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和胡服騎射相比,兩者有何差異?哪種改革更厲害?《網路歷史》

商鞅變法和胡服騎射到底哪種變革更厲害?從秦國和趙國之後的發展就能得出結論。

商鞅變法的目的是富國強兵,而胡服騎射屬於軍事方面的改革,隻是強兵而無法直接富國,單從變法方向來看,胡服騎射比起商鞅變法就已經弱了一籌。

秦孝公重用商鞅,進行變法改革的目的是想恢復秦國霸業,不僅要兵強,更要國家富足。

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是因為趙國經常吃敗仗,就連中山國那樣的小國都敢經常侵擾趙國,同時北邊的遊牧民族因善於騎馬射箭,也經常以騎兵進犯趙國北部邊境。

面對速度快、機動性強和突擊能力強和騎兵部隊,中原諸侯以兵車配合步兵的作戰方式並不具備優勢,等趙國軍隊反應過來前往支援時,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已經劫掠而去。

趙武靈王認為隻有這樣的軍隊才能馳騁疆場,無可阻擋,因此就想建立一支來如飛鳥,去如絕弦的快速機動部隊。

於是趙武靈王決心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提出了『著胡服』『習騎射』的主張,開始推行『胡服騎射』的軍事變革,為此建立起一支以騎兵為主體的軍隊。

商鞅變法不僅包括了軍事,在政治、經濟、思想、法令、制度、風俗等方面都有涉及,因此商鞅變法是一次較為徹底的變法改革運動。

秦國經過變法改革後,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也不斷加強,同時將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都集中到一起,優點便是政令得到統一,命令容易貫徹執行,方便指揮,統治者可以集中資源開展戰略性工作。

秦國自此與日俱強,最終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就單拿經濟來說,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打仗就等於是在燒錢,如果國家不富足,就無法支撐起規模越來越大、且更為持久的戰事,隻有強大的國力才能支持戰國時期不斷擴大的戰爭,而經濟在綜合國力中具有支柱地位,秦國正是靠商鞅變法中的『耕戰策略』才最終成就了一統天下的抱負。

反觀趙國的胡服騎射,雖然趙國經歷這次軍事改革建立起一支戰力強大的騎兵部隊,但如果糧草後勤跟不上,戰力再強的軍隊也如同是拔了牙的老虎,無法發揮出應有的實力。

就比如長平之戰,如果趙國的國力足夠強大,廉頗采用的堅守戰略遲早都能拖垮長途跋涉作戰的秦軍。

但在長平之戰前的相持階段,趙國的國力就逐漸不支,於是便向齊國借糧,但被齊王建拒絕。

由於國力不支,趙孝成王就想盡快結束這場戰爭,為此換趙括為將,改守為攻,主動出擊,結果導致四十多萬大軍埋骨長平戰場,趙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單獨和秦國進行全方位對抗。

秦國最終能統一六國,不僅僅是因為秦軍戰力強大,更在於秦國強大的國力,隻有強大的國力才能支撐秦國不斷進行兼並戰爭。

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其中大部分時間都在進行著兼並戰爭,蠶食各國土地,為此在軍事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勛,即便較之統一六國的秦王政也毫不遜色。

秦國之所以能發展成為戰國後期強大的國家,就是因為自秦孝公時期開始實行的商鞅變法,以及歷代英明的秦君。

趙國自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後,雖然趙邊騎的戰力不輸於秦銳士,但趙國的綜合國力卻不如秦國,再加上君主不怎麼英明,因此最終被秦國打敗。

戰爭不僅拼的是軍事,更在於雙方國力,胡服騎射屬於軍事改革,並沒有直接增強趙國的國力,而商鞅變法不僅增強了秦軍的戰鬥力,還促進了秦國的經濟發展,是全方面的變法改革,富國強兵的秦國因此傲視於西方,逐漸發展成為諸侯列國最富強的國家,從而首次統一了中國,進入了帝國時代。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為什麼要推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呢?看看趙國的地理位置和當時的處境就會明白。

