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陵之戰是魏國名將龐涓人生中的最後一戰,此戰也是他第二次敗給同門師兄孫臏,便在臨死前感嘆說:『遂成豎子之名!』,隨後拔劍自刎。
當時距離桂陵之戰過了十三年,魏將龐涓正在率兵攻打韓國,韓國就向齊國求救。
之後孫臏再次采用『圍魏救趙』的戰術,攻打魏國都城大梁,迫使龐涓不得不率軍回援大梁。
但魏國的魏武卒驍勇善戰,而齊國軍隊卻有怯懦之名,孫臏擔心齊軍在正面戰場不是魏軍的對手,就采取了『誘敵深入』的戰術。
龐涓感嘆齊軍怯懦,還沒等他攻打就逃跑了一大半,便脫離魏軍主力,隻率領一些精銳騎兵日夜兼程地追擊齊軍,結果在馬陵被齊軍伏襲,最終龐涓拔劍自刎,在臨死前隻說了六字:『遂成豎子之名!』,意思是說『倒成就了這小子《孫臏》的名聲!』
因為龐涓自知中了孫臏之計,敗局已定,而他的失敗則會成就孫臏的名聲。
如果他不自殺,也會再次被孫臏生擒,遭受屈辱,之後眼睜睜看著齊軍乘勝追擊,徹底將魏軍主力擊潰。
即便龐涓還能回到魏國,他也無顏再見魏惠王,倒不如馬革裹屍,還能挽回最後一點尊嚴和名聲,於是龐涓在馬陵戰場拔劍自刎。
魏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令天下談之色變的魏武卒精銳幾乎損失殆盡,淪為了二流強國。
魏國軍事從根本上被削弱,而打造一支訓練有素,戰力強悍的魏武卒成本太高,短期內難以恢復,周邊的諸侯也會不斷壓制魏國,不會給魏國重新崛起的機會,魏國從此失去了霸主地位,此後開始了齊國和秦國爭霸的局面。
孫臏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兩次擊敗龐涓,其中馬陵之戰更是擊潰了魏軍主力,為齊國奠定了霸業,孫臏也因此揚名天下。
而龐涓因常年帶兵征伐各國,導致樹敵眾多,在魏惠王剛將其屍身厚葬不久,龐涓的陵墓就被偷掘毀壞,暴屍荒野。
龐涓自認才能不及師弟孫臏,便捏造罪名陷害孫臏
龐涓和孫臏本是同門師兄弟,相傳兩人同拜於隱士鬼谷子門下,一起學習軍事兵法。
之後龐涓聽聞魏國用重金招納賢士,尋訪將相,為此心動,便想下山求取富貴,出將入相,但又擔心老師不放他下山。
不過老師鬼谷子早已通過龐涓的臉色揣測出他的心意,便主動讓他下山,龐涓臨行時其師兄孫臏為他送行。
龐涓對師兄孫臏說:『某與師有八拜之交,若有此行能得到魏王提拔,一定舉薦吾兄,一同建功立業』。
孫臏說:『吾弟此話當真?
』。
龐涓回答說:『弟若妄言,必將死於萬劍之下!』。
之後龐涓前往魏國,以兵法才能被大臣舉薦於魏惠王,並得到了召見。
龐涓入朝時,正值魏惠王用膳,不過魏惠王見龐涓容貌英俊,不是凡人,便放下餐叉,以禮相迎,與龐涓談論天下大勢。
表示魏國地處四戰之地,東有齊,西有秦,南有楚,北有韓、趙、燕三國,皆勢均力敵,該如何發展。
龐涓說:『大王如用微臣為將,保管戰必勝,攻必取,繼而可以兼並天下,還用擔憂六國乎?
