』這一是說,楚王室大族之一的屈氏家族,到屈原父親伯庸輩,已不再是『既富且貴』,伯庸也未必有『一官半職』;其二是說,屈原的出身已是既『賤』且『貧』。
那麼,這樣的家庭、這樣出身的人,盡管是屬於地位顯赫楚王室的貴族,但其依然居住和誕生在窮鄉僻壤之樂平裡的大山中,這又有何可大驚小怪的呢?
這又有何不可能會是真實歷史呢?
屈原誕生於秭歸樂平裡,這是有著諸多史籍記載的。
晉代宜都太守袁山松《宜都山川記》載:『秭歸蓋楚子熊繹之始國《即楚始國之疆域》,而屈原之鄉裡也。
《屈》原田宅於今具存』據諸多史籍典籍記載,『秭歸』之名,還與該歸鄉人屈原及其姊女嬃的『歸來』,切切相關哩!楊守敬《水經註疏》載:『袁山松曰:屈原有賢姊《即女嬃》,聞《屈》原放逐,亦來歸,喻令自寬。
全鄉人冀其見從,因名曰‘秭歸’。
會貞按:《禦覽》一百六十七引袁山松《記》,屈原此縣人,既被流放,忽然暫歸;其姊亦來,因名其地為秭歸』酈道元《水經註》載:『《秭歸》縣東北數十裡有屈原舊田宅,雖畦堰縻漫,猶保‘屈田’之稱也』又載:『屈原故宅,累石為屋基,名其地曰‘樂平裡’』此『樂平裡』,即今秭歸香溪畔七裡峽中屈平河上遊之樂平裡也。
唐人沈亞之《屈原外傳》雲:『《江陵志》又載:《屈》原故宅在秭歸,鄉北有女媭廟,至今搗衣石尚存』
樂平裡,四面峻嶺雄踞——有天池山、五指山、向王山、九嶺頭;中間是一地勢開闊平坦的盆地,綠樹如雲,村落點點。
這裡有屈原文化遺址多處。
古代屈原廟曾有兩座:一座位於樂平裡界限埡,於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為歸州知州魏國璘建,後廢;一座位於樂平裡屈原村,明代始建,清光緒十五年《1889》重修,後廢。
當代重建屈原廟一座:位於樂平裡降鐘山,於1984年10月落成;『屈原廟』名題書為郭沫若手跡;樂平裡騷壇詩社社長譚光沛、副社長杜青山撰寫《重修三閭屈原廟記》碑文。
正殿內立有屈原塑像及清乾隆以來的石碑7尊等。
有屈原宅基,位於樂平裡南側香爐坪;相傳當年屈原便誕生於此。
有讀書洞,又名『洞辟書堂』,歸州八景之一。
清《歸州志·山水》載:『州城東北』之『三閭鄉《樂平裡》』,『相傳有屈原讀書洞,遺址尚存』。
有照面井,位於樂平裡伏虎山西坡,由銀灰色龍骨石砌成,相傳為屈原幼年照影梳洗處。
井臺上有一塊於清咸豐十年《1860》所立『照面井』碑;碑雲:『預白遐邇人等,此系屈公遺井』有玉米田,又名屈田,又曰『玉米三丘』,為三閭八景之一。
位於屈原宅基一側,相傳屈原曾躬耕於此。
唐人沈亞之《屈原外傳》載:『時楚大荒,《屈》原墮淚處獨產白米如玉。
《江陵志》有玉米田即其地也』
這裡的每一處名勝、遺址,都有著許許多多關於屈原的優美傳說。
如《女媭搗衣》、《讀書洞》、《照面井》、《響鼓溪》、《擂鼓臺》、《玉米三丘》、《香爐坪》等等。
這些傳說,把屈原和屈原文化渲染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聞之,是一種極美妙的藝術享受。
而最令人驚訝和敬重的是:歷史上,這裡民間有著吟詩作賦、傳承屈子遺風遺韻的優良傳統。
早於明代,樂平裡《又名『三閭』》便成立有地道的農民詩社——『騷壇詩社』。
清代《歸州志》載:『屈原誕生地樂平裡詩風特盛,明清時代有好詩者結社騷壇』。
騷壇詩社的社員,大多是當地土生土長的農民,也有從境外遷來的移民。
據清光緒年間樂平裡《黃氏族譜·序二》載:『我始黃公諱德明者與李、譚、向各祖公奉旨自江西發籍至鄂,由荊來夷陵,懷秭歸屈左徒諱靈均之高風,慕騷壇之古跡,落業三閭《即樂平裡》』明代有兩次大規模奉旨遷徙:一次在洪武二年《1369》,一次在弘治二年《1489》。
黃、李、譚、向氏家族『落業三閭』之前,三閭中的『騷壇之古跡』便已存在。
