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懷王拘捕張儀為何不殺?
並非懼怕虎狼之秦,隻因一個美女不同意
眾所周知,春秋戰國時期堪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亂世之一,那個時候周王朝的分封制已經走到了崩潰的邊緣,禮崩樂壞之後,各諸侯國擁兵自重,已經完全不將昔日威風凜凜的周天子在放在眼裡,大爭之世實力才是贏得一席之地的關鍵所在。
不過,《孫子兵法》有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由於當時各國諸侯都沒有一統天下的實力,所以列國之間伐交頻頻,相互制衡。
其中尤其以蘇秦、張儀的合縱連橫最為有名,今天就來聊一聊和張儀有關的一件事情。
公元前311年,秦國想要得到楚國黔中一帶的土地,作為交換秦國願意將武關意外的土地和楚國進行交換,可是屢次被張儀欺辱的楚懷王卻提出了一個可怕的建議。
楚懷王說:『我不願意與秦國交換土地,但是如果秦國能夠將張儀押送到楚國,情願主動獻出黔中之地!』
出於對秦國的忠誠,張儀就獨自一人去了楚國,結果可想而知,楚懷王二話沒說就將張儀關進了大獄,並擇期進行處斬。
據史料《戰國策》記載:『楚懷王拘張儀,將欲殺之』。
按理說事情到了這裡,張儀就必死無疑了,畢竟當初的『商於之地六百裡』的恥辱還言猶在耳,楚懷王一定咽不下這口惡氣。
可是,讓人匪夷所思一幕發生了,最後的楚懷王還是沒有能夠殺掉張儀,反而讓張儀大搖大擺的走出了楚國,那麼楚懷王之所以不敢殺掉張儀,真的是因為懼怕『虎狼之秦』嗎?
你錯了,其實他怕的隻有一個女人而已,隻因為這個女人不同意,所以楚懷王也沒能殺掉張儀。
《戰國策》中記載了整個原因,原文是,楚懷王拘捕張儀,將殺之,靳尚為張儀謂楚王:『拘張儀,秦王必怒,天下見楚之無秦也,楚必輕矣』又謂王之幸夫人鄭袖曰:『子亦自知且賤於王乎?
』
鄭袖曰:『何也?
』
靳尚曰:『張儀者,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今楚王拘之,秦王欲出之。
秦王有愛女而美,又簡擇宮中佳麗習音者,一歡從之;資之金玉寶器,奉以上庸六縣為湯沐邑,欲因張儀內之楚王。
楚王必愛,秦女以強秦以為重,挾寶地以為資,勢為王妻以臨子』
靳尚又曰:『楚王惑於虞樂,必厚尊敬親愛之而忘子,子益賤而日疏矣』
鄭袖曰:『願委之於公,為之奈何?
』
靳尚曰:『子何不急言王,出張子,張子得出,德子無已時,秦女必不來,而秦必重子。
子內擅楚之貴,外結秦之交。
畜張子以為用,,子之子孫必為楚太子矣,此非佈衣之力也』
鄭袖隨遽說楚王出張子。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當楚王的寵臣靳尚勸說楚懷王放掉張儀的時候,楚懷王尚且能夠秉持公義和清醒的頭腦,可是一碰到女人鄭袖,就立馬繳械投降了,雖然楚懷王不殺張儀的原因之中,也有秦國的因素在裡面,可是既然楚懷王敢於將秦國宰相張儀關進大獄之中,可見虎狼之秦對於出國而言並不足為懼。
古人的智慧令人嘆為觀止,無論是忠臣還是奸臣,總會有適合自己生存的一套本領,這裡面的張儀如此,靳尚如此,鄭袖更是如此,我們不去評判他們的對錯與是非,我們要汲取的就是他們身上的智慧和權謀,為國、為家或者是為己。
靳尚正是因為看到了張儀被捕與鄭袖之間會產生『蝴蝶效應』,從而憑借其『三寸不爛之舌』,成功的鼓吹鄭袖幫助自己達到了最終的目的,而不是以『死諫』的方式直接頂撞楚懷王,正是一種對『以退為進,曲線救國』計策的最好演示。
同樣,張儀這種亂世奇才同樣值得我們學習,想要成為一個大國宰輔,必須要擁有一個『海納百川,總攬全局』的能力,為人處世不僅僅要結交坦坦蕩蕩的君子,更要學會遊刃有餘的結交一些勢利小人,因為在某些時候,小人往往能夠在你危難之時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正如這次『事件』中的靳尚和鄭袖,對於楚國而言,這兩個人就是勢利小人,假公濟私,為一己私利至國家大義於不顧。
楚懷王最終因為鄭袖的枕邊風而放掉了張儀,無疑是『縱虎歸山』,也難怪日後強大的楚國會被秦國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