趙國地理位置

《史記》記載:『吾國東有河、薄洛之水,與齊、中山同之,東有燕、東胡之境,而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

故寡人無舟楫之用,夾水居之民,將何以守河、薄洛之水;變服騎射,以備燕、三胡、秦、韓之邊。

而無強兵之救,是亡社稷』

趙國東面有黃河和漳水,與齊國和中山國共有,分據黃河東西,但是無船可用。

北部代地東邊與燕國、東胡接壤,西面又是樓煩、秦國、韓國的邊界。

如果沒有強大的兵力去救援,單憑居住在邊境地區的趙國百姓根本無法守衛趙國,一旦鄰近的燕國、秦國、韓國和北方遊牧民族進攻,趙國難以抵擋,也沒辦法快速救援,如此下去,趙國就會滅亡。

因此趙國隻有建立起一支快速機動部隊,才能防備北方遊牧民族和鄰近的諸侯。

趙國當時處境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前,秦國已經完成了商鞅變法,當時在位的是秦昭襄王。

在位九年時,趙國與韓、魏兩國組成三晉聯軍進攻秦國,結果卻遭遇大敗,被秦軍斬殺了八萬人,同年,趙軍又在觀澤被齊軍擊敗。

次年秦國出兵攻打趙國,但趙軍不是秦軍對手,被攻占了中都和西陽,幾年後,秦軍又攻占趙國藺地,還俘獲將軍趙莊。

《史記》記載:『武靈王九年,與韓、魏共擊秦,秦敗我,斬首八萬級。

齊敗我觀澤。

十年,秦取我中都及西陽。

十三年,秦拔我藺,虜將軍趙莊』『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

先王醜之,而怨未能報也。

今騎射之備,近可以便上黨之形,而遠可以報中山之怨』

北邊的遊牧民族本就是靠遊牧為生,從小就善於騎馬射箭,也都經常派騎兵侵擾劫掠趙國邊境城市。

而且就連中山國那樣的小國,都敢侵占踐踏趙國的土地,擄掠趙國的百姓。

可見此時的趙國幾乎都快衰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趙武靈王有心報仇,但卻無力,在這種情況下,趙國就急需一支戰力強大的部隊來改變現狀。

《史記》記載:『王曰:『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於是遂胡服矣』

趙武靈王看到胡人的軍事服飾,無論是在日常生活,還是打仗作戰都很方便,並且遊牧民族打仗所用的騎兵和弓箭也比中原的戰車、步兵更具靈活機動性,而且速度很快。

趙武靈王認為隻有這樣的部隊才能馳騁疆場,無可阻擋。

加上報仇心切,於是下定決心推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

《史記》記載:『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

而置雲中、雁門、代郡』

趙國實行胡服騎射改革後,建立起一支以騎兵為主體的軍隊,並且很快就顯示出這支軍隊的威力。

就在實行改革次年,趙國就對侵略趙國已久的中山國發動進攻,之後又多次進攻,最終滅掉了中山國。

並且向北攻破了林胡、樓煩,設置了雲中郡、雁門郡、代郡。

可以說經過『胡服騎射』改革後的趙國,是當時除秦國外實力最強的國家。

注意是除秦國外實力最強的國家,為什麼是趙國沒有秦國強呢?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胡服騎射改革單一,隻側重軍事方面,二是秦國變法已久,趙國雖然也經過改革,但畢竟落後秦國多年,而且胡服騎射並不能直接提升趙國的國力。

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改革

商鞅聽聞秦孝公頒佈的《求賢令》而入秦,從而在秦國展開變法改革。

而秦孝公頒佈《求賢令》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大臣進獻富國強兵之策,那麼秦孝公為什麼要富國強兵呢?因為秦國地處偏僻的西北,沒有參與中原諸侯的會盟,被中原諸侯視為夷狄。

