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一生無敗績,韓信一人定乾坤,兩者相比,誰更勝一籌呢?《網路歷史》

說起古代戰將,白起、韓信都是脫口而出的人物,前者一生征戰沙場三十七年之久,攻破七十餘城,殲敵百萬,未嘗敗績;後者還定三秦,俘虜魏王,破趙滅代,降燕奪齊,為西漢建立奠定基礎。

白起、韓信,這兩位作為古代戰神的傑出代表,如果將兩者相比,誰會更勝一籌呢?本文從三個方面將二人進行對比,看看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

論勇猛必看戰績

白起生活在秦國的強盛時代,這是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

秦國經商鞅變法後,除了在經濟上的富強,在軍事上也實現了突破。

商鞅註重獎勵軍功,建立軍功爵制,分為二十個等級,按軍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官位、田地等,即使是普通百姓,只要立有軍功,也一樣可以授爵。

這麼一改,士兵作戰的積極性顯著提高,在戰場上變得異常勇猛,軍隊作戰能力明顯加強。

可以說,秦國軍事力量的增強,對之後白起的攻城略地起到了基礎性作用。

那麼白起的勇猛程度如何呢?父親從小就希望他能成為一名像吳起一樣的軍人,在他十五歲時就進入了軍隊。

作為一名小卒,在軍隊中要想引起長官的注意,最直白的方式就是要表現勇猛,隻有勇猛才有可能獲得戰功,立功多了才有可能升職。

白起就是憑著自己的勇猛屢立戰功,並成功引起了穰侯魏冉的注意。

領導找他一聊,發現他還有指揮才能,之後才開始重點培養。

這一培養可了不得了,對於他的勇猛,他的戰績就是最好的說明。

公元前294年出任秦國的左庶長,領兵攻韓國新城;次年升為左更,在伊闕之戰中大敗魏韓聯軍,俘大將公孫喜,攻陷五座城池,斬首二十四萬級。

此戰是白起的成名之戰,之後因功升為國尉;

公元前292年再升大良造,領兵攻陷魏國,占據大小城池六十一座。

公元前291年,與司馬錯聯合攻下垣城;

公元前286年,攻趙,取光狼城;

從公元前280年至公元前278年,秦國對楚國接連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秦軍一路攻城掠地,迫使楚國遷都,從此一蹶不振。

在這一系列的戰爭中,白起的功勞無疑是最大的,之後他被封為武安君,從此名震天下。

從公元前273年到公元前262年,秦國繼續為統一大業而戰,又把矛頭對準了韓國,白起仍舊一馬當先,華陽之戰擄獲韓、趙、魏三國大將,斬首十三萬;陘城之戰攻陷五城,斬首五萬,最後使得韓國陷入上黨之爭的漩渦之中。

公元前260年,因上黨之爭,著名的長平之戰爆發,在此戰中,白起一舉將趙國打垮,坑殺了四十萬降兵,令趙國人聞風喪膽。

可以說,迄今為止,在中國歷史上,實戰經驗最豐富的將領非白起莫屬。

相比之下,韓信的戰績雖然也十分輝煌,亦無一敗績,但楚漢相爭也就四年,其戰爭強度遠不能與秦國的統一戰爭相比。

再者而言,白起時代諸侯國的實力,與劉邦時代沒落的小諸侯國相比,也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所以,劉邦後來在鏟除異姓諸侯時,也沒費多大力氣。

因此,論勇猛必看戰績,很明顯,白起更勝一籌。

論謀略先看作戰特點

在看了白起的戰績之後,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他非常善於打殲滅戰,即以殲滅對方的有生力量為作戰目的。

