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為何一生不敗?同時代那麼多名將,真的沒人能打得過他嗎?《網路歷史》

白起之所以一生不敗,主要原因其實有四個。

一是因為白起個人的軍事才華,確實非常強。

同時代的將軍當中,確實是罕有敵手。

二是因為白起領兵的時候,秦國已經足夠強大,可以給白起提供足夠的戰爭資源。

有了強大的戰爭資源,白起才有機會去實現他擅長的一些戰術。

第三,同時代能和白起抗衡的名將,一隻手都數得過來,而他們都沒有和白起交過手。

第四,最重要的是,白起其實未必就真的沒敗過。

尤其是白起剛出道的時候,可能也打輸過,隻不過史書上沒記載而已。

等到白起的指揮能力成熟之後,指揮的幾場大戰確實是都贏了。

而那場可能會輸的戰爭,白起寧死也沒去打。

所以,最後白起就死在這上面了。

想要更好地理解白起為何常年不敗的問題,我們可以逐條分析一下這些原因。

先說第一條。

首先在軍事才華方面,白起肯定是超凡脫俗的,這點沒有任何可以質疑的地方。

白起一生指揮過數十場戰事,其中規模最大的四場,分別是伊闕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以及長平之戰。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這四場戰爭的經過,我們就會發現,白起的指揮才能簡直是神了。

就拿伊闕之戰來說,這場戰爭是秦國打韓魏兩國。

在這場戰爭之前,秦國剛剛被齊、韓、趙、魏、宋這五個國家,聯手圍毆了一次。

而聯軍撤退之後,韓魏兩國又利用地理優勢,組成了聯軍,直接堵在函谷關外,生怕秦國再次東出。

所以,當時白起的任務,就是為了擊敗韓魏兩國,重新打開秦國東出的通道。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白起領兵之後,先是花了一點時間,拿下了韓國的新城,從戰術上取得先機。

占領新城之後,秦國就可以阻止楚國短時間內增援韓魏兩國,創造出一個單打獨鬥的局面。

控制了新城之後,白起才和韓魏兩國正面開戰。

開戰的同時,白起利用韓魏兩國相互不信任的機會,先是佯裝進攻韓國,讓魏國作壁上觀,然後再突襲魏國,造成魏國軍陣大亂,並且趁機讓魏國潰逃的士兵,擾亂韓國軍陣,最後再由秦國一擊斃命。

這一戰,白起不但擊敗了韓魏兩國,而且還利用當地的特殊地形,讓韓魏兩國的軍隊潰敗之後,無法及時逃走。

所以,最終大戰結束之後,韓魏兩國的二十四萬精銳,幾乎被白起全部殲滅了。

請注意,打伊闕之戰的時候,白起這邊其實是處於弱勢兵力的局面。

因為當時秦國還在四川地區和楚國對峙,需要佈置大量的軍隊在四川地區。

所以,當時秦國隻給了白起十多萬人而已。

而白起卻憑借十多萬人,硬是正面全殲了韓魏兩國二十四萬聯軍。

這場戰爭,足以證明白起的軍事才華。

而且,後世很多人說,白起隻會打順風仗,隻會靠優勢兵力擊敗敵人。

從這場戰爭我們也能看出來,這個說法完全就是無稽之談。

至於後來的鄢郢之戰、華陽之戰、以及長平之戰,同樣也是如此。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那些戰爭的經過,我們就會發現,在這幾場大戰當中,白起的指揮手段,完全就是教科書級別的。