這說明騷壇詩社於洪武二年之前、或最遲於弘治二年之前,便已誕生。
地方志還載有清代騷壇詩社第二任社長向鴻翥及民國26年《1937》騷壇詩社社長譚光明、副社長黃家駒等名錄。
自成立至民國時期,騷壇詩社一直開展活動。
經當代樂平裡騷壇詩社搜集整理,便編輯出版有《明代騷壇詩選》集一部,收入詩計100餘首;又出版有《明清騷壇詩存稿》詩集一部,收入詩計500餘首。
解放後,騷壇詩社活動曾一旦終止。
1982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樂平裡『騷壇詩社』正式恢復成立,推選譚光沛任社長,杜青山、徐正端任副社長,並創辦、出版了社刊首期《騷壇詩刊》。
時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著名作家、長篇小說《平原槍聲》作者李曉明,到會祝賀。
此後,每逢端午,樂平裡必舉行『端午詩會』;騷壇詩社的各種詩歌活動開展得蓬蓬勃勃,並創作了大量的詩詞作品。
自1982年起,騷壇詩社計出版《騷壇吊屈原專集》、《詠樂平裡八景》、《騷壇詩集》、《屈原故裡騷壇詩》、《屈原頌歌》、《騷壇聯詠集》等詩詞聯集6部;騷壇詩社社員在全國各地報刊發表詩詞作品500餘首。
1983年,因武漢黃鶴樓重建而向全國發起『黃鶴歸來』的詩詞作品征稿;騷壇詩社詩人譚光沛、劉光愚各自創作的七律《黃鶴樓》,從數以數十萬計首來稿中,被選中采用,並於當年在《湖北日報》發表。
譚光沛《黃鶴樓》詩雲:
新歸黃鶴必驚奇,
滿目繁榮非舊時。
題詩才子嗤崔顥,
紀勝嬋媛傲女媭。
蓋世橋梁雲路遠,
沖霄樓榭鬥牛低。
萬裡神州春意暖,
九皋鳴徹報天知。
劉光愚《黃鶴樓》詩雲:
白雲繚繚曉晴初,
異域歸來萬象殊。
晴川日湧千艘艦,
芳市宵浮一斛珠。
橋鎖龜蛇吞九派,
樓棲雲鶴瞰三吳。
最是神州春永駐,
崔郎椽筆意難抒。
讀之,耳目一新,氣勢恢宏,朗朗上口,真乃佳品!
三
屈原是戰國楚懷王、楚頃襄王時期秭歸香溪河畔樂平裡人;王昭君是西漢元帝劉奭時期秭歸《今興山》香溪河畔高陽人。
在昭君故裡,歷史上曾有著關於昭君的許多名勝古跡,如昭君院、昭君村、妃臺山、梳妝臺、楠木井、望月樓、珍珠潭等等。
更有著許許多多關於昭君的優美傳說,如《鴿子花》、《昭君臺》、《大禮溪·小禮溪》、《珍珠潭》、《楠木井》、《梳妝臺》、《望月樓》、《離鄉灘》、《明妃廟》等等。
香溪河,是一條古老而偉大的母親河。
她不僅孕育了深厚豐富的屈原文化和昭君文化,而且還誕生有豐富多彩的佛道文化和遠古人類文明文化。
在屈原故裡——樂平裡,既有山有景,還有仙有靈。
五指山上,有真武廟、王靈觀、鐵靈觀、玉皇觀、明月宮。
自明代至20世紀50年代,五指山道觀,是鄂西西陵峽地區極著名的道教聖地。
這裡鼓樂長鳴、香煙裊裊、法事興旺。
遠至恩施、巴東、保康、川東,近至興山、秭歸、夷陵等地,長年均有絡繹不絕之信徒及虔誠者們,不惜爬山涉水、遠道而來燒香朝聖。
中國傳統的佛道文化與屈原文化,在這裡相碰撞、相交融,為屈原故裡的歷史文化底蘊增輝添彩。
自香溪河南段起始於西陵峽西口與大江匯合處,上溯至香溪畔七裡峽口之間的香溪河東岸第三級階地上,有一似晶宮玉殿、可容兩千餘人的天然大溶洞——玉虛洞《今已被庫水淹沒》。
20世紀90年代初,經中國社會科學院古背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聯合考古、發掘、鑒定,玉虛洞是一處距今3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古人類洞穴居住遺址,地質年代為中更新世早期。
於3米厚的地下文化層中,出土了130餘件珍貴文物,其中有大型砍斫器、刮削器、尖狀器、石錘、石砧等等。
