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打了那麼久,糧草也沒問題,為何輪到諸葛亮就總是缺糧?《網路歷史》

三國演義的故事其實和金庸先生筆下的江湖有著異曲同工的妙處。

生活中充滿了權術與爭鬥,同時又不乏江湖的快意恩仇以及義薄雲天的豪情。

金庸先生筆下的江湖正是如此。

三國這一亂世造就了非常多的傳世英雄,在三國眾多的謀臣以及武將中,諸葛亮的名聲其實是最大的。

中國近代史上,文學巨匠魯迅先生曾經評價過三國中的諸葛亮的形象,魯迅之類的評價非常的一針見血,他評價諸葛亮就是足智多謀,接近於妖。

這評價作者個人認為其實是有些過了的。

但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諸葛亮在三國時期對於劉備建立政權的貢獻是非常大的,同時也反映出諸葛亮個人非常的足智多謀。

要知道當時劉備在諸葛亮沒有輔佐他之前一直處於被追殺的地位,而當在三顧茅廬諸葛亮正式出山輔佐劉備之後,劉備才慢慢穩固了自己的政權,同時擁有自己的大本營,最終有和孫權和曹操一戰的實力。

諸葛亮的一生其實都貢獻給了劉備光復漢室的理想。

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幫助劉禪穩定了政權之後,開始了他人生最重要的戰爭。

諸葛亮的北伐戰爭涵蓋了諸葛亮一生的功績,但最終都是失敗了。

追溯失敗的原因,大多數都是因為糧草問題。

春秋戰國打了那麼久,糧草也沒問題,為啥輪到諸葛亮就總是缺糧?

要知道在秦國之前,從戰國開始就一直在打仗,一直打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這一歷史階段的時間跨度是從公元前453年一直橫跨到了公元前221年,中國大地上打了200多年的仗。

當各諸侯國中,小的像韓國,它的士兵都有30萬,大的像趙國高達50萬。

所以如果將整個春秋戰國士兵加在一塊,應該會有數千萬之多。

但我們縱觀春秋戰國的歷史,從來就沒有哪一場戰役是因為糧草不夠而導致失敗的。

其實這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是和兵役制度有關。

春秋戰國時期雖然有這麼多的士兵,但他們大多數都是兼職士兵,也就是說他們在打仗的時候可以立刻拿些武器保衛國家,但如果在不打仗的時候,他們也會回到家裡,回到農田上進行農業生產,所以他們的農業生產效率非常的高。

而我們反觀三國時期,因為連年的征戰,所以士兵這一職業逐漸從兼職轉化為了全職到最終的逐漸專業化。

農業負擔會非常的重。

同時三國並不是每天都打仗,所以會有一句成語就是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這些士兵大多數時間都是被用來操練,他們是時刻為戰爭而做準備,但糧食的消耗卻是一直持續的,所以就會導致糧食的匱乏。

同時從成都出發,進行北伐戰爭,由於運輸線路非常的不順,所以糧食的運輸也是非常大的問題。

綜合這以上的原因,就導致了諸葛亮的北伐戰爭,總是會因為糧草問題而宣佈失敗。

其實不僅僅是古代的戰爭,現在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總是要先將所有的問題及解決方法,規劃好,然後才能決定去做,要不然等待在座的各位的一定會是失敗以及被撞得頭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