既找準了敵方的軟肋,同時又發揮出了己方的長處。

而且,白起可以輕易指揮十萬人,乃至數十萬人級別的大規模兵團作戰,這種指揮能力,也是相當可怕的。

但凡對古代軍事稍微有點了解的人,都會清楚這一點。

軍隊的指揮難度,會隨著士兵數量的提高,而幾何級增加。

能夠指揮幾十萬人同時作戰,這種級別的將軍,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鳳毛麟角的。

光是指揮能力這一塊,同時代能夠比肩白起的將軍,就沒有幾個,一隻手都數得清。

在個人軍事才能方面,白起絕對是過關的,所以才有了一生不敗的基礎。

第二,白起領兵的時候,秦國雖然還無法做到列國之中最強,但已經是最強的幾個之一了。

很多人都知道,戰國初期的時候,秦國曾經一度衰落過一段時間。

當時列國之中最強大的是魏國,魏國也曾經一度壓得秦國抬不起頭來。

但是後來,隨著秦國進行了商鞅變法,秦國的制度短板被補齊了,甚至超過了其他國家。

所以,商鞅變法之後,秦國開始快速崛起。

與此同時,楚國、齊國和韓國之類的國家,也開始紛紛進行變法,逐漸崛起。

等到這些國家崛起之後,魏國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後來,在齊秦楚三大強國的圍攻之下,魏國迅速衰落了下去。

而隨著魏國的衰落,秦國在西方的發展,開始徹底沒了壓制。

此後,到了秦惠文王和秦武王的時代,秦國不但迫使甘肅地區的義渠國歸降,同時又將勢力范圍擴張到四川地區,並且開始逐漸向函谷關以東擴張。

所以,到了秦昭襄王時代,也就是白起領兵的這個時代,雖然秦國還做不到一家獨大,隻能說和齊國、楚國、趙國等幾個國家,鼎足而立。

但此時的秦國,卻有了廣袤的國土面積,以及足夠的產糧地和人口。

最關鍵的是,秦國當時已經建立起一套高效的耕戰體系,可以給白起一支強大的軍隊,以及足夠的後勤補給,任由他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

再強的天才,也需要一個強大的平臺,才能發揮自己的實力。

白起可以憑借十萬人,全殲韓魏兩國二十四萬聯軍。

但他卻不可能憑幾千人人,擊敗韓魏兩國的二十四萬聯軍。

如果當時白起不是身在秦國,而是在周王室或者其他小國做官。

就算白起自身能力再強,也沒有發揮的機會。

第三,如果我們仔細回顧白起的人生,我們就會發現,他基本上沒有和同時代的那幾位名將交過手!

和白起同時代,有希望擊敗白起的名將,其實並不止一個。

至少樂毅、廉頗以及李牧這幾個人,就不輸白起,他們同樣極為強大。

但是這幾個人,沒有任何一位,和白起交過手。

不得不說,這確實是一個遺憾。

作為同時代的名將,沒有過巔峰交手,甚至連同臺展現的機會都沒有,這實在是很令人惋惜。

不過,這種遺憾,其實也是人為造成的。

李牧暫且不提,和白起相比,李牧應該比較年輕。

白起縱橫天下的時候,李牧應該剛剛崛起。

而且,李牧最初崛起,是在趙國北方邊境,對戰匈奴的戰場上。

所以這兩大名將,沒有交際,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李牧和樂毅、廉頗的錯過,就絕對是人為因素了。

公元前284年,因為齊國獨自吞並了宋國,引發了列國的仇視。

所以接下來,秦、燕、韓、趙、魏這五大強國,組成了聯軍,一起進攻齊國。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國伐齊。

五國伐齊的時候,聯軍的統帥,就是燕國的樂毅。

而在五國伐齊事件十年之前,白起剛剛打了那場伊闕之戰,全殲了韓魏兩國二十四萬聯軍。

此戰之後,白起又花了好幾年的時間,不斷奪取韓魏兩國地盤。

所以,五國伐齊的時候,白起其實本來就應該作為秦國的統帥,率領秦國大軍進攻齊國。

但可惜的是,當時秦國沒派他去。

之所以沒派白起,是因為白起太過嗜殺。

一旦派白起去了齊國,很容易直接把齊國人給殺沒了。

當時對於秦國來說,秦國希望看到齊國倒下,希望看到齊國被重創,但是卻不希望看到齊國被其他國家瓜分或者吞並。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秦國當時沒有派白起上場,白起也就錯過了和樂毅同臺展示軍事才華的機會。

