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雖死,而秦法不亡。回望歷史,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商鞅?《網路歷史》

歷史上,總有一些人會把生死榮辱拋卻在志向之外,雖然他們也慕生,也懼死,也會在風浪中顛沛流離,但目標不改。

當世或後人,也許有人罵,有人贊,有人無所謂,但是,歷史會以進步的姿態記錄他們!

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

他的法,奠基了中國流傳數千年的帝制。

可同時,他又是史家最痛恨的人,他唯一留下的著作《商君書》,被列為千古第一禁書。

他,便是商鞅。

商鞅

根據史料記載,秦國隻是在秦穆公時代時期足夠活躍。

而自秦穆公死後,秦氏繼承人一代不如一代。

最終淪為『二流小國』。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回到歷史的深處。

在春秋戰國的主要諸侯國中,秦國的歷史底蘊可以說是最差的。

直到東周初年才成為一方諸侯。

此外,秦國所處的關中地區在犬戎之戰中破壞嚴重。

可以說,在秦穆公之前,秦國根本沒有爭霸天下的實力。

秦穆公像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繼位,後勵精圖治,雖然國力有所增長,但距離一線諸侯國仍有不小差距。

而此時,各諸侯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是晉國。

更致命的是,晉國正位於秦國東進的最前沿。

也就是說,如果秦朝想要進一步擴張實力,那最大的隱患則是晉。

秦穆公繼位後,並沒有馬上展露自己的野心。

而是與晉國結成『秦晉之好』。

得以依靠晉國支持東進中原,秦國也因此得以活躍在春秋時期的主流政治舞臺,積蓄力量。

然而在秦穆公晚年,『秦晉之好』戰略被放棄,至此,秦國與晉國直到『三家分晉』都一直處於戰略對抗中。

秦國也因此被晉國戰略封鎖,直到春秋結束都無法東進中原!

秦穆公死後,秦國不僅沒有出現能夠繼承秦獻公遺志的國君,甚至出現了前後延及4代,長達近60餘年的政治混亂期,史稱『四代亂政』。

就這樣,秦國國力在內耗中損失嚴重。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魏國崛起。

雖然此時的秦朝面臨內憂外患,但這個時期的秦國並沒有如現在影視劇中所展現的那樣羸弱。

因為根據史料的記載,秦國當時的總人口數量是除了魏國之外最多的一個;另外,秦國土地肥沃,可以源源不斷的生產糧食。

足以自給自足。

所以,即便剛剛經歷了亂政時期,但秦國畢竟底蘊還在。

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一直到秦獻公、秦孝公兩代國君,勵精圖治,廣納賢才。

而此時,商鞅,這個奠定了秦國強大國力的偉大政治家,終於出場了!

公元前361年,魏國宗室後裔商鞅聽說秦孝公的求賢令,西出函谷關進入秦國。

通過秦孝公寵臣景監的引薦,商鞅見到了秦孝公。

第一次見面,他將堯舜禹湯的大道講了半天,秦孝公聽得睡著了。

會談結束後,孝公對景監大發雷霆,說,你推薦的都是些什麼江湖騙子?景監也很生氣,他請商鞅離開。

可商鞅聽到景監的反饋後,並不氣餒,說,你再給我一次機會。

於是,五天,後景監又給他安排了第二次見面。

這次商鞅講文王武王的王道,秦孝公聽得有點興趣,說這個人可以一起聊聊天,但依舊沒準備啟用商鞅。

景監把話傳給商鞅後,商鞅說請再放一次機會。

第三次,商鞅以霸道說服秦孝公,大談春秋五霸富國強兵之道。

孝公聽得津津有味,暢談幾日毫無倦意。

變法之爭劇照

變法之爭: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準備推行變法,但又怕貿然施行有輿情壓力。

於是,召開朝會商議此事。

《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

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翻譯成現在的白話文,意思就是:『以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應該去效法哪個朝代的古法呢?古代帝王的法度不相互因襲,又有什麼禮制可以遵循呢?』『治理天下沒有一成不變的道理,管理國家不能因循守舊,效法古代的方法,所以商湯與武王不遵循禮制而稱王,夏殷王朝不改變禮制而亡了國。

回歸古代禮制的無可厚非,遵循禮制的不值得稱贊』好一個舌戰群儒!

變法之爭結束後,公元359年,秦孝公命商鞅頒佈了《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

《墾草令》其主要內容有:

《一》頒佈實行魏國李悝的《法經》,增加連坐法法律,輕罪用重刑;

《二》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位制度;

《三》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生產糧食和佈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並且限制商人經營的范圍,重征商稅。

《四》焚燒儒家經典,禁止遊宦之民。

《五》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

擴大了國家賦稅和兵徭役來源,為秦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可以看到,商鞅此次變法其實圍繞兩個字展開,耕與戰。

耕代表土地糧食,戰代表軍隊的戰鬥力。

此外,商鞅還給秦始皇做了表率,因為在朝堂之中舌戰群儒,讓商鞅恨透了儒家,他直接燒了詩書和諸子百家的著作,讓你們用史書抬杠。

為了讓變法取信於民,商鞅頒佈新法前,派人在國都後面的市場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說,誰能把木頭搬到北門就賞黃金十兩,可沒有人去辦。

後來商鞅把賞金追加到五十兩,終於有個人做了,果然得到了賞金。

這也是著名的典故:立木為信。

立木為信

也正是從此開始,秦國圍繞耕與戰變成了一臺戰爭機器,國力逐漸強大。

晉分三家後,魏國實力最為強大,並且魏國長期占據河西之地,將秦國封鎖在內。

然而,公元前341年,魏齊兩國發生了著名的馬陵之戰。

此次戰役,魏國主將龐涓自殺,魏武卒元氣大傷。

魏國就此失去逐鹿中原的資格。

而秦國收復河西之地的契機也就此到來!

河西之戰,最終以魏國割地求和結束。

商鞅也因此戰被封於商帝15邑,號為商君。

當商鞅如日中天之時,他卻並未發現,危機正一步步地靠近!商鞅的變法讓秦國變得空前強大,但卻從根本上損害了貴族的利益。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

商鞅失去了強有力的庇護,隻能逃亡。

但秦國的勛貴真的會給商鞅這個機會嗎?

秦惠文王

答案當然是不會!最終商鞅被秦兵所殺,屍身帶回咸陽,被秦惠文王處於車裂之刑,商鞅死在自己制定的法律之下。

商鞅雖死,但他推行的刑法並沒有被廢除,一直或明或暗地被沿用了2000年。

而他那本禦名有道的《商君書》被列為千古第一禁書,但同時又被歷代統治者納入囊中,偷偷使用了上千年,成了外儒內法的理念內核。

關注我,帶你了解更多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