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王勢力減弱,諸侯之間互相征伐,各國混戰不休,戰爭連年不斷,尤其到了戰國時代,戰爭規模不斷擴大升級,為此也出現了無數驍勇善戰的將軍,比如戰國四大名將,其中四大名將之首白起更是從未有過敗績,立下戰功無數,不過最後卻沒能善終。
如果白起沒有被秦王賜死,秦國能否提前完成統一大業呢?
即便白起沒有被秦昭襄王賜死,秦國也無法提前統一六國。
或許有白起在,秦國能提前攻滅趙國,但攻滅趙國後,秦國要想在短期攻滅其餘五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畢竟當時白起和秦昭襄王都過了花甲之年,餘生所剩時間已不太多。
白起如果不被賜死,秦國能否提前統一全國?
白起和秦昭襄王的年紀就註定了秦國無法提前統一全國。
《史記》記載:『白起者,善用兵,事秦昭王。
昭王十三年,而白起為左庶長,將而擊韓之新城。
昭襄王五十年,十二月,武安君白起有罪,死』
白起在史料中第一次出場是公元前294年,被秦昭襄王任命為左庶長攻打韓國,最終是在長平之戰結束後,邯鄲之戰結束前《公元前257年》被秦昭襄王賜劍自殺,這段時間為37年。
而史料記載白起因善於用兵,才被秦昭襄王提拔重用,說明白起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參軍。
而且白起第一次出場的爵位就已經升到了第十級的左庶長,這已經屬於中高級爵位,按照秦國的軍功爵制來看,一級公士之類的低級爵位比較容易獲得,之後爵位晉升會更加困難,尤其是五級大夫以上的高爵,獲得大夫爵及以上的人基本就不再是士卒之列,起碼也是『百將』、『五百主』級別的普通將領,甚至是中級軍官,或是主將級別。
比如邯鄲之戰中,五大夫王陵就曾作為秦軍主將圍攻趙都邯鄲,那麼晉升十級左庶長爵位的白起擔任攻韓主將也是理所應當,這也進一步說明白起之前已經參軍入伍多年,而且至少經歷過數場戰役,並在戰役中有著出色的表現,因此逐漸聲名鵲起,被秦昭襄王看中,任命為攻韓主將。
《史記》記載:『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按照《雲夢秦簡》記載,秦軍的入伍年齡必須滿19歲,23歲以後均需服兵役,一般在15歲開始到軍事機構辦理『傅籍』《登記手續入冊》。
比如長平之戰後期的關鍵時刻,秦昭襄王曾親自趕往河內郡,征調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支援長平戰場。
當然這是緊急時刻,不得已而為之,白起應該是正常年齡入伍的。
因此白起是在19歲到23歲這個階段入伍,加上入伍後到晉升左庶長爵位這段時期至少也有數年,再加之後傳奇的37年,可以得出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時,起碼也到了花甲之年,就算沒有秦昭襄王的年紀大,但也相差不多。
《史記》記載:『是時武安君病,不任行。
武安君遂稱病篤。
應侯請之,不起。
於是免武安君為士伍,遷之陰密。
武安君病,未能行』
而且長平之戰後,白起就經常生病,一病就是好幾個月,這也進一步得到了印證。
因此秦昭襄王即便沒有賜死白起,以白起當時的年齡和身體狀況來看,可能也沒有太多日子了,就算他還能上戰場,又能再戰幾次呢!終究還是無法完成秦國的統一大業。
白起死後,秦昭襄王在六年後也離開了人世,按照秦始皇統一六國歷時十年來計算,秦昭襄王生前是不可能統一六國的。
而且攻滅韓國之前《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在公元前236年就開始攻打趙國,但攻趙多年,數次大舉出征都沒能滅了趙國,為此才開始兩線作戰,調整方向攻打韓國,以此來算的話,秦始皇攻滅六國所用的時間應是十六年。
這還沒有考慮秦昭襄王去世後,秦滅六國前,這段時間秦國所積攢的國力。
而且秦昭襄王在位時期,秦國經歷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同樣損失慘重,共計傷亡了四十多萬人,秦國在短期內根本難以恢復到巔峰時期,這也導致對六國執行全面打擊的政策被迫破產,不得以改變策略,繼續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為此推遲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
因此無論白起是否被賜死,秦昭襄王時期也不具備短時間內攻滅六國的能力,除非秦昭襄王的壽命能再延長十幾年,或許還有提前統一的可能。
其次秦昭襄王去世後,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在位時間又太短,兩人在位時間合起來還沒有秦昭襄王的一個零頭多,你說這找誰說理去,難不成秦孝文王還能怪其父王活得太久嗎!短暫的在位時間也註定了這兩位秦王基本不可能有太大的作為,要想統一六國更是不可能,所以秦國的統一大業最終還是要落到秦王政頭上,也隻能由嬴政來完成。
白起為何會被秦昭襄王賜死?
既然說到了白起,就不得不提白起的死因。
白起少年從軍,一生為秦國征戰,立下軍功無數,長平之戰更是奠定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勝利基礎,為何最終卻落得一個賜死的下場呢?白起到底犯下了什麼過錯?