』若臣為將沒有得見效果,甘願以死謝罪!』。
魏惠王大悅,便拜龐涓為將,並兼任軍師一職。
《史記》記載:『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乃陰使召孫臏。
臏至,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
之後龐涓率兵打敗衛國、趙國等諸侯,宋、魯、衛、鄭等諸侯國君諸君都來朝見魏惠王,龐涓因此更加被魏惠王信任。
但是龐涓自認為才能比不上師兄孫臏,擔心孫臏下山後對他造成威脅,於是暗中派人將孫臏請到魏國監視起來,之後又捏造罪名處以臏刑《斷足或砍去膝蓋骨》和黥刑《刺字》,想將孫臏埋沒於世不為人知,兩人從此結仇。
因為當時的士大夫以上的貴族享受一定的特權,所謂『刑不上大夫』,受過酷刑的人就不能擔任將相,孫臏遭受酷刑,以後就無法擔任主將,得到重用。
桂陵之戰,龐涓第一次被孫臏擊敗,並被生擒
後來還是一次齊國使者前來魏都大梁城時,孫臏拜見並遊說齊使,而齊使見此人談吐不凡,才行出眾,便偷偷用車將孫臏帶回了齊國,孫臏這才離開魏國,擺脫了龐涓的控制。
《史記》記載:『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
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
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
於是忌進孫子於威王。
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
孫臏入齊後憑借才能得到了將軍田忌的賞識,被以禮相待,成為了田忌的門客。
之後就發生了『田忌賽馬』的歷史典故,孫臏為田忌贏得了齊威王和諸位公子的千金賭註,一時之間孫臏名聲大振,田忌也將孫臏推薦給了齊威王,被齊威王當作老師。
《史記》記載:『惠王十七年,圍趙邯鄲。
十八年,拔邯鄲。
趙請救於齊,齊使田忌、孫臏救趙,敗魏桂陵』
後來在公元前354年,趙國因出兵進攻魏國的附屬衛國,魏惠王就令龐涓率軍包圍了趙都邯鄲,於次年,魏軍攻下了邯鄲城。
趙國形勢危急,就派使者向齊國求救。
孫臏因為受過酷刑,就沒有擔任主將,於是齊威王任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帶兵救援趙國。
《史記》記載:『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老弱罷於內。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沖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
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獘於魏也』田忌從之,魏果去邯鄲,與齊戰於桂陵,大破梁軍』
田忌的想法是直接率兵直奔趙國救援,不過孫臏深諳兵法,提出了反對意見。
他認為魏國精銳部隊出征在外必定精疲力竭,而國內隻有老弱殘兵留守,直接進軍魏都大梁,占據魏國的交通要道,攻擊兵力空虛的地方,魏國一定會放棄趙國而回國救援,這樣不僅能解了邯鄲之圍,又能起到挫敗魏國的效果。
於是田忌聽從了孫臏的建議,對魏國戰略要地平陵進軍,以吸引魏軍主力,一面直擊大梁城郊,迫使龐涓率軍回援,並故意用小股部隊佯敗示弱,從而讓龐涓產生輕敵心理,以輕裝急行回救大梁,而齊軍主力則埋伏在龐涓趕往大梁的必經之路桂陵進行伏擊,結果魏軍大敗,主將龐涓也被生擒。
不過此戰並沒有擊潰魏軍主力,趙都邯鄲依然被魏國占領。
半年後魏惠王還調用韓國軍隊與魏軍組成聯軍,在襄陵擊敗了齊、宋、衛聯軍,之後與各國陸續結盟,將邯鄲歸還給了趙國,齊魏結盟後,便將龐涓放回了魏國。
馬陵之戰,龐涓再次戰敗,成就孫臏之名
魏國經過幾年休整又逐漸恢復了對外擴展戰爭,在十三年後,齊魏繼桂陵之戰後又發生了馬陵之戰,結果龐涓再次被孫臏擊敗。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後十三歲,魏與趙攻韓,韓告急於齊。
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
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
《史記·魏世家》記載:『惠王三十年,魏伐趙,趙告急齊。
齊宣王用孫子計,救趙擊魏。
敗於馬陵。
齊虜魏太子申,殺將軍涓,軍遂大破』
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記載了魏惠王為了挽回桂陵之戰的損失,就聯合趙國一起攻打韓國,韓國告急便向齊國求救,之後田忌和孫臏前去救援,於是發生了馬陵之戰。
而在《史記·魏世家》中的記載,魏國進攻的還是趙國,然後趙國再次向齊國求救,之後孫臏建議田忌再次采用『圍魏救趙』的戰術,在馬陵大敗魏軍,魏國太子申被俘後慘死,魏軍主將龐涓也被殺死。
《史記》記載:『魏伐趙。
趙與韓親,共擊魏。
趙不利,戰於南梁。
韓氏請救於齊。
韓因恃齊,五戰不勝,而東委國於齊。
齊因起兵,使田忌、田嬰將,孫子為師,救韓、趙以擊魏,大敗之馬陵,殺其將龐涓,虜魏太子申』
不過在《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卻又是一番不同的記載,魏國是進攻趙國,而韓國與趙國友好,就一起攻打魏國,結果戰敗,韓國就向齊國求救,由於依仗齊國救援,韓國連敗五戰,隻好再次向齊國求救,於是齊國趁勢出兵,派田忌和孫臏率兵救援韓、趙,在馬陵之大敗魏軍,殺死主將龐涓,並俘虜了太子申。
那麼在馬陵之戰前,魏國攻打的是韓國,還是趙國呢?
