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看懂殺神白起!歷史最有名的人屠,到底是怎麼練成的?《網路歷史》

提到白起這個名字,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長平之戰。

在那場著名的長平之戰當中,白起一次就坑殺了四十萬趙國軍隊,從此留下了一個殺神的傳說。

而這個坑殺四十萬的傳說,在白起的一生當中,隻是他領導的眾多戰役當中的一個案例而已。

據後世史學家統計,白起一生指揮過數十場戰役,在這些戰爭當中,所有因白起而死的士兵總數,加在一起,應該在一百六十萬左右!

要知道,戰國時期整個中原的人口總數,也就隻有兩千萬左右。

也就是說,光是白起一人,就幹掉了當時整個天下十二分之一的人口。

而且,被白起幹掉的這些人,基本上還都是能夠上戰場的精壯勞動人口,都是那些能夠勞動的男人。

這無疑是一個相當恐怖的數字。

那麼,如此可怕的殺神白起,到底是怎麼練成的呢?到底是什麼樣的時代,造就了這樣一位可怕的殺神呢?

在講白起的故事之前,我們得先簡單說一下當時秦國面對的局面。

要不然我們恐怕很難理解,當時白起面對的局面。

作為春秋戰國時期一個老牌強國,秦國在春秋時期秦穆公在位的時候,一度非常強大。

但是後來,因為秦國始終無法東出,一直被晉國堵在西邊。

所以在春秋中後期的時候,秦國就開始持續衰落。

到了戰國時期,晉國好不容易分裂了,變成了韓趙魏三國。

但這時候的秦國,剛剛想要再次東出,卻發現新分裂出來的魏國,比當年的晉國更不好對付。

幾番交手之後,秦國被魏國打得節節敗退。

最慘的時候,甚至已經有了亡國的威脅。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秦國傳到了秦孝公的手裡。

