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他有許多雅號,其中最霸氣的就是『華夏文明的保護者』和『華夏第一相』。
他本是周天子的同宗,從父親那一輩就落魄的跟個三孫子似的,不得不走上經商的道路。
要不是遇上中國最善解人意的合夥人,他早就提前出局了。
他曾是幹嘛嘛不行,吃嘛嘛都香。
好不容易截胡公子小白,自詡神射的他卻出了狀況。
多虧鮑叔牙將他舉薦給箭下超生的小白,從此他被尊為『仲父』,主持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改革。
憑著多年失敗磨礪出的豐富鬥爭經驗,他高舉『尊王攘夷』的旗號,專治各種不服,將天下諸侯玩於手掌之間,最終助力齊桓公實現了春秋首霸的夢想。
他的臨終交待表明,他對人性的把握入木三分,他對中國歷史的貢獻不可磨滅。
他就是齊國國相管仲。
從此文開始,筆者又回到從前,從管仲這個華夏第一相開始細說位於武廟下列的英雄豪傑,敬請讀者大大一如既往地關注和支持,在此謹致萬分謝意。
管姓在中華姓氏榜上雖排名百位開外,然而,它同樣是一個多源流的姓氏,刨除少數民族改姓之外,一般來說主要有三大源頭:一是姬姓管叔鮮的後人。
管叔鮮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同母三弟,在二哥周武王死後,自詡年長的自己是執政首選,不甘居於四弟周公旦之下,因此發動三監之亂,兵敗後被殺,其子孫遂以管為氏。
二是周穆王姬滿的後人。
超級喜歡驢遊的姬滿超長待機,生的兒子自然也比較多,其中有一個庶子被分封到管叔當年的采邑《在今河南鄭州》,其後人也以管為氏。
由於這些後人中湧現出了管仲這位光耀古今的大咖,所以這支管姓便一舉逆襲,超越管叔鮮被尊為得姓始祖,史稱正宗管家。
三是由官名得姓。
兩周時代國人居住城中,周公旦專門設立一個官職叫管鑰,負責管理城門的鑰匙。
這個官職也是世襲的,久而久之,管鑰的子孫們就以管或鑰為姓。
姬姓管氏本來在管國也算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可惜這個管國不爭氣,沒有活幾集就報廢了。
想想也是,那時大家都是老大,你總想管別人,別人還能讓你長久?管國就這樣因管理不善,早早歇菜了。
到了管仲老爹管莊這一代,早就不是什麼管國的公子王孫了,而是齊國《薑姓,國都臨淄》一個不怎麼出名的大夫,如果不是因為有一個好兒子,估計沒人知道他老人家的大名。
一個連『莊子』都管不好大夫,家道不衰落才怪呢?
幸好,早死的管莊大夫有個好兒子,最終讓管家起死回生,而且名揚天下,又過了不知多少年的富貴生活。
下面,筆者就來分說一下管仲這位後世被諸葛亮等牛人推崇備至的齊國國相的故事。
早年坎坷積累豐富閱歷
管仲,後人尊稱『管子』,生於公元前723年。
前面說過,管仲出自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有點不同尋常,這或許是種名人范,從名和字的起法來看就絕不走尋常路》,是今天安徽穎上縣人。
由於父親死的早,家道中落,管仲隻好與好友鮑叔牙《姒姓鮑氏,齊國大夫鮑敬叔之子》合夥做生意。