《史記》記載:『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

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

雖然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曾稱霸西戎,但由於後來秦厲公、秦躁公、秦簡公、秦出子在位時政治不安寧,導致國家內部存在憂患,而沒有時間顧及外部事務,而三晉便趁機攻占了秦國的河西地區,在陰晉之戰中,秦國五十萬大軍竟然難以抵抗魏國五萬魏武卒,最終被擊穿軍陣,大敗而逃,從而引發『諸侯卑秦』,秦國上下對此深以為恥。

曾經的春秋霸主卻淪為偏安西北一隅的老弱小國,不僅河西地區被魏國所奪,連其他中原諸侯都開始輕視秦國,可以說沒有比這更大的恥辱了。

秦孝公每當想起父親秦獻公收復失地的遺願就感到心痛,為此頒佈了歷史上著名的《求賢令》,不惜列土封疆,給予高官厚祿,也要尋求富國強兵之策,以恢復先君秦穆公時期的霸業。

之後衛國人公孫鞅入秦,以富國強兵之策打動了秦孝公,在商鞅的勸說下,秦孝公下定決心在國內進行變法改革。

全面變法預案《墾草令》

刺激農業生產

以農業為本業,為了增加農民數量,使全國各行各業的人都從事農業;並禁止農民購買糧食,以及實行愚民政策,迫使農民專心務農;整肅吏治,裁減從屬人員,減少官吏擾農等措施。

抑制商業發展

以商業為末業,商人不得賣糧,並加重了對商品的銷售稅,商人必須為軍隊提供兵器鎧甲等措施。

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

按農民收入糧食的數量統一征收田租,同時加重貴族和商人的稅賦。

除此之外,還同時打壓手工業、娛樂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並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

《墾草令》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農業生產,從而使秦國富足。

第一次商鞅變法

增加連坐法,輕罪用重刑

《史記》記載:『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

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

商鞅下令將十戶編成一什,五戶編成一伍,互相監視檢舉,如果不告發奸惡,十家連帶治罪。

告發與斬敵同賞,隱藏奸惡的人以投降論處。

廢除舊世卿世祿制,頒佈軍功爵位制度

《史記》記載:『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

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

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廢除父死子繼的世卿世祿制,即便身為王族之人,如果沒有軍功,也不能不能列入家族名冊,立有軍功能顯赫榮耀,沒有軍功就算很富有也不能顯榮,按照軍功明確爵位等級,占有相應的土地、房產和家臣奴婢。

這樣做目的就是為了刺激百姓上陣殺敵,就商鞅變法中的軍功爵制就足以媲美趙國的胡服騎射。

致力於農業生產

《史記》記載:『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百姓能讓糧食豐收、佈帛增產,就可以免除自身勞役或賦稅。

從事工商業的人因為懶惰而貧窮的,就將他們的妻子全收為官奴。

第一次商鞅變法擴大了秦國賦稅和兵役來源,真正實現了富國強兵。

第二次商鞅變法

《史記》記載:『作為築冀闕宮庭於咸陽,秦自雍徙都之。

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

而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

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

平鬥桶權衡丈尺』

第二次變法的主要內容是: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強制分居,推行小家庭政策;推行縣制,加強集權;遷都咸陽;統一度量衡制度。

這次變法的主要目的是加強集權,以及提高生產和賦稅,在第一次變法的基礎上進一步使秦國富強。

秦國經過全面徹底的商鞅變法後,舊制度被廢除,經濟得到了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實現了富國強兵,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結語:

趙國的胡服騎射對比秦國的商鞅變法,可以說兩者根本不在一個層次。

商鞅變法是全面徹底性的變革改革,而胡服騎射隻是軍事性質的改革,商鞅變法中的軍功爵制就足以媲美胡服騎射,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後來秦趙兩國的發展也為胡服騎射和商鞅變法做出了評比,長平、邯鄲之戰後,趙國實力迅速下滑,再也無力同秦國爭霸天下 。

文/歷史紫陌閣

回味更多歷史,下期更精彩。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贊,謝謝大家的支持。

本文聲明原創,文中配圖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