秦孝公上位之後,任用商鞅,積極進行變法。

經過變法之後的秦國,開始迅速強大起來。

接下來,秦孝公在位時期,秦國奪回了被魏國奪走的河西地區。

秦孝公去世之後,他的兒子秦惠文王在位期間,一邊控制了巴蜀之地,一邊迫使甘肅地區的義渠國稱臣,並且不斷蠶食義渠國。

另外,秦惠文王還不斷向韓趙魏三國所在的方向擴張,也取得了不少戰果。

而秦惠文王去世之後,先是他的長子秦武王即位。

但是秦武王即位之後,沒過幾年就去世了。

秦武王去世之後,因為沒有兒子,所以由他的弟弟秦昭襄王即位。

但同時,因為秦昭襄王即位的時候,比較年幼。

所以最開始的時候,秦國的大權都是由他母親宣太後,也是那個羋月來執掌。

從時間上來推算,大概也就是在秦昭襄王上位前後,白起開始逐漸參軍。

如果是秦昭襄王即位那一年,白起參軍的話,那從白起參軍到白起被殺,這期間正好有五十年的時間,應該算是比較合理的。

而在秦國這邊,秦昭襄王即位的時候,秦國已經非常強大了。

不過,當時秦國在列國之中,還算不上是一家獨大。

當時的齊國、趙國以及楚國,都是和秦國一個級別的選手,國力不比秦國差多少。

所以,秦昭襄王剛即位之後,其他國家得知秦國內部主少國疑,同時秦王又大權旁落,太後掌權,內部矛盾重重的時候,自然想趁此機會進攻秦國。

公元前298年,在齊國的牽頭之下,齊、韓、趙、魏、宋五大強國,組成了一支強大的聯軍,直接殺向秦國。

在戰國歷史上,秦國被其他幾個國家聯手圍毆的事情,並不罕見。

但這一次,卻格外特殊。

因為這場仗打了整整三年,而且最後五國聯軍直接攻破了函谷關。

熟悉戰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對於秦國來說,函谷關就是秦國最重要的生命線。

秦國之所以能夠多次抗住其他國家的圍毆,主要就是憑借函谷關天險的優勢。

一旦函谷關被攻破,整個秦國都會變得十分危險。

所以,聯軍攻破函谷關之後,秦昭襄王被迫向五國低頭,同時割讓城池給韓魏兩國。

這也是整個戰國中後期的歷史上,秦國唯一一次被其他國家攻破函谷關的戰爭。

此戰之後,秦國雖然沒有被五國聯軍殺入腹地,沒有遭到根本性的損失,但麻煩依然不小。

因為五國聯軍撤退的時候,韓魏兩國直接留下了重兵,把守在函谷關一帶。

如此一來,原本被秦國作為依仗的函谷關,反倒是成了制約秦國東出擴張的關鍵點了。

那麼,如何才能在韓魏兩國重兵把守的情況下,打破韓魏兩國的封鎖,重新拿回東出擴張的主動權呢?