特別是在長平之戰中,白起坑殺了四十萬降兵,連降兵他都不肯放過,盡管有缺糧、讓士兵立功的因素,但也可看出,在他的主觀意識中,殲滅對方的有生力量始終是放在第一位的。

由於以殲滅戰為目的,所以,白起作戰對敵人必窮追猛打,十分註重追擊戰。

比如在華陽之戰中,秦軍三面出擊斬殺趙魏聯軍十三萬人,然而在大勝之後,魏冉卻發現,白起不見了。

那麼,白起去哪裡了呢?原來白起部隊在斬殺敵人後,他直接率本部輕騎去追殺逃兵了。

趙國經胡服騎射改革之後,胡刀騎兵可以左右開弓,甚至向後射擊。

但秦國的輕騎也不輸趙國,雖然他們做不到向後開弓,但他們完全可以做到在奔跑中向前射擊。

這樣一來,趙國敗退,白起的輕騎部隊窮追不舍,一邊追一邊射,一直追到濟水岸邊,射殺胡刀騎士兩萬餘人。

經此一戰,白起輕松打破了胡刀騎士無可追的神話,天下不禁為之一震。

此外,白起作戰還十分重視築壘工事,先引誘敵軍脫離陣地,將其引入預期築好工事的區域,在圍殲的同時,還要將其逃跑的後路也切斷。

比如在長平之戰中,白起佯裝敗退,將趙括引至自家築好的營壘之前,結果趙軍無法攻破,想撤退,但已經來不及了。

就在趙軍離開軍營後,白起已派軍繞到趙軍後方,切斷了趙軍的後路,另有一支五千人的騎兵直插趙軍與營壘之間,這樣一來,趙軍主力就被一分為二,成為兩支孤立的部隊,更糟糕的是,趙軍的糧道也被切斷了。

這樣一佈置,趙軍幾乎已成甕中之鱉,插翅難飛。

在此其中,白起就運用到了工事助戰。

由此,可以總結出白起作戰的三個特點:善打殲滅戰、追擊戰,必要時輔以工事。

那麼,韓信在短短幾年內就助劉邦定天下,他的作戰特點又有哪些呢?

在韓信身上,有很多相關的成語,比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背水一戰』,在這兩個成語當中,實際蘊含了韓信用兵的戰略特點,即避實擊虛、因地制宜、佯敗誘敵。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是典型的避實擊虛戰術,劉邦聽從韓信的計謀,派人假修棧道,以假象為真奇襲贏得了戰爭的主動權。

『背水一戰』則既利用了地理因素,又加入了『佯敗誘敵』,兩者結合,士兵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他們的戰鬥力,而將領也最大限度地將其戰術發揮到了極致。

此外,韓信與白起一樣,也註重因地制宜地利用工事。

比如在濰水之戰中,韓信與龍且在濰水擺開陣勢,韓信利用濰水之勢,在上遊連夜築工事,用一萬多個沙袋攔截濰水,帶一半軍隊渡河,與齊楚聯軍短兵相接之後就佯裝敗退,龍且下令追擊,就在聯軍渡河過半之際,韓信下令將沙袋撤走,河水忽然洶湧而來,聯軍多半被水沖走,韓信又及時回擊,一舉殺死了大將龍且。

在河岸上的士兵,一看形勢不妙,立馬四散逃跑,漢軍再接再厲,俘虜了全部楚軍。

從二人的作戰特點來看,雖然他們所處時代不同,但二人作戰的戰略戰術大同小異,都有勇有謀,所以才能創造出沒有敗績的神話。

所以,在作戰謀略上,二人不分伯仲。

論成敗則看結局

白起與韓信,從軍事上說,無疑都是成功的,但從人生的結局來看,他們卻都是一個失敗者。

白起被逼自盡,韓信被呂後誅殺,為何一代名將不能有一個圓滿的結局,難道都如人們所說的『鳥盡弓藏』嗎?

白起之死與韓信之死還是有區別的,白起受范雎排擠,同時又挑戰了秦昭王的君王之尊,唯令不從,最終招來了殺身之禍。

但是個人認為,白起拒接出征是對的,也是一個負責任的軍事將領。

長平之戰後,趙國雖然從此頹廢了,但秦軍也是損失慘重。

各路諸侯國在長平之戰見識了秦軍的可怕,早已暗中結成一體。

此時秦軍突然又想大舉攻趙,必然引發諸侯國的集本抵制,這樣一來,秦國很難取勝。

可以說,這是來自一個軍事家很誠懇的軍事分析,但卻被小人利用,白起在無力改變的情況下,坦然地接受了命運的安排。

從軍事角度來看,他並沒有什麼失敗之處,直到死,他的軍事分析也沒有出錯。

而韓信之死就不一樣了,他是名副其實的『鳥盡弓藏』。

實際上他的結局早在挾制劉邦封他為齊王時,就已經註定了。

然而他本是有機會改變的,但被他忽略了。

韓信曾對劉邦說,項羽此人好『匹夫之勇』,又常現『婦人之仁』,這兩個成語用在他身上也挺合適的。

當初蒯通提出三分天下的大計,他沒聽從,劉邦隻是多關心了他幾下,他就對人家感激涕零了,連蒯通都看出劉邦是個無賴,而他自己怎麼會看不出呢?這才是真正的『婦人之仁』。

所以,對於韓信的結局,並不值得同情,他說項羽不能稱王,而他自己又何嘗不是呢?

因此,從個人成敗來看,白起是成功的,當然,韓信也是悲劇的,我將我心照明月,無奈明月照溝渠。

綜上所述,從三個方面對白起和韓信進行了簡要對比,得出的結果是,白起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