現在看起來,管鮑這對難兄難弟的父輩皆是齊國大夫,卻能在不得志時下海經商,可見當時商人雖然會被輕視,但商業卻極有吸引力,以致於兩位官二代浸淫其中,樂此不疲。
管鮑聯合公司的生意做得不溫不火,偶爾小有進益,鮑叔牙卻心苦情願地讓不出本錢,隻是智力投資的管仲拿大頭。
鮑叔牙的家人嘟囔幾句,鮑叔牙卻不以為意地說:『管仲那是因為有母親要養!』
不太成功的經商讓讀萬卷書的管仲有機會走萬裡路,遊歷了許多地方,接觸過各色人等,從而積累起豐富的社會閱歷,為他將來的逆襲打開了看透人性的天眼。
再往後,管仲先是當兵,後又求官,都因為時候未到沒啥起色。
甚至於當兵變成了逃兵,當官沒人愛搭理。
這些挫折對別人來說,是灰心喪氣一蹶不振,在管仲那卻都化作後來成功的墊腳石。
因為這些經歷讓他更加認清了社會,下定決心去改變那些祖宗傳下來的『不合時宜』的東西。
在管仲職場打拼的過程中,鮑叔牙一直給予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支持,兩人因此結下了震爍古今的友誼,就是後人常說的『管鮑之交』,等同於劉關張桃園結義的春秋版。
管仲不隻一次地對人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
公元前698年,為齊國崛起兢兢業業了三十三年的齊僖公去封神臺見他的祖宗薑太公了,身後留下三個兒子,諸兒、糾和小白。
諸兒順利上位為齊襄公,轉手替齊國列祖列宗報了九世之仇,將一直壓制齊國做大做強的紀國徹底打趴下了。
經過一番歷練的管仲和鮑叔牙,也在此時進入了齊國政壇。
出於不把雞蛋放進同一個籃子的目的,他們分別選擇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去給他們當老師。
據說,最初鮑叔牙對輔佐小白很不滿意,經常借口有病不上課。
在他看來,小白既沒機會也沒本事繼承君位,輔佐他沒前途。
對此,管仲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是這樣勸好友的:『齊人皆不喜歡公子糾的母親,進而也不太喜歡公子糾。
公子小白的母親早亡,反而沒人討厭他。
所以說,小白雖是弟弟,未必沒有希望統治齊國。
而且小白雖不如糾聰明,而且性子還急,卻是個有遠大志向的人。
隻是我已奉國君之命輔佐糾,所以請你一定要教好小白,到時候鹿死誰手,真的說不準!』鮑叔牙一向尊重管仲的意見,這次也不例外。
此後,他一直盡心竭力地教導小白。
就在兩人安心立德樹人的時候,人品極渣的齊襄公諸兒出事了。
原來,齊襄公在位期間得罪過不少齊國貴族,還與妹妹文薑緋聞不斷,搞得齊國政局不穩,最終諸兒於公元前686年死於非命。
齊國開啟了內亂模式。
糾和小白擔心受到波及,就分別與老師逃往各自生母所在的國家尋求政治庇護。
其中,糾去了魯國《姬姓,都曲阜》,小白去了莒國《己姓,都莒城》。
管仲在魯莊公的支持下,時刻關注著齊國的動向,準備扶公子糾登上齊侯大位。
射鉤失誤身遭不測之禍
還是在這一年,齊國的內亂居然出現了神轉折。
政變家們居然把臨時國君玩沒了,這對流亡在外的國君第一順位繼承人糾和第二順位繼承人小白來說,簡直是天賜良機。
二人和老師一商量,在征得魯、莒兩國國君的同意和支持後,立刻行動起來。