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白起出場了。

公元前294年,也就是聯軍撤退兩年之後,白起被正式任命為左庶長。

而他升任左庶長之後,得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帶領秦軍,打破韓魏兩國的封鎖。

有意思的是,在這一戰之前,正史上對於白起的記載,完全就是一片空白。

對於白起的生年、家世,以及如何參軍入伍,如何一步步升遷到左庶長的位置上,這些正史上沒有任何記載。

就好像白起是憑空出現的一樣。

這顯然是很不合理的一件事。

因為按照秦國的官制,左庶長是一個相當高的職位。

在商鞅變法之前,左庶長就是秦國內部非嬴姓之人,所能擔任的最高官職。

而商鞅變法之後,左庶長雖然逐漸成為了一個軍功爵位,但地位依然是很高的,

這也就意味著,在升任左庶長之前,白起一定還有很多傳奇的故事。

隻不過因為在這之前,白起不是秦國的軍事主官,沒有獨自領導一場重要的戰爭。

在之前的戰爭當中,白起或許也打過很多漂亮仗,但在那些戰爭當中,白起隻是配角,所以正史上就沒有記載。

不管真相到底如何,總之,從公元前294年開始,白起第一次出現在正史上。

自此之後,白起開始直接指揮多場重要戰爭,直接影響戰國歷史的進程了。

接到任務之後,白起也覺得有些麻煩。

首先,當時韓魏兩國在函谷關外,留下了數量非常龐大的軍隊。

如何擊敗韓魏兩國的守軍,徹底打通秦國的東出通道,實在很麻煩。

其次,當時秦國能給白起的軍隊,也並不算多。

因為當時在四川地區,秦國也需要佈置足夠多的軍隊,和楚國爭奪對四川地區的控制權。

所以,當時秦國能給白起的,隻有十萬軍隊左右。

而韓魏兩國的守軍,則是在二十萬以上。

如何在己方兵力處於弱勢的狀況下,反敗為勝,這就是當時白起思考的問題。

而白起經過縝密的分析之後,制定了一個非常大膽的計劃。

他不光想擊退韓魏兩國,還想重創韓魏兩國。

接下來,白起首先把目標,放到了韓國的新城。

新城是一座不太重要的城池,但是在當時的戰局下,戰略意義卻十分關鍵。

一旦拿下新城,就可以有效阻擊楚國的援軍,確保秦國和韓魏兩國開戰之後,沒有第三方勢力插手。

在當時的戰局之下,秦國為了爭奪四川,和楚國早就徹底撕破臉了。

至於其他國家,燕國趙國和齊國,秦國倒是可以用合縱連橫的手段按住。

也就是說,當時白起最需要做的,就是先阻止楚國有機會救援韓魏兩國,避免三國組成聯軍,形成各個擊破的局面。

就這樣,公元前294年,白起在史書上記載的第一戰當中,先打了新城,切斷了楚軍和韓魏聯軍的聯系。

一年之後,公元前293年,白起率軍正式在伊闕地區,向韓魏聯軍發起了總攻。

白起深知,韓魏兩國內部也有矛盾,兩國都想保存自己的實力,讓對方先和秦國消耗,然後自己再打出致命一擊。

所以接下來,白起就根據這個特點,制定了一個‘避實就虛’的作戰方案。

開戰之後,白起先在韓國軍隊這邊,佈置了大量的疑兵,作出一副打算主攻韓國軍隊的態勢。

因為韓魏兩國內部都想讓對方擋槍,所以當秦國這麼做了之後,魏國這邊就有了看戲的心思,難免就松懈了下來。

趁著魏國軍隊松懈的機會,白起避實就虛,把秦國主力軍隊,都佈置到魏國這邊,然後突然對魏國發起猛攻。

因為伊闕地區的地形比較狹窄,魏國軍隊倉促之下,連陣型都無法協調。

所以接下來,白起很快就帶領秦國大軍,將魏國殺的大敗。