白起之所以會被秦昭襄王下令賜死,主要原因是不聽王命。
在邯鄲之戰爆發後,秦昭襄王曾多次讓白起帶兵出征,即便放下面子,讓丞相范雎親自去請,白起卻始終推辭不肯赴任。
白起是臣,秦昭襄王是君,作為臣子,即便君主的命令是錯的,白起也應該服從,但白起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辭,說得好聽點是不肯赴任,說白了這就是違抗王命的行為,白起此舉無異於挑戰秦王權威,如果臣子都不聽王命,秦王連秦國都無法治理,又何談統一大業呢!
我們來看看白起違抗過秦昭襄王幾次命令:第一次是在邯鄲之戰剛開始。
《史記》記載:『秦復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
是時武安君病,不任行』
當時長平之戰結束不到一年,趙國遲遲不肯按約割讓六座城邑給秦國,為此秦國再次派兵攻打趙國,秦昭襄王本想讓白起率軍圍攻邯鄲,但此時白起因為真的是有病在身,於是秦昭襄王就命五大夫王陵帶兵出征《第一次因為白起生病,而且秦昭襄王也沒有正式下發命令》。
《史記》記載:『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將。
秦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
不過王陵取得的戰果很少,進展不大,即便秦國增派部隊支援,王陵也沒能取得什麼戰果,而且還損失了數萬人。
這時白起病好了,秦昭襄王就想讓白起代替王陵繼續攻打趙國,並親自下令,但白起拒絕赴任。
秦昭襄王就讓丞相范雎去請他,白起依然推辭不肯赴任,還從此稱病不起。
白起連著兩次拒絕,秦昭襄王也沒說什麼,為此隻好改派久經戰場的宿將王齕代替了王陵。
不過依然不理想,圍攻邯鄲八、九個月也沒能攻下來。
等魏國信陵君和楚國春申君率領數十萬援軍趕到後,和邯鄲城內趙軍裡應外合下,秦軍損失慘重。
《史記》記載:『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
應侯請之,不起』
這下白起有了話說,直接來了一句嘲諷:『秦國不聽我的意見,現在怎麼樣了!』,緣由是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的本意是趁勝追擊,一舉滅亡趙國,但在秦相范雎的幹涉下,秦昭襄王最終沒有聽白起的建議,選擇了罷兵停戰。
之後白起又建議秦昭襄王不能打邯鄲之戰,結果秦王不聽,非要堅持攻趙。
但情況如白起預估一樣,秦國戰敗是必定無疑的,結果就發生了白起嘲諷這一幕,這話說出口,倒是白起解氣了。
不過這不是火燒澆油嗎!秦昭襄王正在為邯鄲之戰著急,估計愁得頭發都白了,白起來了這麼一句,這情商著實堪憂啊!
秦昭襄王聽聞後怒火中燒,當即強令白起赴任,結果白起稱病重,再次拒絕。
秦昭襄王就又讓范雎去請,但白起依然還是不肯赴任。
前後算起來,白起這已經是五次沒有赴任,四次正式違抗王命。
雖然白起赫赫戰功,但一而再,再而三地違抗君主之命,這怎麼著也說不過去了,最終被秦王賜死也不算冤。
《史記》記載:『免武安君為士伍,遷之陰密。
武安君病,未能行。
秦昭王與應侯群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
不過秦昭襄王還是不忍心殺掉這位為秦國征戰一生的武安君,但不處罰也不行,要不然秦昭襄王的面子擱哪裡呢!於是就免去了白起的官職和爵位,降為普通士兵,並遷到陰密。
好巧不巧,白起這時再次染病,因此未能離開咸陽,如果白起這次能離開咸陽,可能也就不會被賜死了。
之後數月中,趙魏楚三國聯軍攻擊更加緊迫,報告秦軍失利的使者經常往返咸陽。
秦昭襄王對始終不肯赴任的白起越想越氣,一刻也不想讓他留在咸陽,便派人驅趕,白起隻好帶病上路,等行至咸陽城以西十裡外的杜郵亭時,秦王的賜死之劍到來。
原來是有人在背後給白起『上眼藥了』,范雎和群臣議論,說白起遷出咸陽時流露出不滿,不服氣,有怨言。
而這些議論聲成為壓死白起的最後一根稻草,秦昭襄王再也無法容忍,便派使者追趕白起,賜劍令其自殺。
《史記》記載: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
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
不過在白起自殺前,他也沒明白自己為何會落得這個結果。
想了良久之後,認為是在長平之戰中用欺騙的手段坑殺了數十萬趙軍降卒,本就該死。
哎,也不知道白起是真糊塗還是假糊塗呢!
結語:
白起雖然一生為秦國征戰,立下軍功無數,赫赫戰功,但他作為臣子,不該出言嘲諷,更不該違抗君主命令,正是這一連串的致命錯誤最終引來了殺身之禍。
雖然白起之死和秦相范雎有一定關系,但主要原因還是在於白起自己。
一軍之將竟然多次不聽君主之命,這正是犯了武將大忌,觸了君王逆鱗,即便沒有范雎,白起也是非死不可。
就算秦昭襄王沒有賜死白起,以兩人的年紀和當時情況來看,秦國也無法提前完成統一大業。
參考史料:《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史記·秦本紀》
文/歷史紫陌閣
回味更多歷史,下期更精彩。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贊,謝謝大家的支持。
本文聲明原創,文中配圖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