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劍,1965年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年代屬於戰國時期。
劍長55.6厘米,寬5厘米,劍身滿飾黑色菱形暗紋;劍首向外翻卷作圓箍形,內鑄有十一道規整的同心圓。
劍格兩面分別鑲嵌藍色琉璃和綠松石。
劍身近格處刻有兩行八字鳥篆銘文『越王鳩淺自作用劍』,『鳩淺』即勾踐。
越王勾踐劍,出土時劍插在漆木劍鞘內,出鞘時,劍身仍寒光閃閃,毫無銹蝕,刃薄鋒利。
經現代儀器分析測定,勾踐劍為青銅鑄造,其主要成分為銅、錫、鉛、鐵、鎳和硫等,其劍脊部分含銅量高,使劍具有較大的韌性,不易折斷,刃部含錫量高,使劍具有較大的硬度,更為鋒利,剛柔相濟。
既堅韌又鋒利。
關於如何做到在同一柄劍上實現不同成分的配比,經過科學儀器分析,結論認為此劍采用了復合金屬工藝,即分兩次澆鑄,使之復合成一體。
世界上其他國家直到近代才開始使用這種復合金屬工藝,而中國古代的能工巧匠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運用自如。
根據出土該劍的望山1號墓內的竹簡記載,墓主人名為昭固,死時不足30歲,是楚威王或稍後時期的貴族,與楚王室關系密切。
對於越國國君之劍為什麼會出現在楚國墓葬中,學術界有不同的說法。
有學者認為是越女嫁到楚國的陪嫁品,因為文獻記載勾踐的女兒是楚昭王的寵姬;也有學者認為是楚國繳獲的戰利品,因為楚威王時越國被楚國所滅。
而歷史上,吳、越兩國曾進行過長期的爭戰。
公元前496年,吳越開戰,吳師戰敗,吳王闔閭負傷而死。
公元前494年,其子夫差替父報仇,帶兵伐越,打敗越國。
越王勾踐成為了吳國的人質,被囚禁於吳國。
三年後,勾踐獲釋回國。
他牢記亡國之恥,發誓報仇雪恨。
傳說勾踐睡覺以柴火為褥,屋內懸掛苦膽,吃飯前先嘗苦膽以警示自己。
他任用賢士改革國政、振興經濟。
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終於兵精糧足,轉弱為強,最終滅掉吳國。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流傳至今,其知恥而後勇和奮發圖強的精神成為後人學習的榜樣。
迄今為止,越王劍先後出土20餘件,但越王勾踐劍的工藝之精美,首屈一指,無與倫比。
此劍歷經2600多年至今保存完好,毫無銹蝕並且鋒利無比;加上劍主人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已成為中華民族奮發圖強的精神寫照,故而越王勾踐劍被譽為『天下第一劍』。
吳王夫差矛
1983年11月,在距出土越王勾踐劍的望山1號墓兩公裡處的另一座楚墓中,發現了一件吳王夫差的青銅兵器,其狀如矛,矛身正面有兩行八字錯金銘文:『吳王夫差,自作用於』『於』字經專家考證為矛狀兵器。
吳王夫差矛的正背兩面脊部均鑄有血糟,其下端各有一刻紋精細的獸首形穿孔鼻。
其鑄造之精可與越王勾踐劍媲美。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都出土於楚墓,印證了楚國曾經的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