在秦國進攻魏國的時候,韓國這邊甚至還沒反應過來是怎麼回事!等到韓國回過神來,又想著趁機作壁上觀,所以錯過了第一時間救援魏國的機會。

再之後,沒過多久,魏國這邊就垮了。

等到魏國垮了之後,韓國的側翼就徹底暴露在秦軍的進攻范圍之內。

所以,到了這個時候,潰散的魏國大軍,非但不能幫助韓國,反倒是會給韓國大軍的防禦陣型,造成很大的壓力。

白起這時候在指揮秦國大軍,對韓國軍陣進行沖鋒,很快就把韓國給打崩了。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伊闕之戰。

伊闕之戰,白起不但以少勝多,擊敗了韓魏兩國的聯軍。

最重要的是,這一戰當中,白起利用伊闕地區狹窄的地形,幾乎把韓魏兩國二十四萬的精銳軍隊,全部給殲滅了!

擊敗和殲滅,那可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如果隻是單純的擊敗。

韓魏兩國接下來還可以重整旗鼓,再找個地方阻擊秦國,依然能夠阻止秦國東出。

但是殲滅就不一樣了,殲滅意味著這二十萬精銳,自此消失了。

所以此戰之後,韓魏兩國就被徹底重創,而且再也無法阻止秦國東出函谷關了。

所以,接下來的一年當中,趁著韓魏兩國被重創,白起又趁勢率兵,向魏國本土進攻。

此後的數年當中,白起開始向魏國統領的山西西南部發起進攻。

與此同時,在這幾年當中,秦國在外交戰場上和楚國議和,極大地減輕了四川地區的壓力。

因為這個原因,白起打完伊闕之戰以後,秦國又從四川那邊撤回了名將司馬錯,以及大量秦軍的有生力量。

而接下來的幾年當中,白起和司馬錯兩人,就如同兩柄彎刀,同時插入魏國腹地。

數年之後,到了公元前286年,經過白起和司馬錯的進攻之後,魏國在山西西南部丟掉了大量的地盤,隻剩下了一座安邑城。

後來,在白起強大軍力的逼迫之下,魏國不得不主動獻出安邑,以此來向秦國求和。

總之,在這幾年的戰爭當中,白起為秦國打下了山西西南部。

自此之後,秦國在函谷關外就有了一大片土地,以後想要東出,就容易很多了。

在這個過程當中,白起毫無疑問,居功至偉。

同時在這一年,白起又率軍在山西高平地區,和趙國打了一仗,讓趙國不得不收起趁火打劫的心思。

控制了山西西北南部之後,接下來的四五年時間裡,秦國開始繼續猥瑣發育,消化從魏國這邊攻占的地盤。

與此同時,秦國繼續在外交戰場上穩住楚國,生怕楚國趁著這個機會,進攻四川地區,給秦國造成巨大的壓力。

之前的伊闕之戰,以及長達數年的攻魏之戰,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戰果,但是對秦國自身的國力來說,也造成了巨大的消耗。

所以,此時的秦國,急需休養生息。

當然,在這五年當中,除了低調做人休養生息之外,秦國其實還做了一件大事。

當時秦國重創了韓魏兩國之後,引起了其他國家的集體仇視。

所以接下來,韓魏兩國聯合其他國家,組成了一個五國聯軍,一起進攻秦國。

但就在秦國對抗幾大強國的同時,遠在東方的齊國,卻忽然動手,獨吞了宋國。

齊國吞並宋國這件事,迅速轉移了大家的注意力。

接下來,秦國這邊因勢利導,把矛盾都轉移到了齊國那邊。

此後,秦國和燕韓趙魏四國組成聯軍,一起轉過去去圍毆齊國。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國伐齊’。

