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陵之戰成為戰國中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孫臏是如何做到的?《網路歷史》

戰國時期,魏國在桂陵之戰後元氣大傷,不過經過幾年的休整後,魏國又開始兵強馬壯了,準備著恢復對外進攻。

魏公在商鞅的推舉下決定稱王,在宋國城外時也都擺出了天子的儀仗了,效法齊桓公九合諸侯,邀請各國來赴會,不過韓國與齊國並沒有去赴會,於是魏惠王就下令進攻韓國,以致後來後齊國出兵救韓攻魏,魏惠王就命令太子申帶領魏軍與齊軍在馬陵大打出手,史稱馬陵之戰。

而逢澤會盟就是馬陵之戰的直接起因。

在公元前343年,魏國為了彌補在桂陵之戰損失,派軍隊進攻鄰近的韓國。

韓國不是魏國對手便想齊國請求支援,派遣使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答應救援後便派軍隊前往韓國了。

在戰事初起時,過早出兵勢必對齊軍不利,所以在征求孫臏的建議後,決定先坐山觀虎鬥,等待魏韓兩軍大幹一仗後才出軍支援,這樣以來也是一箭雙雕,既不損害名聲又對自己有利。

後來韓軍五戰都以失敗告終,不過與此同時,魏軍也十分疲憊,齊軍趁這個時機進攻魏軍。

在公元前342年,齊威王以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的戰法,率領軍隊進攻魏國首都大梁,引誘魏軍撤回就國都,方可解救韓圍。

魏國果然停止進攻韓國,轉而與齊國決戰。

魏惠王將魏軍撤回大梁,並迎擊齊軍。

田忌為了贏得魏軍,采納了孫臏的建議,認為魏軍非常勇猛,不可以貿然決戰,隻能利用魏軍向來輕視齊軍的和將領求勝心切的弱點,然後避開戰假裝很脆弱,退兵減灶引誘魏軍的追擊,然後再出其不意的攻擊,埋伏殲滅魏軍。

當時太子申本有撤兵的意向,但是其他將領不聽從。

所以一切盡在齊軍計劃之中,與魏軍接觸後,立即假裝戰敗後撤。

退兵減灶制造兵力不足的假象。

魏軍接連追擊齊軍三天還不知道中計。

之後見齊軍還在減灶,以為齊軍正在潰敗,魏軍即丟下步兵,以輕車精銳騎兵乘勝追擊,直到進入馬陵。

齊軍撤退到樹木茂密有極其險惡的馬陵地帶,孫臏判斷魏軍將於日落後到達這裡,命令齊軍埋伏於此,這個地方沒有退路,孫臏用萬名弓兵埋伏在馬陵道路兩側,約定在夜裡以火光為號,萬箭齊發,還把路旁其中一棵大樹的樹皮剝掉,在上面寫了『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的字樣。

經長途追擊而疲憊不堪的魏軍,預定時間內中了孫臏計謀而進入了設伏地點。

龐涓看見有一顆樹的樹皮被剝掉,上面還刻著字,因此停下來,並命令人點火照明,方便看到樹上所刻的文字。

但他還沒讀完,齊軍就已經萬千齊發,眼見無法改變局勢,龐涓隻得直喊『遂叫豎子成名』,羞愧地自殺了。

齊軍在馬陵之戰中獲得勝利,而太子申被俘虜,魏軍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