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和李牧,同為武安君,為何都不得善終,背後的原因隻有一個。《網路歷史》

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秦國的白起、王翦,還有趙國的廉頗、李牧。

對於這四個神一樣的人物,很多人不熱爭於他們的排名,而獨獨對白起和李牧軍事才能的對比,津津樂道。

這是因為白起和李牧,他們身上一樣的東西太多了。

他們一生從未有過敗績、他們都被封為武安君、他們的結局都沒有善終。

唯獨不一樣的是,白起大殺四方的時候,李牧還是一個無名小卒;李牧威名遠揚的時候,白起已經化為白骨,長眠於九泉之下。

白起和李牧,都不是名門之後。

因為他們早年的經歷史料上的記載少之又少,他們都是從軍隊基層做起,憑借自己過人的才能,成名戰國名將。

白起的伯樂是穰侯魏冉,魏冉是秦宣太後同母異父的弟弟,因為擁立秦昭襄王有功,成為秦國丞相。

公元前293年,秦昭襄王在魏冉的推薦下,任命白起為主將,率領10萬秦軍,全殲24萬魏韓聯軍。

白起一戰成名。

從此開始,為秦國殺人成為白起的宿命。

從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到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這33年之間,白起一個人戰績,斬首敵軍多達100萬之眾。

整個戰國史上死於戰爭的人數差不多是200萬左右,白起一個人就占據了半壁江山。

白起有一個非常殘暴的名號『人屠』。

其實白起不是一個天生弒殺之人,他斬殺這麼多人,不過是完成秦國的KPI而已。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斬敵人數就是秦軍加官進爵的唯一考核標準。

白起不過是成績卓越,無人能出其右。

而且秦軍正因為有這樣的考核標準,秦軍的殺傷力才得到了大幅提高。

山東六國因此懼怕秦軍,稱之為『虎狼之師』。

白起久經沙場,始終能立於不敗之地。

一是白起的軍事才能高、二是白起從來不輕敵。

白起每次出戰,都能精準地判斷出敵人下一步要怎麼走,而他的對應之策總能讓敵人進無可進、退無可退。

長平之戰過後,白起建議秦昭襄王順勢直接滅掉趙國,秦昭襄王受到范雎的蠱惑,命令白起退兵。

老謀深算的秦昭襄王真的是受到范雎的蠱惑嗎?一個君王最在乎的就是權力,他不能允許任何一個人,有功高蓋主的資本。

後來秦昭襄王再派兵攻打邯鄲,久攻不下。

不得不拉下自己的面子,請白起再度出山。

但是白起卻再三推卻,他認為秦國早就失去了滅掉趙國的最好時機,就算自己掛帥出征也是無功而返。

白起的判斷從來就沒有錯過,但是秦昭襄王是不可能容忍一個臣子,這麼直截了當地指出自己的錯誤,更不能容忍臣子公然違抗自己的王命。

最終白起因『違抗王命』獲罪,被秦昭襄王賜自刎於杜郵。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的時代,徹底畫上句號。

白起去世的13年後,趙國的李牧,在趙國北境大破匈奴而一戰成名。

差不多就是李牧大破匈奴的前後,因為趙悼襄王聽信讒言,將廉頗的兵權,全部交到樂乘的手中。

廉頗一怒之下竟然對樂乘大打出手,樂乘逃走後下落不明,廉頗本人也逃到魏國。

趙國朝中已經沒有可用的將軍,於是將在代地戍邊的李牧召回。

李牧的後半生從抗擊匈奴變成抗秦。

李牧的戰法跟白起有一些相似,都是先佯敗、麻痹敵人,將敵軍引入自己先埋伏好的包圍圈中,在進行全面攻擊。

公元前237年,秦國相邦呂不韋被免職,秦王政親政,正式開啟秦國的統一戰。

公元前234年,秦將桓齮攻取趙國的平陽,斬殺趙軍10萬餘人及趙國大將扈輒。

隨後桓齮又乘勝追擊,直逼趙國國都。

趙王遷將李牧從雁門召回,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全面反擊秦軍。

李牧擔任趙軍主帥後,看到秦國因接連獲勝士氣高漲,采用拒不出戰的策略。

一個優秀的將軍最大的本領就是,他不但有能力猜測出敵軍的計劃,而且還有不讓敵軍猜測出自己真實意圖的本事,李牧和白起都是這樣的人。

而桓齮跟他們比起來就差了一截。

桓齮百般挑釁趙軍,李牧就是避戰不出,秦軍從高昂的士氣演變成輕敵、疏於防范。

敵軍這微妙的變化,李牧很快就察覺出來。

李牧率軍突擊秦國大營,俘獲大量秦軍和各種輜重。

李牧事先就預料到秦將桓齮一定會帶兵前來搭救,於是提前給桓齮埋伏好包圍圈,大破秦軍,斬殺桓齮。

李牧因為這一戰被封為『武安君』。

『武安君』顧名思義,就是武功治世、威信安邦的意思。

秦國的白起、趙國的李牧的確給自己的國家帶來了威信安邦。

然而『武安君』似乎都能帶給國家『安邦』,卻不能帶給自己『安身』。

秦國的武安君死於自己的執念,而趙國的武安君死於奸佞之人。

李牧被封為武安君的兩年後,又在『番吾之戰』之戰中擊退秦軍。

其實這個時候趙國已經到了無力再戰的地步,但是趙國因為有李牧,成為秦國剿滅趙國最大的障礙,秦王政決定不和李牧在戰場上一決高下,利用秦國『外相郭開』幹掉李牧。

郭開郭開見錢眼開,在郭開這裡只要錢到位,一切都好辦。

郭開是趙國相邦,又和趙悼倡後有著不清不楚的男女關系,郭開收到秦國的錢後,馬上就開始行動,他跟趙王遷和趙悼倡後,誣陷李牧勾結秦軍準備叛逃。

趙悼倡後早年是倡女,耍一下心機手腕倒是可以,但是在君國大事上沒啥格局,一聽說李牧要謀反,想都沒想就設計處死李牧。

『李牧死,趙國王』 這句話成為箴言。

李牧死後三個月,秦將王翦就攻下邯鄲,趙王遷投降,趙國滅亡。

李牧和白起這兩位武安君,都死於『反間計』。

為何在封建王朝時代,『反間計』怎麼就這麼百發百中呢?其實無外乎就是君王對『權力的欲望』。

作為一國之君站在權力的最巔峰,最害怕的就是被別人分享自己權力。

哪怕這個人根本沒有這個心思,有這個能力也不行。

所以君王可以給你榮華富貴、可以給你家財萬貫。

但是只要威脅到他的權力,他們的選擇會是『寧可錯殺三千,也不可放過一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