20世紀40年代,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進長江三峽進行地質考察,在香溪河畔,發現了一種在地質學上全新的很有價值、極富代表性、典型性的巖層;李四光將其寫入著作命名為『香溪巖層』,並得到了地質學界和學術界的公認。
香溪又是一條富裕的河、巍峨雄奇偉大的河。
這裡產煤,曾開辦有『香溪煤礦』。
香溪是秭歸、興山兩縣柑橘的重要產地。
來到香溪河兩岸,你會想起屈原那首神彩飛揚、光芒四射、千古不朽的名詩《橘頌》所描繪的那種『後皇嘉樹』之高風亮節及『綠葉素榮』之繁茂壯美的氣象、景象。
春來,從樂平裡到昭君村,從西陵峽西口的秭歸香溪鎮沿香溪兩岸到興山高陽鎮的妃臺山,千樹萬樹柑橘花開,如霜似雪;秋來,正是柑橘成熟季節,果紅如丹霓,映紅香溪河的山裡山外、山腳山腰。
『橙梯重疊千嶂裡,人煙錯雜半山中』,這正是美麗富饒香溪河的真實寫照。
最富特色之一的,是香溪河兩岸的山。
這裡的山頗具壯美長江三峽的『高、奇、險、峻』的地域特點。
樂平裡的五指山,是歸州境內長江以北的最雄偉的高山之一。
『五峰排列如指』,『高數千仞』,直插雲空。
上多古木、松林、紅楓。
每每深秋,蒼松、紅葉披峰覆嶺,摩雲接天,綠似翡翠,燦如雲霞,壯美極了。
樂平裡的天池山、九嶺頭聳身騰起,朝西北奔來,直抵香溪河岸;這也便鬼斧神工、天緣合一地構築成了七裡峽的懸崖峭壁千仞、幽谷深淵萬丈,『重巖疊峰,隱蔽天日,非旁午夜中不見日月』《袁山松《宜都山川記》》的奇光異景。
玉虛洞位於七裡峽口香溪的下遊。
緊臨香溪河兩岸的大山,則多集中在從玉虛洞、七裡峽口溯香溪而上至興山境的大峽口這一帶。
自玉虛洞沿溪往上走,香溪河面漸漸變窄,山勢漸漸變得雄渾巍峨。
而一過七裡峽口,山均呈巨大的金字塔形,一座緊挨一座,橫空出世,拔地而起。
那陡峭的山巖,光潔如板壁,寸草不生。
隻有在峰頂上,偶有幾株古松在天底下昂首;抬眼望去,有如幾株在雲端裡飄忽的蔥蒜。
一條公路從香溪河右岸的半山腰裡經過,當你乘車經過這裡的時候,俯瞰腳下的香溪,香溪河小得有如一根細細的銀鞭,坦露在燦爛的陽光下熠熠閃爍。
如果說,香溪在你的眼裡原來隻有秀氣和美麗的話;那麼,此時此刻,你來到這裡,就會深深領略到香溪的宏偉氣魄和無窮的力量了。
郭沫若在《過西陵峽》一詩中寫道:『秭歸勝跡溯源長,峽到西陵氣混茫。
屈子衣冠猶有塚,明妃脂粉尚流香』他在《屈原研究》一文中又寫道:『屈原是出生在巫峽鄰近的人,他的氣魄的宏偉、端直而又娓婉,他的文辭的雄渾、奇特而又清麗,恐怕也是受了這些山水的影響』
無疑,香溪河的豐饒乳汁哺育了屈原、昭君,也哺育了香溪河兩岸世世代代勤勞勇敢的炎黃兒女、子子孫孫。
1985年4月寫於秭歸至宜昌
2015年5月修改於宜昌
2022年10月補充修訂於宜昌
作者簡介
袁在平,1944年生,湖南資興人。
武漢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學制五年》,湖北省宜昌市群藝館副研究館員,湖北省作家協會、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湖北省三國文化研究會原理事。
長期從事地方刊物編輯和文史研究工作,在國家、省、市報刊雜志《包括大學學報》發表文學作品、文史文章、學術論文100餘萬字。
《宜昌文化志》《湖北人民出版社》副主編、首席主筆,《中國民俗志.伍家崗卷》《中國文聯出版社》總纂。
參與了第二屆《宜昌市志》《方志出版社》撰稿。
與夫人龔興華合著出版有68萬字文史專著《三峽史海鉤沉錄》《長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