按照距離來說,魯國比莒國離齊都臨淄更近;按照實力來說,莒國雖是東夷強國,但與東方禮儀之都魯國相比仍處下風。
因此,管仲認為這場國君爭奪戰,公子糾勝出的機率較大。
然而,魯國就是太講禮了,不如夷人辦事利索,就在魯國君臣商議未定之際,公子小白已經抄近路走瓜田,向著臨淄快速疾進了。
聽到這個消息的管仲決定親自帶三十乘兵車,在莒國通往齊國的必經之路上截擊小白,徹底斷了小白的念想。
管仲在即墨城外30裡處攔住了小白的大隊車馬。
管仲勸小白遵從長幼之序,奉糾為君。
小白當然不聽勸,管仲知道事情到了刺刀見紅的關鍵時刻,也不磨嘰了,借轉身之機,操起弓箭對準小白一箭射去。
見小白應聲倒在車中,還隱約吐了一口老血,管仲這才放心離去。
要知道,管仲雖然打仗當過逃兵,但打仗的手藝卻不孬,尤其是箭術可是杠杠的,隻不過平時不以此顯擺罷了。
就在管仲自以為得計地返回魯國準備扶糾上位的當口,小白卻悠悠地從車中站起。
原來,管仲的冷箭射中的隻是小白的銅制衣帶鉤,作為大國公子,小白的衣帶鉤自帶防箭功能,成功護佑小白躲過了致命一箭。
小白擔心管仲再射,這才咬破舌頭,吐了口血痰。
管仲智者千慮,終有一失,就這樣輕易地讓不太聰明的小白給騙了。
小白顧不上擦幹凈臉上的血跡,就與醒過味來的老師鮑叔牙打馬揚鞭趕奔臨淄。
到了臨淄城下,鮑叔牙進入城中,與齊國正卿高氏和國氏一番交涉,二人都覺得扶立小白比糾更合適,便迎小白進城登上君位,這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春秋首霸齊桓公。
小白上位,糾就危險了。
魯莊公聽到管仲射『殺』小白的匯報後,就帶著人馬穩穩當當地趕往臨淄。
結果在乾時《在今山東青州》遭遇齊國埋伏,敗得一塌糊塗。
齊軍趁勢殺入魯國境內,逼迫魯莊公殺掉糾,同時交出管仲和另一位輔臣召忽,否則就全面開戰。
魯莊公沒辦法,就找大夫施伯商量。
施伯是當時唯二認識到管仲不同凡響的聰明人,建議把糾君臣一勺燴了,否則管仲相齊,必為魯國大患。
魯莊公剛要同意此策,得到鮑叔牙授意的齊國使者卻說,齊侯等著管仲回齊當面指責,然後再油炸泄憤,就不勞魯侯費心了。
魯莊公並不清楚管仲的真實手段,便同意將其押回齊國。
召忽是當世唯三知道管仲真本事的人,他並不準備回齊,而是決定為糾殉死。
召忽坦然地管仲說:『我死了,公子糾總算是有死忠之臣了;你活著,可使齊國稱霸,公子糾也算是有生榮之臣了。
你我二人死則立德,生則立功,各盡其責,好自為之吧!』說完,召忽橫劍自刎,死於糾的身旁。
對於公子糾和召忽的死,管仲有些落默,不免傷神,但他知道鮑叔牙在,自己必將有所作為,枉死無益。
於是,他編出一曲激昂解乏的《黃鵲之歌》,教給押解自己的士兵,大家一路傳唱,一路行軍,無形中忘記疲勞,都變成了神行太保,讓醒過味來的魯國人望塵莫及。
也就是從這一首史上有名的軍歌開始,管仲的人生正式開掛,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身為國相力主齊國改革
從上面的經歷不難看出,管仲的才藝並不少:會經營,善射箭,能作詞作曲,外帶腦子活,臉皮厚,絕對是個心有城府且能隨機應變的大才,隻不過缺乏展示長能的舞臺罷了。
現在好了,有鮑叔牙這個好基友大贊特贊,齊桓公為了霸業,決定放棄射鉤之仇,鄭重其事地迎入管仲,然後好好和管仲嘮嘮,看他到底有多大的能耐?