這場五國伐齊的戰爭,直接導致強大的齊國,徹底被打垮了,自此一蹶不振。

但有意思的是,史書上並沒有記載白起參加過這場戰爭。

當時指揮聯軍進攻齊國的,是燕國的名將樂毅。

至於秦國這邊的統帥,後世則是有爭議。

對此,後世普遍覺得很遺憾。

很多人都覺得,如果白起能和樂毅聯手,同時參與五國伐齊,那當時齊國的結果,說不定就截然不同了。

當然,對於白起為什麼沒參加這場戰爭,後世史學家也給出了一些猜測。

最被大家接受的一個猜測是:秦國高層很清楚,白起太過弒殺。

一旦派白起過去,說不定直接把齊國人給殺沒了!

秦國希望看到齊國衰落,但卻不希望看到齊國就此倒下,然後讓其他國家吞並齊國,再次壯大起來。

而且,就算齊國倒下了,秦國鞭長莫及,也沒什麼好處。

既然如此,秦國自然不會派出白起這尊殺神了。

就這樣,直到秦國和韓魏兩國的戰事結束五年之後,到了公元前281年,秦國恢復得差不多了。

而此時的楚國,也開始蠢蠢欲動。

之前齊國倒下之後,楚國從齊國那邊占領了一大塊土地,國力提升了不少。

所以這個時候,楚國就準備聯合其他國家,一起進攻秦國。

面對楚國的崛起,秦國高層果斷決定,再次派出白起,準備打擊一下楚國。

秦國和楚國之間的故事,其實比秦國和魏國之間更復雜。

簡單來說,當年魏國獨霸中原的時候,秦楚兩國曾經一度結成同盟,一起對抗魏國。

但是後來,魏國衰落之後,兩國沒了共同的敵人,然後又在四川地區產生利益沖突,都想爭奪四川地區。

所以自那以後,兩國就徹底翻臉了。

大概在白起打伊闕之戰二十年之前,秦楚兩國曾經爆發過一場大戰。

當時楚國趁著秦國主力外調,一口氣殺入秦國腹地。

最危險的時候,距離秦國首都咸陽,已經不過百裡。

但最終,秦國還是反敗為勝,並且一口氣殺了二十多萬楚軍,徹底重創了楚國。

後來,秦國又曾經聯合其他國家,一起進攻楚國,再次給楚國重創。

也正是因為這一戰,戰事結束之後,秦國借著談判的名義,把當時楚國在位的楚懷王騙到了秦國,軟禁至死,進一步削弱了楚國。

正是因為秦國的這些手段,導致楚國在之前的很多年裡,一直被秦國壓制。

而秦國和韓魏兩國死磕的時候,楚國也沒能及時北上,增援韓魏兩國,這才導致伊闕之戰當中,韓魏兩國全軍覆沒。

不過,經過多年的恢復之後,此時的楚國,也已經恢復了不少元氣。

所以此時的楚國,才敢主動挑事,打算聯合其他國家,一起圍毆秦國。

對此,秦國自然是不能忍的。

秦國當時的策略,就是挑個頭最大的打。

誰站起來聯合其他國家,進攻秦國,秦國就打誰。

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公元前280年,白起正式率軍,發起了對楚國的進攻。

白起對楚國發起進攻之後,另外一位秦國名將司馬錯,在史書就徹底消失了。

據後世史學家推測,司馬錯應該是在這前後病逝了。

所以,隨著司馬錯去世,白起就成了秦國對外戰爭的最高領導人。

而這場秦國攻楚之戰,也成了他個人表演的舞臺。

接下來的兩年時間裡,白起先是花了一年的時間,在兩國邊境重創楚軍。

一年之後,白起因勢利導,直接兵分三路,繞過楚國的邊軍,直插楚國核心區域,包圍了楚國王都。

此後,楚國邊軍迅速回援,然後在鄢城地區集結,阻擊白起。

從地圖上來看,鄢城距離楚國王城郢都非常近,這裡可以稱得上是楚國王都最強的一道防禦陣線。

實際上,楚國在和秦國對打的時候,其實也想過秦國有可能會直接偷襲楚國王都。

畢竟,同樣的事情,在戰國時期發生過太多次。

比如當年齊國和魏國的‘圍魏救趙’,就是類似的戰例。

但是楚國卻不怕。

從楚國的角度來說,楚國地盤足夠大,擁有足夠大的戰略縱深。

哪怕秦國可以繞過楚國邊境,偷襲楚國王都,楚國這邊也有足夠的兵力,可以保證短時間內王都不被攻破。

如此一來,等到楚國邊軍返回,再切斷秦國大軍的補給線。

到那個時候,秦國大軍恐怕就有來無回了。

可是接下來,白起卻用他華麗的操作,徹底打壞了楚國的如意算盤。

從戰略角度來說,白起的真正目標,其實並不是偷襲楚國王都,而是讓楚國的大部分精銳,都聚集在鄢城。

白起的真正目標,從來不是攻占一城一地,而是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所以,當楚軍回援並且集結於鄢城之後,白起直接下令,開挖夷水,然後水淹鄢城!

一場水災之後,鄢城駐守的楚軍,損失殆盡。

與此同時,鄢城百姓也遭了大難,死在水災當中的百姓不計其數。

據後世史學家估計,光是這一戰,鄢城軍民死傷總數,就達到數十萬人之多!

鄢城失守之後,郢都這邊的防守,也就形同虛設了。

此後,楚國高層不得不火速遷都,白起則是趁勢進攻,占領了楚國王都。

同時白起又迅速分兵,直接把楚國的疆域攔腰截斷,並且迅速通知秦國後方,向剛剛占領的楚國地盤移民。

所以,自此之後,靠近四川那邊的楚國地盤,基本就被秦國徹底吞並了。

而四川地區,也徹底成了秦國的後花園,楚國就算有心襲擾,也夠不著了。

同時,也正是因為巴蜀之地徹底太平了,所以接下來秦國高層開始制定‘四川大開發’計劃。

後來秦國更是派出了李冰,在四川地區建造了都江堰,巴蜀之地從此之後,才成為了真正的‘天府之國’,可以為秦國提供源源不斷的糧食。

而這些糧食,則是可以進一步讓秦國放心擴張,保證秦國的糧食安全。

所以說,當時秦國擴張的計劃,真的是一環扣一環,每一步都非常高明。

鄢郢之戰結束之後,接下來的幾年裡,秦國又開始休養生息了。

雖然鄢郢之戰楚國損失慘重,但秦國自身也損失不小。

而且,白起打下了楚國那麼大的地盤,秦國也需要時間去消化。

就這樣,秦國又猥瑣發育了五年之後,終於把之前鄢郢之戰的成果消化掉了。

所以,五年之後,公元前273年,白起再次率軍,向韓魏兩國發起進攻。

這一次,白起盯上了最弱小的韓國,一直盯著韓國打。

雙方開戰之後,趙國和魏國倒是也沒有坐視不理,紛紛派援兵前來救援。

結果,雙方在華陽地區,雙方大戰了一場,白起再次大獲全勝,斬殺韓趙魏三國聯軍十三萬精銳。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華陽之戰。

