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在入關之後頒佈了剃發令,但是剃發令頒佈之初受到了明朝官民的抵制,因為明朝百姓推崇的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損傷』,而清朝要求剃發,不僅違背了百姓們的信仰和習慣,而且剃發之後的形象也不美觀,所以百姓們都不願意剃發,甚至不惜聚眾抗清,反對剃發。
那麼清朝在頒佈剃發令的時候,究竟做了哪些規定?而在執行過程中,又是嚴格到如何程度呢?筆者試著為大家解釋一番。
剃發易服
剃發應該剃成什麼樣?
這個問題,大家覺得並不難,我們看過很多清宮戲,那些留著一個烏黑大辮子、前額剃光的男主角們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甚至成為一些人愛慕的偶像。
其實,如果真的回到清初的歷史中,這些男主角們根本沒有這麼瀟灑。
據清初《榕城紀聞》記載,清廷頒佈的發式為『剃發,隻留一頂如錢大,作辮,謂之金錢鼠尾』所以當時的剃發並非我們所理解的僅僅提取前半頭的頭發,然而生於頭發結辮,符合標準的剃發應當是剃去幾乎所有頭發,僅留頭頂上一小塊頭發,面積不超過一枚銅錢大小,留下的這一小塊頭發結辮,辮子需要通過錢眼,就如同老鼠的尾巴一樣細,所以被稱作『金錢鼠尾』。
清朝發式
在清初,金錢鼠尾是剃發的標準,來不得半點含糊,如果不滿足條件,很有可能會招致殺身之禍。
順治四年,此時清朝已入關四年,蘇州滸墅關一個名叫丁泉的百姓的發型被發現不符規制,『周環僅剃少許,留頂甚大』,被發現後就被地方官捉拿上報,最終朝廷批復『著就彼處斬』,丁泉僅僅因為剃發不符合標準,而不是不剃發就被處斬了,甚至連地方官員、家長、鄰居也因此受到牽連處罰。
什麼樣的人可以不剃發?
知道了標準之後,可能有人要問是不是所有人都要剃發了?有沒有例外?答案是沒有。
孔子後裔、原任陜西河西道孔聞謤仗著自己的特殊身份,希望能夠得到特殊赦免,免於剃發。
於是孔聞謤上疏:『念孔子為典禮之宗……惟臣祖當年自為物身者無非斟酌古制所載章甫之冠,所衣縫掖之服,遂為萬世不易之程,子孫世世守之……應否蓄發,以復本等衣冠,統惟聖裁』
孔子
孔聞謤原本以為搬出了孔子這尊大神,應該能夠免了自己的剃發之苦,沒想到多爾袞軟硬不吃,下旨:『剃發嚴旨,違者無赦』此番上疏請求蓄發『已犯不赦之條,姑念聖裔免死』孔聞謤原本打算免於剃發,結果受到一番斥責,差點丟了腦袋,還落了個『永不敘用』的下場。
可見,連作為禮制典范的孔子後裔也免不了剃發,更遑論他人。
除了孔聞謤這種主動上疏要求免於剃發的人,還有一些人『自說自話』地為自己免去剃發。
順治十年,有兩個唱戲的戲子被人發現沒有剃發而被抓獲,他們供認『系唱旦戲子,故此留發;在外戲子似此尚多』。
他們是唱旦角的戲子,因為角色的需要留長發會比較方便,所以他們便沒有遵從剃發令,而是留了長發。
最終,此事上升到很高的層面,順治皇帝為此下旨:『剃頭之令,不遵者斬,頒行已久,並無戲子準予留發之例』並限定未剃頭的戲子十日之內剃發,否則立即處斬,由此可見,戲子也不是擋箭牌。
漏網之魚如何處置?
盡管剃發令執行嚴厲,並涉及廣泛,但是中國之大,人數之多,難免有漏網之魚,那麼這些漏網之魚又作如何處理呢?
順治二年十一月,有人向多爾袞報告豐潤縣生員張蘇之子張東海沒有剃發,多爾袞立即派人將張東海斬首,其父也被牽連,杖責五十,還被革去功名,同事鄉裡鄰居也受牽連,遭到杖責。
多爾袞
還有一些鄉野之人,他們並不知道剃發令的嚴酷性,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剃頭,自己以為並無大礙,最終卻也不免被發現而被處斬。
順治五年,就發現了這樣一個案例。
黃州府廣濟縣縣民胡俊甫因為居住在鄉下,又因為一度臥病在床,所以耽誤了剃發,但是他卻不以為意。
後來,黃州知府牛銓下鄉堪田,胡俊甫竟然跑到知府老爺面前訴苦說深受災荒之苦。
結果牛銓一眼就發現了這個沒有剃頭的違法之人。
牛銓心花怒放,因為發現這樣的人可以在上級面前邀功,所以胡俊甫被押送到湖廣總督處,最終被『立正典刑』,鄉裡保正、鄰居等人也都被鞭打一百。
看了上面幾個問題,大家應該都比較清楚清初的剃發令是一個什麼樣的政策了,這是一個適用性十分廣泛的政令,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理由逃避剃發,孔子的後裔不行,戲子更不行。
參考文獻:《榕城紀聞》、顧誠《南明史》、《清世祖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