結果,齊桓公與管仲一嘮就是三天三夜,無論齊桓公把自己說的有多渣,管仲都能為他指出相應的稱霸道路,這還有嘛說的,絕對的興邦大才。
於是,齊桓公再次把自己洗得幹幹凈凈,然後以極其隆重的禮節拜管仲為相,尊為『仲父』。
管仲由人見人棄的階下囚反轉為大國首相,這落差實在讓天下矚目。
然而,真正想讓一國諸侯心服口服絕不是嘮三天磕就可以搞定的。
一次,宋夫人惹怒了齊桓公,齊桓公就對管仲怒道:『寡人要伐宋!』管仲說:『不可,咱們剛開始改革,內政不修,對外用兵又專挑硬杮子《宋是公爵,在春秋初年仍為大國》,一定不會成功的!』氣頭上的小白根本聽不進去。
聽說齊桓公伐宋,很多諸侯就興兵救援,大家合起夥來暴揍齊軍。
齊軍隻能灰溜溜地敗退回國。
一年後,管仲建議齊桓公出兵攻打不遵禮法的譚國。
齊桓公一聽正中下懷,原來,當年齊桓公還是小白時逃難路過譚國《在今山東章丘》,譚君未予接待。
等到小白變成了齊桓公,譚國也不遣使祝賀,妥妥地不把齊國放在眼裡。
面對強大的齊軍,不懂得搞好外交的譚國自然不堪一擊,齊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滅了譚國。
同樣是伐國,結果卻是一敗一勝,這讓齊桓公感到,還是仲父有眼光,於是對管仲的話越發聽得進了。
有了齊桓公的信任,管仲開始了自己的變法圖強。
管仲的改革主要是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四個方面予以推進的:
在政治方面,首先是搞好行政區劃,加強對國家的有效管理。
管仲整頓了齊國的行政管理系統,主要是『叁其國而伍其鄙』。
所謂『叁其國』就是將國都以內劃分為21個鄉,其中士居15鄉,工居3鄉,商居3鄉,分設三官管理。
所謂『伍其鄙』就是將國都之外的廣大地區分為5屬,設立五大夫、五正官分管。
在屬下復設縣、鄉、卒、邑四級,分別設立縣帥、鄉帥、卒帥、司官管理。
這樣一來,就可以定民之居,讓士、農、工、商四民各就其業,從而徹底消除部落殘餘影響,使行政區域的架構更加精細化,也更加便於垂直管理,從而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穩定。
其次是改革用人制度。
管仲在任命官員時,力圖根據其實際政績,特別是取信於民的真實政績來任用。
同時,針對國中『慈孝』『聰慧』『拳勇』出眾者,則由鄉長負責推薦,試用期滿稱職的委任為吏,做出業績的可以繼續晉升,直至上卿助理。
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周禮規定的世卿世祿制度,擴大了選才范圍,為此後的察舉制乃至科舉制開掘了先河。
同時,管仲也及時總結出一套對各級官員進行獎懲的具體辦法,使得齊國的官場風氣為之大變。
在經濟方面,管仲充分利用齊國沿海,地勢平坦,交通便利,適合農耕且有魚鹽之利的優勢,先是鼓勵平民開懇荒地,重獎在農業方面做出貢獻的人。
同時,他鼓勵國民經商,增加魚和鹽的產量,將其販運到列國牟利;采取一些招商引資的措施,吸引外國商人來齊國經商。
他還設立專管貨幣的機構,負責統一鑄造刀形貨幣。
管仲在發展經濟方面的一些措施,如『相地而衰征』,也就是按照土質好壞、產量高低征收不同賦稅;『山澤各致其時』,即伐木、捕獵隻準在適當時節進行,可謂史上最早的自然環境保護法,這些對後世都有影響。
當然,管仲為了更好地謀財,還開設女閭,也就是所謂的官辦青樓,就不足為訓了。
管仲的一系列經濟改革打破了周初實行的井田制的束縛,刺激了人們發展農業、商業乃至手工業的積極性,盤活了齊國經濟。
使齊國在十年間順利躋身天下首富的行列,為其後續的稱霸提供了強大的經濟支撐。
在軍事方面,管仲在行政區域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規定工商之鄉可不從事作戰,士鄉十五方是兵源所在。
規定五鄉為一帥,有兵一萬一千人,戰時由齊侯率五鄉為中軍帥,高、國兩位上卿各率五鄉為左右帥,是為三軍。
從這一刻開始,齊國擁有了三萬三千經常訓練的精銳士卒。
