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完孔子尊號變遷史。《網路歷史》

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享年73歲。

作為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孔子收了三千弟子,真正做到了有教無類,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

同時孔子還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儒家文化後來發展成為中國古代正統文化,孔子的地位也就水漲船高。

在其去世後,尊號來來回回經過了20次變遷,從其封號的變遷史也可以看出儒家學派在中國歷史上地位的起伏變遷。

第一次上尊號:尼父

孔子逝世後時任國君魯哀公十分傷心,他給孔子上謚號為『尼父』,並說道『旻天不吊,不憖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煢煢餘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可人死不能復生,此時的魯哀公已經被架空了,這時候才發現孔子的好已經晚了。

第二次上尊號:褒成宣尼公

孔子獲得第二個尊號已經是他去世後的四百多年了,此時是西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此時漢平帝不過是個十歲孩童,朝政大權都由大司馬王莽掌控。

這一年王莽加爵『安漢公』,他高興之餘追謚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孔子後裔則封為褒成侯。

第三次上尊號:褒尊侯

又過了九十年,到了東漢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孔子的爵位被降了,從原來的公爵降到了侯爵,成了褒尊侯。

第四次上尊號:文聖尼父

到了北魏時期,孔子地位進一步下降,孝文帝直接將孔子的爵位削沒了,改謚為文宣尼父,孔子一夜回到解放前。

第五次上尊號:鄒國公

到了北周靜帝時期,孔子又從虛職轉實,於大象二年《公元580年》被追謚為鄒國公,再次成為公爵。

第六次上尊號:先師尼父

然而僅僅一年以後楊堅就以隋代周,北周滅亡。

隨著北周滅亡,孔子也從鄒國公降為先師尼父,空有虛名。

第七次上尊號:先師

隋朝僅僅立國37年就滅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唐高祖李淵的唐朝,李淵於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將孔子改謚為先師,去掉了『尼父』二字。

第八次上尊號:先聖

不過孔子很快就迎來了高光時刻。

隋至初唐釋奠禮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但唐太宗李世民上臺後就廢了周公『先聖』的稱號,改尊孔子為先聖,這也是孔子第一次被官方稱聖。

第九次上尊號:宣父

在孔子當了十年的聖人後,唐太宗又將其改謚為宣父,帝王真可謂是喜怒無常。

第十次上尊號:太師

唐高宗李治繼位後也沒有提高孔子的地位,僅僅追封孔子為太師。

第十一次上尊號:隆道公

武則天稱帝後意欲承周禮治盛業,定的國號也是『周』。

而孔子一生的追求都是『恢復周禮』,因此這一時期孔子的地位有所提高,於天綬元年《公元690年》被封為隆道公。

第十二次上尊號:文宣王

到了唐玄宗當政時,大唐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孔子的地位進一步提高,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追封孔子為文宣王,這是孔子第一次被封王,成為了可以比肩周天子的存在。

第十三次上尊號:玄聖文宣王

唐以後,中國的封建社會趨於穩定,孔子的地位也穩定了下來。

宋真宗於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追謚孔子為玄聖文宣王。

第十四次上尊號:至聖文宣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為避宋聖祖趙玄朗諱而改謚孔子為至聖文宣王,地位依舊崇高。

第十五次上尊號:文宣帝

不隻是中原王朝推崇孔子,就連黨項人建立的西夏也十分仰慕漢文化。

西夏仁宗李仁孝

於人慶三年《公元1146年》直接將孔子推到了『帝』的高位,追謚為『文宣帝』。

第十六次上尊號:大成至聖文宣王

不過西夏畢竟不是正統王朝,孔子在中原王朝的封號一直都是『至聖文宣王』,直到元成宗時期才又加了『大成』兩個字,成了大成至聖文宣王。

第十七次上尊號:至聖先師

可到了嘉靖帝時期,孔子的地位再次下降。

嘉靖帝是十分癡迷道教的,首輔大臣張璁便依據皇帝所好稱孔子為王名不正言不順,嘉靖帝依據其意見將孔子的王號去除,改稱至聖先師。

第十八次上尊號: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清朝入關後,翰林院侍讀學士李若琳提請恢復孔子元朝時的封謚,經過禮部商議,最終於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確定將孔子的謚號改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第十九次上尊號:至聖先師

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又將孔子的謚號改為至聖先師,終清一朝都沒再變過。

第二十次上尊號:大成至聖先師

孔子最後一次變更謚號已經是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了,由國民政府為孔子上『大成至聖先師』的謚號。

通過以上變遷史,不難看出在唐宋元三朝孔子最受推崇,不知道他老人家有沒有想到自己會被後世推崇上千年。

大家認為哪個朝代為孔子上的尊號最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