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禮《成人禮》,朝禮,婚禮,喪禮,祭禮等禮儀,這些盛行於西周時期的禮儀制度時至今日仍然存在,而同時期產生的封建制《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早已雲消霧散,為什麼『禮樂制度』能得以繼承並流傳至今呢?
禮樂制度歸根結底就是一種文化制度,精神層面的信仰追求不可缺少的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而然的就體現在點點滴滴的行為,最後形成禮節,這在現今我們認為是日常生活中應有的綱常禮儀,為什麼在春秋戰國卻一度瀕臨崩潰?
禮樂制度主要有什麼用?
《荀子·禮論篇》曰:『君師者,治之本也』
君師就是王權、君權,實際就是說禮拜君主是最基本、根本的要求。
周公制定的禮樂制度中除了包含人倫方面的禮儀,比如婚姻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最為有名的還是鄉射禮、大搜禮和朝禮,因為這三種禮儀直接掛鉤政治,是維系君權的重要保障。
鄉射禮指在各地州學鄉裡進行軍事訓練的習射之禮,具有選拔考試的性質;大搜禮是具有軍事性質的演習,包括演習、檢閱、整編、佈防等,說白了就是檢查軍隊的戰術漏洞、缺陷,從而起到加強統治的作用。
《孟子·梁惠王下》所說:『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
述職者,述所職也』
朝禮,顧名思義就是朝堂之上的禮節,比如對君主的禮儀、對來賓的禮節等。
『窺一斑而見豹』,禮儀制度就是周天子維護自身統治地位的一項制度,是輔助封建統治的利器。
禮樂制度帶來了什麼?
如果說封建制度是硬道理,那麼禮樂制度便是軟實力。
『比起戰爭更可怕的是文化侵蝕』,這是一種潤物無聲的表達,它會在潛意識裡對人生觀形成有很大的影響,一旦某種文化落地生根浸入骨髓,便會成為行為的指引。
要想改變就需『刮骨療傷』,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就拿禮樂制度來講,現今禮節的出發點是尊重他人,而古代的禮儀則是定位,劃分出三六九等,形成幾乎不可逾越的等級制度。
古代官場上越級輕則貶謫,重則身首異處,情場上則是衍生出『門當戶對』的理念,諸侯婚娶基本都是各諸侯國之間互通婚姻,比如『秦晉之好』。
《史記》記載:『繆公(秦穆公)任好四年,迎婦於晉。
秦妻子圉《晉懷公》以宗女。
秦怨圉亡去,乃迎晉公子重耳《晉文公》於楚,而妻以故子圉妻』
禮樂制度雖然看起來隻是一種禮儀制度,幾乎都用在維系『關系』上面,但周朝近800年的天下,卻是不爭的事實,而這正是得益於禮樂帶來的向心力。
西周近300年的時間裡,史料翔實記載的戰爭隻有不到30起,而且包含周、商『牧野之戰』決勝,和亡國戰爭『犬戎西周之戰』。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戰爭中僅有一起『國人暴動』(彘之亂),是以國人平民為主體組織的戰爭。
《史記》記載:『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周宣王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
西戎殺秦仲。
周宣王與兵七千人,使伐西戎』
雖然西周早期內部很少發生戰爭和動亂,但外亂不斷,比如秦國立國前期,主要職能除了養馬之外,就是替周天子抵抗西戎,但秦國那時隻是周之附庸,實力不強,第四任君主秦仲都戰死於西戎戰場,為此周宣王派給秦國7000士兵討伐西戎。
而西周也在犬戎不斷侵擾下開始逐漸衰落。
《史記》記載:『王行暴虐侈傲,國人謗王。
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
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相與畔,襲厲王。
厲王出奔,死於彘』
以『暴虐』著稱的周厲王繼位後,為了改變王室經濟狀況,開始實行『專利』政策,對臣下的濫用權力的事件不斷發生,比如將山林湖泊收歸王室,不準百姓進入謀生,為此一片怨聲載道,而周厲王又實行高壓政策,不準國人發聲,最終百姓的怨氣積攢到忍無可忍的地步,一場大規模的暴亂在周都鎬京發生,周厲王被迫逃離,最終病死於彘地。
西周暴亂較少的原因就在於禮樂制度的深入,初期周武王、周成王身體力行地大舉推行禮樂制度,很快就使周朝煥發活力,百業俱興路不拾遺,但後世繼位之君卻不像開拓者那般勵精圖治。
自周懿王開始,周朝開始不斷衰落。
之後西周第十一任天子周宣王繼位後汲取教訓,及時改變政策,繼續推行禮樂制度,才迎來了短暫的中興,給當時如同枯樹的周朝帶來一絲生機。
不過其子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國事《導致各種社會矛盾朝尖銳化發展》,為博愛妃褒姒一笑,竟然不惜多次烽火戲諸侯,為此喪失了公信力,最終被西戎殺死,西周滅亡。
《史記》記載:『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
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