由於這些士兵按照地域征召,他們世代居住在同鄉同裡,利害禍福攸關,所以『守則同固,戰則同強』,凝聚力和戰鬥力都有了空前提升。
這為齊國後來投入大規模的戰爭做好了軍事準備。
在外交方面,管仲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為齊桓公量身打造了『尊王攘夷』這面政治正確的外交大旗。
當時,作為天下共主的周室日漸衰微,諸侯不再朝貢周王。
這樣一來,諸侯們雖可以開心地放飛自我,卻因沒有周王的統一領導,面對步步緊逼的四方蠻夷,隻能各自為戰,天下時刻面臨用夷變夏的危險。
此時,管仲把周天子抬出來,用他天下共主的名義號令諸侯,既可以保衛華夏文明,又可以凌駕於諸侯之上,這種既要裡子,又有面子的做法,豈不是稱霸的快捷通道嗎?事實證明,正因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堅定不移地尊王攘夷,才使他最終成為令天子認可和諸侯俯首的天下霸主。
除了上述措施之外,管仲還提出了一些最早的法治觀點,如主張國人必須依法行事,官員必須依法執政,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除了國君以外。
這種以君主為最高權威的法治思想,成為戰國法家的濫觴。
尊王攘夷張揚大國雄風
公元前681年,改革初見成效的齊桓公,聽從管仲的建議,與宋、陳、蔡、鄭等國在齊國的北杏《在今山東聊城東》會盟,商議如何給宋國送溫暖。
哪知道有一個遂國《在今山東肥城南》明明被邀請了,卻耍攤不來。
這下可讓齊國抓到理了,管仲立刻提出拿遂國立威。
結果齊國大軍一出動,分分鐘就搞定了遂國。
齊國的這一撥操作,可把好鄰居魯國嚇得不輕,立刻跑來找組織承認錯誤。
齊國見魯國甘當小弟,不疑有它,就約定在柯地《在山東東阿會盟》會盟。
哪知道,魯國大將曹沫頭鐵得出奇,在盟會上居然劫持齊桓公,逼迫齊國歸還此前侵奪的土地。
齊桓公迫於形勢同意了,事後卻想反悔。
管仲卻勸他為了樹立大國威信,一定要說話算話。
果然,聽說齊國如此守信,大家都覺得這個新老大比較靠譜。
一年後,中原當時的主要諸侯都成了齊國的小弟,隻有鄭國還在內亂不休。
管仲建議由齊桓公出面調解鄭國內亂。
鄭厲公因為殺業太重,為了鞏固君位,忙主動示好。
於是,齊桓公就邀請周王室派人和自己一起,拉上宋、衛、鄭三國,在鄄城會盟。
至此,齊桓公的威信已足以影響周王室了。
公元前679年,管仲再接再厲,讓齊桓公索性以自己的名義拉上宋、陳、衛、鄭再盟鄄城。
在這次盟會上,那些諸侯都甘居齊侯之下,齊侯成為事實上的霸主。
齊桓公在管仲的謀劃下,通過幾次盟會,初步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齊桓公有些志得意滿,管仲卻說:『君侯如今成就,離尊王攘夷的霸主之位還差得遠,革命尚未成功,君侯仍須努力!』齊桓公想了想也覺得自己有點飄了。
公元前663年,山戎進攻燕國《姬姓,都薊》。
燕國打不過就向齊國求救。
一次保護中華文明的攘夷機會終於出現在面前了。
齊桓公並不反對攘夷,卻認為南方的楚國危害更大,所以不主張出兵。
對此,管仲認為楚也好,戎也罷,都是中原諸國的禍患。
楚國雖強,但與齊國相隔尚遠,而且楚國面對漢上諸姬的牽制,也不敢太過放肆。
相反,燕國一旦被山戎攻破,中原文明在北方的屏障就面臨傾覆的危險,所以必須舉兵相救。
一旦齊國出兵攘夷,必定會受到中原諸侯的擁戴。
果然,當管仲與齊桓公討伐山戎救援燕國的行動開始後,齊桓公迅速圈粉無數。
齊軍擊敗山戎,一路追擊敵人直至位於冀東和遼西一帶的孤竹國舊址。
期間,山戎使用詭計,將齊軍誑入一片荒漠之中,想困死齊軍。
危急時刻,管仲急中生智,命人以老馬識途,引領齊軍走出絕境。
這次攘夷行動,是管仲『華夷之辨』與『尊王攘夷』民族思想的生動例證,孔子無限感慨地贊嘆道:『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看來,齊桓公這個保護華夏文明的帶頭大哥著實當得好!