華陽之戰打完以後,國力稍微雄厚一點的魏國,倒是還算勉強能撐得住,趙國也不算傷筋動骨。

可是實力最弱小的韓國,就徹底不行了。

韓國地盤本來就很小,人口也不多。

經過之前的伊闕之戰和這一次的華陽之戰,韓國的主力精銳幾乎被打光了,地盤更是被白起直接拿走了一半。

這個局面,就為後來的長平之戰,埋下了伏筆。

打完華陽之戰以後,白起再次從韓魏兩國手裡,占領了不少地盤,為秦國進一步開疆拓土。

不過,再之後的近十年當中,秦國又開始猥瑣發育了。

這一次,秦國倒還真不是怕了六國,而是因為秦國內部發生了一些事情。

簡單來說,華陽之戰結束後不久,秦國的那位宣太後,也就是那個羋月,把自己的情夫義渠國國王給殺了。

關於羋月和義渠國國王的這段故事,其實也是相當的傳奇,而且很復雜。

總之,後來秦國太後把義渠國的國王給殺了,然後接管了整個義渠國。

所以,這十年當中,秦國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在消化吞並義渠國。

另外,在這十年當中,秦昭襄王也開始對自己母親一族,把持秦國大權,有所不滿。

所以後來,秦昭襄王就重用了外來客卿范雎,一邊制定了‘遠交近攻’的策略,一邊和自己親媽爭權,最後驅逐了宣太後的弟弟,以及他本人的兩個弟弟。

因為這些復雜的事情,所以華陽之戰打完之後,接下來的十年裡,秦國基本上沒怎麼對山東六國動手。

因為沒有戰爭,所以白起自然也就沒有出場的機會了。

至於那些高層鬥爭,雖說白起和那位宣太後的弟弟魏冉,關系不錯。

可是從史書記載來看的話,白起似乎對這些朝堂鬥爭沒什麼興趣,也沒讓自己卷到這裡面去,一直做一個純粹的將軍。

如此,十年之後,等到那位宣太後去世了,秦國徹底消化了義渠國,秦昭襄王也徹底獨掌大權了。

這個時候的秦國,才再次對東方發起進攻。

這一次,依然是白起領兵,繼續打最弱的韓國。

有了之前華陽一戰的教訓,這一次,秦國雖然繼續暴打韓國,但是其他國家也不敢再輕易來支援韓國了。

就這樣,連著打了兩年之後,韓國的地盤再次縮水大半。

兩年多之後,到了公元前262年,白起繼續打韓國,這個時候,韓國就出現了一個很尷尬的局面。

當時韓國因為秦國的持續進攻,地盤變得非常狹長。

在這個狹長土地的中間,有一個非常薄弱的點,叫做野王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泌陽。

從戰略角度考慮,白起接下來自然猛攻野王城。

因為這樣一來的話,就可以直接把韓國分成兩半了。

韓國首都那邊,秦國可以暫時不管。

但是切斷之後,產生的這塊飛地,可就成了秦國的囊中之物了。

這塊飛地,名叫上黨郡。

但是誰都沒想到的是,就在白起剛剛拿下野王城,準備接收上黨郡的時候,上黨郡這邊卻變卦了。

當時上黨郡的韓國官員一致決定,與其投降秦國,不如轉而把上黨郡獻給趙國。

如此一來,就能把趙國徹底拖下水,說不定韓國還有機會。

不得不說,韓國的這一招確實挺狠。

如果韓國不這麼做,拿下上黨之後,再過兩三年,白起說不定就能徹底滅了韓國了。

但上黨郡轉投趙國的這一招,卻把趙國徹底拖下水了。

而趙國這邊,在是否要接收上黨郡這件事上,也很猶豫。

如果接收,勢必要和秦國正面交戰,當時趙國也沒做好準備。

如果不接收,任由秦國吞並上黨郡,那以後趙國腹地就會被秦國威脅。

所以最終,趙國還是決定,接收上黨郡。

而這個決定,也徹底把趙國拖下水了。

當時幾大強國之後,韓魏兩國被白起打殘了,楚國也在鄢郢之戰當中,被白起打廢了。

齊國則是因為五國伐齊,徹底一蹶不振。

唯有趙國,此時國力還是比較強大,可以單獨和秦國抗衡。

而此時的秦國,其實也沒做好和趙國全面開戰的準備。

但是接下來的事情發展,卻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趙國接收了上黨之後,秦國自然要奪回上黨。

