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當中,真正稱霸諸侯的,隻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其中,齊桓公是第一個稱霸的人。
跟晉文公和楚莊王不同的是,齊桓公稱霸靠的不僅僅是武力,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
這是什麼呢?
《史記》載:『桓公能宣其德,故諸侯賓會』
也就是說,齊桓公靠的還有德行。
這個聽起來有點虛,畢竟一個道德品質高的人是不適合當霸主的,就拿宋襄公來說,他的道德水平在春秋時期是最高的,雖然也很勉強地被列為五霸之一,但是這是大家給面子而已,宋國根本沒有正式稱霸過。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既然這樣,齊桓公的德,指的是什麼呢?
用現在的話來講,其實就是人情世故。
我們拿他做的事情來一個一個分析下。
第一個,做事情有理有據,占據大義名分,名正言順。
當時,周朝雖然已經衰落,但也才剛開始沒多久,周王朝的餘威還是有的,號召力也還是比較強大的。
所以,齊桓公在爭霸過程中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利用了周王朝的名義來進行的。
比如,北擊戎狄、南據楚國的時候,打的就是『尊王攘夷』的口號。
打到楚國的時候,楚王責備他為什麼來攻打我們。
管仲說,周王室祭天的時候,用的包茅是楚國提供的,而你們並沒有提供,所以導致祭天無法順利進行,這就是我們進攻你們的原因。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另外,攻打魯國,是因為魯國幫助公子糾奪位,差點殺了齊桓公。
滅掉郯國,是因為他逃亡時,路過郯國,郯國對他很無禮。
這些都是屬於私人恩怨,周天子和其他諸侯國也不好說什麼。
第二個,講信用,能取信於諸侯。
齊國和魯國打仗,魯國打輸了,魯莊公隻好割地求和。
就在簽訂盟約的時候,魯國將軍曹沫挾持齊桓公,讓他歸還所占之地。
為了保全性命,齊桓公答應了他。
等盟約簽訂之後,齊桓公就想毀約,然後殺了曹沫。
但是管仲及時勸阻了他,說這樣做會失信於諸侯。
相反,如果履約,諸侯就會覺得您很大度、講信用。
在這種情況下簽訂的盟約都能遵守,還有什麼盟約不能遵守的呢?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第三個,對周天子,擺低姿態;對其他諸侯國,給足面子。
當時,北方的山戎攻伐燕國,燕國抵擋不住。
齊桓公便帶著大軍北上,幫助燕國抵擋住了山戎的進攻。
燕齊大軍一路攻打到了孤竹國才返回。
回來之後,燕莊公為了表示感謝,一路相送,直接送到了齊國境內。
齊桓公表示,按照禮制,諸侯國國君之間相送不能出自己的國境,現在燕莊公把他送到齊國,這於禮不合,讓他有僭越的嫌疑。
而且他倆都是諸侯國君,齊桓公也不能顯得高燕莊公一等。
於是,就劃了一條溝,把燕莊公到的地方送給燕國了。
還叮囑燕莊公,一定要像燕國的老祖宗召公一樣,修德政,『納貢於周』。
這不但讓燕莊公感覺倍有面子,還無形中給了周王室面子。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第四個,見好就收,不會咄咄逼人。
這個還是在伐楚國的時候,當時的楚成王見齊國風頭正盛,而且自己也確實理虧,所以就低頭認錯,表示以後絕對不會再犯,該進貢的包茅一定進貢到位。
齊桓公見此,也就和對方訂立盟約,然後班師回去了。
第五個,主動挑起天下的責任,做事公道。
這個角色,原本應該是周天子扮演的。
但是,當時周天子的權威已經下滑了,齊桓公便挑起了這個職責。
當然,想坐穩這個位置,不是那麼容易的,必須得有良好的信譽、名聲,而且能把事情處理得滴水不漏,讓人舒舒服服的。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當時,衛國被狄人攻破,齊桓公立馬率領諸侯大軍擊破狄人,平定了狄人的動亂。
戰爭結束之後,齊桓公並沒有趁機吞並衛國的領土,而是重新為衛國立了個國君,讓衛國能夠延續他們的宗廟。
後面,衛國的壽命延續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
第六個,守護華夏文明,保住了很多諸侯國。
孔子曾說過:『微管仲,吾披發左衽矣。
』
管仲給齊桓公提出的爭霸建議裡頭,『尊王攘夷』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它要求維護周王室這個天下共主的名義。
各諸侯國必須在這個規則下行事,否則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很容易就亂了套。
到時候會被周邊的戎狄趁虛而入。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也就是說,諸侯之間的戰爭屬於內部戰爭,平時怎麼打都行。
但是,一旦有外敵入侵,大家必須同心協力,抵禦外敵。
齊桓公南伐至召陵、北伐山戎、西伐大夏,基本都抵禦了周邊民族的入侵,保護了當時先進的華夏文明。
否則,中國的文明,可能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斷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