樹欲靜而風不止。
當時的天下,華夏人與胡夷各族雜居,胡夷各族時刻惦記取華夏而代之,所以齊桓公攘夷的戰鬥輕易停不下來。
公元前660年,起自西北的狄人攻打邢國。
邢國本是周公兒子的封國,當初就是為了對抗戎狄才分封的,如今面對戎狄卻隻能閉關待援。
齊桓公聽到狄人攻邢的消息後,當然得首先征求仲父的意見。
管仲立刻建議:『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那意思是說,戎狄都是屬豺狼的,貪得無厭;華夏諸國都是親戚《數百年間彼此聯姻,確實都是實在親戚》,必須不拋棄,不放棄。
既然仲父定方向了,齊桓公立刻派兵救邢。
狄人聽說齊桓公點子比較硬,就舍了邢國,殺向衛國。
衛國是個高開低走的國家,當年周公將商人中的那些會做買賣的順民都封給了衛國。
衛國占據商道,財源滾滾,卻不肯拿來富國強兵,反而用來養鶴。
結果狄人殺至,衛國軍民都道:『可遣鶴將軍退敵!』悔之晚矣的衛懿公最終被狄人砍成肉泥,衛國幾乎到了亡國的邊緣。
這必須得救。
於是,齊桓公與管仲迅速達成一致,派公子無虧率領齊軍前往救援,還給新科衛君送了一大撥溫暖,幫助衛國存續宗嗣。
這個死而復生的衛國最終活成了超長待機的諸侯國,在戰國六雄都被秦國滅亡後才最終亡國。
見到衛國已沒啥油水可撈,狄人又轉頭殺向邢國。
狄人的遊擊戰術運用得真可謂爐火純青,把華夏諸國玩弄得五迷三道的。
齊桓公和管仲見狀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於是,齊國聯合宋、曹共同救邢。
當三國聯軍殺到邢國後,邢國百姓可算見到親人了,紛紛加入聯軍一起和狄人PK。
這次,狄人見識了華夏軍民同仇敵愾的力量,摸著被打疼的屁股逃之夭夭了。
狄人快馬揚鞭跑得爽了,卻給狄國留下一地雞毛。
管仲等人一合計,索性沿用衛國重建的模式,幫助邢國也遷都重建。
新的邢都靠近齊國,正好當一個感恩戴德的小弟。
在一年多的時間裡,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存邢救衛,大打攘夷牌,收獲了天下人望。
人們紛紛在朋友圈中發著這樣的微信:『感謝齊侯幫邢國人遷入了新都,讓他們找到了家的感覺;復國的衛國永遠不會忘記齊國的大恩大德!』一時間,齊桓公的美名傳遍天下。
見到齊國的風頭如此強勁,遠在江漢的楚國坐不住了。
公元前657年,楚國出兵攻鄭,準備先拿齊國的小弟鄭國開刀。
昔日的小霸從此變成了大國爭霸的棋子,鄭莊公地下有知,真不知作何感想?
齊國早就想和楚國較量一番了。
聽到鄭國呼救的聲音,齊桓公與管仲立刻發出雞毛信約齊八國聯軍,準備先攻蔡國,然後再劍指楚國。
高手過招,誰都不願先出手,隻可憐小弟受苦。
蔡國哪裡敢硬扛八國聯軍,隻得向老大楚國求救。
楚國面對八國聯軍並無勝算,隻好停止攻鄭,轉而派出使臣屈完與齊談判。
屈完是位有名的外交家,面對著齊桓公毫不客氣地就整出成語來:『齊國住在北海,中國住在南海,中間相隔千裡,本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為什麼你們大老遠跑來搞事呢?』
管仲見狀忙頂了上去:『從前,召公曾奉周天子的命令對薑太公《子牙》說‘五侯九伯,誰不守禮法,齊可征之’,今天,我們來此就是懲罰楚國不向周王進貢用於祭祀濾酒的包茅,這可是有違周禮的大罪。
而且周昭王當年討伐南方,卻沒能順利回國,此事你們還欠周王室一個交待呢!』說完,管仲目光灼灼地盯著屈完,似乎在說,俺的祖先《管仲是昭王兒子穆王的後代》死在伐楚之役上,俺來報仇來了,你能怎麼樣?
