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荊軻續命三秒的秦王長劍。《網路歷史》

在博物館與古跡中看見歷史

頭圖 武梁祠畫像石《荊軻刺秦王》

高中語文課本中有一篇讓人頭疼不已

又精彩非凡的釘子戶文言文

《荊軻刺秦王》

這一刺殺失敗事件也算是最知名歷史名場面之一

相信只要是學過這篇課文的朋友

不論過去多少年

都還會對咸陽宮大殿上這驚險的一幕印象深刻

荊軻這位慷慨悲歌的孤勇者

行刺失敗,血濺秦王宮

任誰讀到此處都很難為秦王的反殺叫絕

而是對荊軻的倒地深表惋惜

在那個千鈞一發的危急時刻

到底是什麼救了秦王一命

又是什麼讓荊軻一去不回呢?

這是我們今天想要借助博物館中的文物

再仔細討論一番的小細節

為確保刺秦的成功

燕太子丹花重金購得徐夫人匕首

並且用毒藥浸透匕首

經實驗證實只要被它稍微劃破皮膚

受傷者就能立刻斃命

六邊形必殺暗器

這是在刺客深入虎穴處於不利之地時

能完成刺殺任務的有力保障

這柄匕首被藏在荊軻假意獻上的地圖中

戰國鏤空柄匕首 臺北故宮藏

戰國雷紋匕首 故宮博物院藏

但是

在實戰中這柄匕首完全沒有機會發揮威力

原文:『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

小概率是因為荊軻武藝不佳

大概率是因為荊軻過度緊張失了準頭

圖窮匕見的一刻

是行刺的最重要那一秒

趁著與秦王距離最近

趁著秦王沒有絲毫防備

一擊而中

故事的結局就會變成

『秦王卒。

劇終』

荊軻沒能把握住這最關鍵的一秒鐘

秦王扯斷袖子逃脫

於是進入下一個環節

原文:『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

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此時殿中群臣都手無寸鐵

荊軻手持見血封喉的短兵器——匕首

另一個有武器的就是秦王本人

他的腰上掛著一柄長劍

作為殿上唯二有武器的人

隻有秦王可以與荊軻搏鬥

其他人一邊出於本能躲避保小命

一邊象征性地徒手與刺客對抗一下

匕首對長劍,一短一長

誰有優勢一眼可見

秦王第一時間確實嘗試拔劍反擊

原文:『拔劍,劍長,操其室。

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秦王跳開後立刻拔劍

但是按照原文的意思

劍太長了,而且劍鞘很緊

秦王危機時刻一下子沒能把劍拔出來

所以他隻好繞著柱子拼命逃

這劍能有多長呢?

怎麼就會拔不出來呢?

多年前這個問題深深困擾了我

我始終無法想通一柄劍而已

怎麼就會那麼難拔出來?

我不李姐

這沒有道理

直到它的出現才讓我恍然大悟

秦始皇陵出土青銅劍,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在秦兵馬俑坑中

出土了若幹把青銅劍

這些秦劍身又長又窄又薄

寒光四射,劍氣逼人

其中一柄被作為代表的劍

劍身長達91.5厘米

青銅劍出土照

戰國素劍 故宮博物院藏

對比起戰國時期普通的青銅劍來說

這種長度的長劍佩戴在腰間

情急之中一下子拔不出來確實有可能

一個單獨憑借文字

通過腦補畫面難以想通的難題

只要看一眼實物

立刻豁然開朗

在學習歷史的時候

這種文獻與文物相互印證的法子

真香

正是因為秦王拔不出劍

為荊軻贏得了二次出手的可能性

他手持匕首在大殿上猛追秦王

寄希望於成功補刀

但這希望也就持續了那麼幾秒鐘而已

就在二人相持不下之時

禦醫夏無且發現自己隨身帶的藥袋子

可以作為武器

俗話說不會投暗器的官員不是好醫生

隻見他穩準狠地投出藥袋

正中荊軻

就在荊軻被擊分神的瞬間

眾人提醒秦王把劍推到後背方便拔出

戰國嵌松石錯金長劍 故宮博物院藏

原文:『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

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復擊軻,被八創』

秦王拔出長劍一舉砍斷荊軻左腿

秦劍的威力可見一斑

荊軻做最後的拼死一搏

朝著秦王擲出匕首

隻可惜刺客的準頭兒還不如禦醫

匕首沒有投中秦王卻紮進柱子

秦王繼續揮劍猛擊

荊軻再無任何希望

臨終之時荊軻辯解說

此番之所以沒能完成任務

全是因為他本來就沒想當場擊斃秦王

而是打算生擒秦王作為人質

因為沒有第一時間痛下殺手

錯過了最關鍵的一秒

這才讓秦王有了逃脫的機會

徐夫人匕首、秦王長劍和藥袋

在這場聞名古今的刺殺失敗事件中

都各自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史籍中的寥寥數語

生動地再現了那驚心動魄的一幕

讓後人回味無窮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