至於廉頗,那就更可惜了。

在歷史上那場著名的長平之戰當中,最開始趙國的主帥就是廉頗,而秦國這邊,為了讓趙國掉以輕心,則是暫時撤回了白起。

直到後來,秦國為了打贏這場仗,有離間計迫使趙國臨陣換帥,把廉頗換成了趙括,同時又把秦軍主帥秘密換成了白起。

就這樣,白起和廉頗,遺憾地錯過了。

如果當時趙國沒有臨陣換帥,說不定兩位同時代的名將,就能打出一場前所未有的精彩戰事了。

但從秦國的國家利益出發,秦國卻是不願讓這樣的情況出現。

畢竟,讓白起打趙括,更符合秦國的國家利益。

沒和同時代同級別的名將交手,這或許也是白起一生最大的遺憾了。

第四,最關鍵的是,白起其實也未必就真的沒敗過。

在白起的人生當中,他剛出道的時候,作為一個新人,其實有可能敗過。

隻不過,這段歷史,史書上沒記載而已。

而到了他人生最後一個階段,秦昭襄王讓他去打趙國,他沒去。

那場仗如果白起去了,估計就真的大概率會敗了。

根據目前我們能找到的確切史料記載,白起第一次出現,是在公元前294年。

這一年,白起被任命為秦國的左庶長,率領秦國大軍去進攻韓國。

而白起的死亡時間,是在公元前257年。

也就是說,從擔任左庶長到去世,白起獨立指揮秦國大軍的時間,長達37年。

在這三十七年當中,白起確實是沒打過敗仗。

至少,有記載的那些大戰,白起是一次都沒輸過。

不過這樣一來,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左庶長在秦國的官職體系內,是一個非常高的官職。

在商鞅變法之前,這幾乎就是秦國內部非嬴姓官員,能做到的最高位置了。

到了白起這個時代,左庶長雖然更像是一個爵位,但也不是能夠輕易獲得的。

這也就意味著,在升任左庶長之前,白起應該還打過不少仗,隻是這些戰爭史書上沒有記載而已。

而且,就在白起升任左庶長兩年之前,齊國名將匡章,剛剛率領五國聯軍,攻破了函谷關。

白起不可能是匡章攻破函谷關之後,才參軍入伍,然後用兩年時間,迅速升到左庶長的高位。

那也就是說,那場五國聯軍攻破函谷關的戰爭,白起極有可能也參加了。

既然當時匡章攻破了函谷關,擊敗了秦國,而白起又參加了這場戰爭,是不是就變相說明,白起其實也打過敗仗呢?隻不過,當時那場戰爭開打的時候,白起地位還比較低,不是秦國的軍事主官而已。

所以,在白起升任左庶長之前,白起其實是有可能打過敗仗的,隻不過史書上沒明確記載而已。

至於白起人生最後的一戰,那就值得多說兩句了。

長平之戰結束以後,白起本想趁機直接進攻邯鄲,一口氣滅了趙國。

但可惜的是,就在這個時候,秦國丞相范雎,以秦國糧草不足為由,勸秦昭襄王退兵了。

而白起得到命令之後,也不得不退兵。

然而一年之後,因為種種原因,秦昭襄王卻再次下令,讓秦軍進攻邯鄲,想要滅了趙國。

但白起卻明白,此時已經錯過了滅趙的最佳時機。

如果此時他率兵去攻打邯鄲,其他所有國家,都會派援兵前來救援。

白起雖然很強,但也不覺得自己能夠以一敵六,率領秦國大軍同時擊敗六國聯軍。

說到底,白起很強,但他不是神。

所以他拒絕了這次出兵。

然後,秦昭襄王就以他抗命為由,直接把他賜死了。

如果當時白起服從命令,去參與了這場邯鄲之戰,最後多半是要輸的。

要是那樣的話,白起一生不敗的神話,可能也就破了。

但也正是因為他寧死都不參加那一戰,白起一生不敗的戰績,才成了一個神話。

這就是白起不敗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