但是因為當時秦國也沒做好和趙國決戰的準備,所以秦國隻是派了大軍,由另一位秦國大將王齕統領,去前線和趙國軍隊進行對峙。

而趙國這邊,則是派出了老將廉頗,率領趙軍阻擊秦國。

至於說為什麼當時秦國沒有直接派出白起,和廉頗對打,這個原因其實也很簡單。

因為白起名氣太大,如果派出白起,其他國家很有可能會聞風而動,前來增援趙國。

當時秦國單打任何一個國家,都有一定的勝算。

可是如果同時被六國圍毆,也是必敗無疑。

所以,這場戰爭雙方剛開始對峙的時候,秦國並沒有派白起上場,而是派了名氣遜色很多的王齕。

接下來的兩年多時間裡,秦趙兩國開始不斷向前線增兵。

後來,雙方在前線對峙的軍隊總數,更是接近百萬。

如此多的大軍,每天的補給消耗,都是一個天文數字。

所以,大軍的補給,就成了兩國勝負的關鍵。

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裡,秦國仗著地盤更大,而且開發了巴蜀之地,得到了更多的補給。

所以,兩年之後,趙國這邊的補給,幾乎耗光了。

而秦國這邊,也隻剩下最後一口氣了。

到了這個時候,秦國開始在外交戰場上發力,先穩住了其他幾個國家,不讓其他國家增援趙國。

此後,秦國又在趙國內部散佈消息,用反間計迫使趙國臨陣換帥,用趙括替代了廉頗。

對於趙國的這個選擇,後世所有人都說趙國很傻,但考慮到趙國當時的補給已經耗光的處境,這其實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而趙括被換過來之後,秦國也秘密換上了白起。

而白起上陣之後,先是誘敵深入,給趙國設了一個包圍圈。

趙括因為輕敵,自己鉆入了白起佈置的口袋。

此後,白起忽然截斷趙括的歸路,並且把趙國的數十萬精銳,全都圍了起來。

再之後,白起圍了趙軍四十多天,終於把趙括的補給耗光了。

最終,趙括率領親衛突圍,在突圍的過程中戰死。

其他趙軍,則是直接投降了。

而趙軍投降之後,考慮到秦國此時也沒有了糧食,再加上秦國需要打擊趙國的國力。

所以此戰之後,白起直接找了個機會,把整整四十萬趙國精銳,全部就地坑殺!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結束以後,白起本想趁勢進攻趙國首都邯鄲,直接滅了趙國。

當時的趙國,大部分的青壯年都已經戰死在了長平,只要秦國願意花費足夠的代價,徹底滅了趙國,並不是難事。

但就在這個時候,秦國內部的那個丞相范雎,以糧草補給不足為由,勸說秦昭襄王退兵。

而秦昭襄王考慮到秦國的種種問題,最後也同意了撤兵。

就這樣,白起最後被迫撤了回來,錯失了滅趙的機會。

而白起撤回來之後,又過了一年之後,這時候秦昭襄王決定,再次攻趙,想要派白起徹底滅了趙國。

可是白起卻深知,此時已經錯過了滅趙的好機會,堅持不去。

就這樣,一對本該成為千古佳話的君臣,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此後,秦昭襄王強令白起,必須去前線領兵。

而白起則是想盡一切辦法,拖延時間。

最終,秦昭襄王在前線失利的情況下,勃然大怒,認為白起不服從自己的命令,直接下令,賜死了白起。

最終,一代殺神,面對秦昭襄王送過來的一柄寶劍,隻能自刎而死,結束了他的一生。

這就是白起的故事。

縱觀白起一生的戰績,我們不難發現:白起之所以被稱之為殺神,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他的軍事思想和其他將領不同。

同時代其他的將軍,都是以攻城略地為目標。

唯有白起,主張直接殺人,消滅敵國的有生力量,然後再派本國的百姓進行移民,以此來徹底征服敵國。

白起的這種手段,確實很殘忍,很弒殺。

但不得不說,在紛亂的戰國時代,也確實很有效。

至少,那些被白起征服的地方,後來基本上就沒怎麼發生過叛亂。

因為白起征服的地方,人都被殺得差不多了,後來的人都是秦國在戰後移民過去的,自然不會造反了。

不管白起的這種做法,到底是對是錯,有多大爭議。

單從軍事角度來看,他確實是一代傳奇名將。

而且,在整個中國古代歷史上,似乎也很難找出一個比白起殺人更多的將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