屈完雖姓屈名完,但在外交場合上,卻是既不屈也不彎,隻見他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回答:『這樣啊!不進包茅,確實是楚國的過錯,我們可以改,馬上發快遞!至於昭王被淹死,那是因他得罪了河神,你們最好去漢水邊上打聽一下!』聽了這話,管仲一時無語。
齊桓公見智謀如神的管仲都碰了個不軟不硬的釘子,就命令大軍在陘《在今河南郾城南》駐紮下來,楚軍也不甘示弱地來與齊軍南北對峙。
雙方就這樣大眼瞪小眼地從春到夏對峙了半年,誰也沒有把握戰勝對方。
最後,還是楚國憋不住勁了,再次祭出屈完與管仲談判。
管仲知道楚國早已不是吳下阿蒙,齊國即便可以戰而勝之,也將傷筋動骨,那樣豈不影響霸權?既然現在是楚國人上門講和,說明齊國的威風已然令對手畏懼,那就不妨雙方各退一步。
於是,管仲與屈完很快在召陵達成和平協議。
齊桓公看著口血未幹的協議書,心有不甘地邀請屈完同車觀看齊國遠征軍的軍容,其用意不言而喻。
屈完看著威武雄壯的齊軍,心中波瀾起伏,面上卻古井無波。
齊桓公指著齊軍對屈完說:『指揮這樣的軍隊打仗,可以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真是太爽了!』
屈完聽後卻毫無表情地答道:『齊侯若以德服人,天下諸侯誰敢不服。
若隻是憑借武力欺侮我們,楚國雖不才,卻可以把方城山當城,把漢水當池,如此高城深池,不知齊國需要多少軍隊才能攻取呢?』齊桓公聽後不覺嘿然。
齊楚雙方就如後世核武時代一樣,在絕對實力制衡的基礎上,心照不宣地達成了協議。
春秋歷史上第一次南北對峙就這樣草草結束了。
雖然如此,楚國在齊國的威勢下,不得不暫停了向北擴張的步伐,這也算是齊國攘夷大業一次不流血的勝利吧。
臨終囑托看破世情人性
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北戰南征,將那些威脅華夏文明的不安定因素攘除於外,即便是妄圖與周王室平起平坐,令周王室顏面掃地的楚蠻子,也乖乖地重新進貢包茅了。
這是何等令華夏文明敬服的尊王攘夷啊,周王室也不能不上道地對齊桓公的功勞予以隆重表彰。
公元前651年,在周惠王死後,齊桓公當即與管仲會盟天下諸侯,共同擁立太子鄭為天子,是為周襄王。
周襄王是依靠齊桓公才坐穩龍椅的,上任之初,他就派宰孔賜給齊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輅,以彰其功。
這些賜禮就如同後世的天子九賜,足見周襄王的感激之誠。
齊桓公也不敢托大,立刻召集諸侯在葵丘《在今河南蘭考、民權境內》,舉行受賜大典。
在管仲的主持下,大典正式開始,宰孔鄭重其事地請齊桓公受賜。
他還特意傳達襄王之命,齊桓公年高德劭,可以不必下拜受賜。
這是天子殊禮,齊桓公覺得受之無愧,就想聽命。
管仲卻在齊桓公耳邊進言:『天子仁慈,臣子卻不可不敬!』齊桓公立刻省悟道:『天威不可違。
小白既蒙天子厚愛,安敢有廢臣職!』說罷,整理好衣冠,按照周禮受賜。
這一出讓諸侯們不得不服,齊侯這個霸主守規矩,值得跟隨。
之後,齊桓公又在管仲的襄助下,修改盟約,規定了當世人必須遵守的幾大規矩,史稱『葵丘之盟』。
俗話說,一流企業定規矩。
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經過三十餘年尊王攘夷的努力,終於可以為天下人訂規矩了,這是何等的榮耀啊!