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
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又廢申後,去太子也。
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
幽王舉烽火征兵,兵莫至。
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姒』
但西周滅亡真的是因為紅顏禍水嗎?周幽王廢長立幼,觸及禮樂制度維系下的宗法制度,引發與諸侯間的矛盾,為此原王後之父申侯聯合諸侯針對周幽王。
雖然周幽王之死和西周滅亡表面來看是亡於犬戎,但實際卻是亡於諸侯,而導致周天子和諸侯產生矛盾的恰恰是鞏固王權統治的禮樂制度。
禮樂制度逐漸消亡
禮樂制度會隨著西周滅亡一起消失嗎?這時不僅消失,恰恰還是禮樂制度的盛行才讓周朝得以續命,為此開啟了東周歷史。
因為在封建制、宗法制和禮樂制數百年的影響下,周天子在天下百姓和諸侯列國之間一直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即便隨著西周滅亡,周室不斷衰微,但周天子依然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
不過隨著周王室衰落,周天子不僅沒有相應實力再控制諸侯,還要看一些諸侯大國的臉色行事。
隨著鄭國將軍祝聃一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周天子威信掃地,幾乎蕩然無存,僅僅隻是大家共同的天子而已。
之後一個個強大的諸侯粉墨登場,開始了大國之間的爭霸較量,面對諸侯對權力極大的欲望和野心,周天子鞏固自身統治的禮樂制度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開始逐漸瓦解。
廣義上的禮樂制度已經基本不復存在,畢竟戰場上又如何能循規蹈矩地講禮節呢!宋襄公因為講究『仁義』,遵守『不排成打仗的陣列不能開始戰鬥』的陳舊禮儀觀念,要待楚軍渡河列陣後再戰,為此錯失兩次乘機出擊的機會,結果大敗受傷,於次年傷重而死,而宋國也由此失去了爭霸的實力。
《史記》記載:『冬十一月,襄公與楚成王戰於泓。
楚人未濟,目夷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濟擊之』公不聽。
已濟,未陳,又曰:『可擊』公曰:『待其已陳』陳成,宋人擊之,宋師大敗,襄公傷股,國人皆怨公』
不過在東周前期《春秋時期》,一些諸侯國礙於禮節還是會向周天子定期朝貢,因為這段時期諸侯列國中沒有一國擁有絕對強大的實力,因此各國都沒有絕對話語權,即便春秋五霸也需要打著『尊王』旗幟,借周天子的名義來發動戰爭或是享有領導諸侯之權。
另一方面在幾百年的塑造下,禮樂制度滲入民間,君臣、將士的服從觀念根深蒂固,諸侯稱霸最大的牽制就是『義』,在所處封地如果沒有足夠的威望和政績,貿然『舉反旗』幾乎不會有百姓擁護,稍有不慎就可能玉石俱焚,為此隻能默默積攢實力,等待時機成熟。
之後到了春秋末,戰國初,隨著井田制的瓦解和戰爭規模不斷升級擴大,諸侯列國經過數百年的發展,一些強大的諸侯開始無視周天子,『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而取代,周王喪失『天下共主』地位,分封制開始破壞,禮樂制度幾乎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爾虞我詐的權術鬥爭。
因此在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末期,周公制定的禮樂制度已經被破壞到極其嚴重的程度。
而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和『仁』,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才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
但在這個諸侯分裂割據,爭霸稱雄的亂世,很明顯孔子的政治主張是無法實現的。
孔子雖然周遊列國,極力主張恢復重建周禮,但大勢所趨,諸侯列國渴望取代周室,孔子又如何能改變諸侯稱霸天下的狼子野心呢!
魯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白發朱顏的孔夫子在暮景殘光中不禁感嘆,自己所鐘愛的仁義和禮節未能發揚而成為遺憾,對霸權和戰火感到無奈的同時還是無奈,禮儀崩潰了,樂制也蕩然無存,而後將會戰爭更為激烈的戰國,禮儀制度也將壽終正寢。
結語:
孔子所謂的『禮崩樂壞』就是指西周制定的禮樂制度,隨著時間發展遭到了極大的破壞。
周室不斷衰落,而諸侯卻不斷變強,諸侯的霸道代替了周天子的王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變為禮樂征代自諸侯出,甚至是自卿大夫出,則禮樂崩也!
文/歷史紫陌閣
回味更多歷史,下期更精彩。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贊,謝謝大家的支持。
本文聲明原創,文中配圖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