紫陌認為魏國攻打的是韓國,因為在馬陵之戰兩年前,秦孝公為了改變魏國進攻秦國,便采納了商鞅『尊魏為王』的策略,以麻痹魏惠王,於是魏惠王召集諸侯會盟《逢澤之會》天子,企圖利用周天子確立魏國在諸侯列國間的統治,但是卻遭到了韓國等大國的抵制,導致魏、韓翻臉,因此魏惠王在公元前342年進攻韓國,韓國告急向齊國求救,於是發生了馬陵之戰。
《史記》記載:『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之』
孫臏再次采用『圍魏救趙』的戰術,襲擊魏都大梁,在外出征的龐涓急忙撤軍回援。
孫臏考慮魏軍向來兇悍勇猛,看不起齊兵,於是又采用了『減灶誘敵』的戰術,吸引龐涓脫離主力追擊齊軍。
齊軍第一天先設了十萬個生火做飯的灶,第二天減為五萬個,第三天隻設三萬灶。
龐涓見此非常高興,便丟下步軍主力,率軍精銳騎兵日夜兼程地追擊齊軍,而孫臏此時已經在馬陵埋伏了一萬名善射士兵,並砍去附近樹木的樹皮,寫下了『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字句,和士兵約定說:『天黑見火就萬箭齊發』。
但龐涓並沒有意識到自己中計,正在一步步落入孫臏專門為他設計的圈套。
《史記》記載:『馬陵道陜,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於此樹之下』。
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
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鉆火燭之。
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
等龐涓發現中計時已經為時已晚,當他天黑趕到馬陵,看見樹上寫著字,便點火查看,還沒等他讀完,齊軍就萬箭齊發,漫天箭雨不斷射中了龐涓率領的騎兵,魏軍頓時大亂。
龐涓見此卻無計可施,自知敗局已定,便拔劍自刎,不過在臨死之前感嘆道:『倒是成就了孫臏這小子的名聲!』《遂成豎子之名》。
至於龐涓為什麼會這麼說,是因為他知道多年努力經此一戰化為烏有,自己的失敗卻成就了孫臏之名,後人提起此戰贊美的是孫臏,而他卻要被嘲笑!
孫臏也確實憑借馬陵之戰名揚天下,畢竟龐涓是魏軍主將,並不是什麼無名將領,魏武卒又是當時天下最為精銳和強悍的代表。
孫臏能逼死龐涓,用『怯懦』的齊軍打敗戰鬥力強悍的精銳之師魏武卒,不正說明他的才能要高於龐涓嗎!
結語:
龐涓死後,齊軍乘勝追擊,徹底將魏軍主力擊潰,並俘虜了魏惠王的兒子太子申,齊國稱霸東方。
而魏國則經此一戰元氣大傷,魏武卒精銳幾乎損失殆盡,從此失去了霸主地位,淪為二流國家,之後在周邊諸侯不斷打擊壓制下,魏國不斷衰弱,最終被秦國滅亡。
孫臏的『圍魏救趙』戰術也被列入中國古代兵法策略《三十六計》的重要一計。
文/歷史紫陌閣
回味更多歷史,下期更精彩。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贊,謝謝大家的支持。
本文聲明原創,文中配圖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