四年後的公元前647年,周襄王的弟弟叔帶勾結戎人進攻京城,王室再度陷入內亂。
齊桓公派管仲出面,很快平定了內亂,扶保襄王重回京城。
這讓從老爹時期就受夠弟弟窩囊氣的周襄王終於揚眉吐氣了,爽得不行的襄王要用上卿之禮為管仲設宴慶功。
管仲堅辭不受,隻接受下卿之禮。
開玩笑,天子的上卿此前一向是由諸侯擔任的,盡管此時的諸侯沒人願去天子那兒聽差,但管仲一旦接受上卿之禮,回國後要是有人說他翹尾巴想與諸侯看齊怎麼辦?管仲是個人老成精的政治家,雖然平時生活奢侈了點《按管仲的說法,建三歸臺,享受奢侈生活,是為齊侯分謗,而且能刺激消費有益生產》,但絕對不會被一時的勝利沖昏了頭腦。
兩年後,為齊國稱霸操勞多年的管仲終於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
他看著眼前悲傷不已的齊桓公,鄭重地囑托後事。
他推薦老成持重的公族大夫隰朋接替自己的相位,卻不讓好兄弟鮑叔牙接任。
齊桓公不解其意,管仲說:『鮑叔忠貞可靠,能力出眾,但卻不能容人,這是為相者的大忌!』鮑叔牙聽了管仲的話後不禁感慨道:『人們都說我知管仲,其實管仲更知我!』
隨後,管仲又囑咐齊桓公在自己死後,千萬遠離開方、豎刁、易牙三人。
齊桓公舍不得,就說:『易牙不惜烹煮自己的兒子滿足我的口腹之欲,這樣的人還用懷疑嗎?』管仲答:『人之憐愛莫過子女,一個忍心殺死兒子的人,對君王又會有何愛心呢?』齊桓公再問:『豎刁閹割自己後入宮侍奉我,豈能懷疑呢?』管仲答:『沒有人不愛惜自己身體的,一個能忍心殘害自己身體的人,又怎麼會真正在乎國君的身體呢?』
齊桓公仍不肯放棄地問:『開方父死不奔,寧肯放棄衛國公子身份也要侍奉我,這還不行嗎?』管仲答:『人之孝莫若父母,一個人父死不顧,如何能讓人放心呢?』齊桓公聽後覺得有理,就遠離了三人。
管仲說完這些話後,就一瞑不視了。
一個臨終老人思路尚如此清晰,不愧是看透人性的大智慧者。
齊桓公對一直『管』他的仲父去世傷心不已,下令謚管仲為『敬』,並讓其子繼承大夫之位。
管仲生前能夠憑著自己的高超手腕鎮住開方等三侫。
可是在管仲死後不久,隰朋亦去世,齊桓公任命鮑叔牙接任相國。
此時,齊桓公受不了沒有三侫的日子,就把他們找回宮來,委以親信之任。
鮑叔牙看不慣三侫,就找到齊桓公說理。
齊桓公對老師虛與委蛇,卻不肯趕走三侫。
鮑叔牙連氣帶急,加上歲數不饒人,很快也隨好友於地下。
沒了大神鎮壓的三侫小鬼翻身,後來果然在齊桓公病重之際搞出事來,不僅活活餓死了齊桓公,還引發內亂,讓齊國的霸權一世而斬。
不得不說,管仲的改革沒有觸及根本,隻是在現有的基礎上盤活存量,激發潛力,再加上沒有選好繼承人,最終未免曇花一現,著實令人扼嘆。
幸運的是,管仲的思想卻被有心人保存在《管子》一書中。
《管子》是稷下學派諸子假借管仲之名所作的文章匯編,今存76篇,內容包含道、儒、名、法、兵、陰陽諸家思想及天文、輿地、經濟和農業等方面的知識,其中的《輕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見的經濟文作,對生產、分配、交易、消費、財政、貨幣等均有論述,是研究中國先秦農業和經濟的珍貴資料。
《管子》中亦不乏法家思想,有16篇之多,這也是管子被尊為『法家先驅』的原因。
同時,又因為《管子》包羅萬象,後世諸子都能從中尋根問祖,所以管仲又被尊為『聖人之師』。
一個人能夠被後人如此尊崇,真是活得通透,活得讓人羨慕。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