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地道戰發生在戰國 《墨子》有記載。《網路歷史》

《地道戰》劇照

英國最近開放了二戰時期為保護民眾在倫敦克拉彭廣場地下修建的大型地堡。

這座地堡位於地面以下30米深的地方,由1300條地道構成,可容納人數達8000人。

地道,顧名思義就是地下通道。

在中國古代、近代乃至世界歷史上,地道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中國最早地道戰發生在戰國時期

在中國電影史上,抗戰電影《地道戰》締造了近半個世紀的『放映傳奇』。

數據顯示,有近30億觀眾看過此片。

該片的許多內容都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冀中平原各地軍民實際作戰的經驗總結。

如今,電影的拍攝地保定市冉莊地道也成了旅遊景點。

其實,中國最早的地道戰應該發生在戰國時期。

墨翟在《墨子·備穴》中就有開鑿地道進行攻防作戰的明確記載:如果敵軍開鑿地道攻城,守軍也應徑直迎敵,針對敵穴方向開鑿地道,以穴攻穴,把敵軍消滅在地下。

還記載:為了及時了解敵穴情況,每個井穴口派狗執勤,以『審之穴之所在,鑿穴以迎之』。

古書中既記載了對付地道戰的方法,也講明了地道戰的偵察方法。

可惜的是,地道戰在戰國之後就停滯了,直到三國時期才有了新的發展。

三國時期,使用地道作戰有文字記載的就達9次之多,如曹操與張繡的安眾之戰、袁紹與公孫瓚的易京之戰、袁紹與曹操的官渡之戰、鄧艾與薑維的祁峪之戰、諸葛亮與郝昭的陳倉之戰等均是典型的地道戰。

據史書記載,曹操擅用地道作戰。

著名的亳州古地道就是曹操為其軍事需要,專門修築的地下軍事戰道,最初用於運送士兵,後用於攻城、撤退、聯絡、伏擊、反地道戰等。

清代太平天國時,攻打重要城池的戰役幾乎無不與地道有關。

太平天國喜歡用地道戰,與工兵有很大的關系。

太平天國工兵的主力最早是一些湖南礦工,太平軍途經湖南時將失業礦工吸收入伍,這些礦工將打井、開礦等地下施工技術運用於軍事鬥爭,結合坑道的爆破技術,一時讓太平軍無堅不摧,太平軍攻克武昌、南京兩座省城,都是首先以地道爆破炸塌城墻,然後大軍乘虛而入。

令人唏噓的是,太平軍最終竟也是被地道戰攻破的。

古代為破解地道戰,常針對敵人開挖的地道,迎面挖一條,稱之為『以穴攻穴』。

還有一種方法是,在地下埋放水缸,上面裹牛皮,然後派專人監聽。

當敵人用鋤頭挖地道時,一定距離內能聽得很清楚。

一旦發現敵軍在挖地道,一般是橫挖一條,對洞口放火、灌水或事先埋置鐵板。

不過,古人攻城主要是攻擊城門,久攻不下才會挖地道,且往往不會在離城很遠的地方挖。

所以,在中國古代,地道戰並不是使用率很高的戰術。

一戰、二戰都有經典地道戰

說起世界歷史上有名的地道戰,不得不提到一戰中的經典——法國阿拉斯地道戰。

阿拉斯是同盟國與協約國軍隊爭奪的焦點,一旦奪取阿拉斯就等於洞開了巴黎的門戶,整個法國便岌岌可危。

1917年發生在法國北部的阿拉斯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地道戰。

戰役打響前,英法聯軍用3個月時間在阿拉斯地下開掘出一個龐大的地道網絡,整個地道由兩個『大迷宮』組成,每個長約20公裡,最寬的地方甚至可以鋪設一條供應補給的鐵路,英法聯軍在其中建了餐廳、教堂、加油站、輕型鐵軌等附屬設施,以及一座設備齊全的戰地醫院。

戰爭前夕,英法聯軍在此埋伏整整2.5萬名士兵。

1917年4月9日清晨,士兵從地道中沖出,出其不意地攻入德軍陣地,以微小傷亡取得了整場戰役的勝利,巴黎從此安枕無憂,阿拉斯地道戰也由此成為世界軍事史上的經典戰役。

二戰時的烏克蘭敖德薩地道戰,同樣是一次著名的地道戰。

二戰期間,德國入侵蘇聯,烏克蘭成為德軍東線的主戰場,位於烏克蘭南部的敖德薩於1941年淪陷,被德軍占領長達3年之久。

蘇軍在攻克了敖德薩外圍後便不再推進,隻派出小股部隊展開試探性攻擊,一來擔心大舉進攻會破壞城中的文物古跡,二來在巷戰方面,蘇軍確實不是德軍的對手。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敖德薩城中有大約2500公裡到3000公裡的地道,當地遊擊隊還繪制了一份精確的地道分佈圖。

敖德薩地區遊擊隊長帕夫裡科·莫羅佐夫向蘇軍統帥部建議:暫停敖德薩正面攻勢,派遊擊隊員通過地道潛入德軍軍火庫將其引爆,圍困德軍,收復敖德薩。

莫羅佐夫主動請纓,4月10日晚,敖德薩城中發生了兩次驚天爆炸,熊熊大火映紅了夜空,德軍軍火庫被成功炸毀。

由於軍火庫被炸,困守在敖德薩城內的德軍部隊,直接面臨著彈藥物資短缺的威脅。

4月27日,窮途末路的德軍發生嘩變,在拘禁了統帥西格蒙德後棄城投降。

除了這兩次有名的地道戰,在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曾使用過地道戰;越南戰爭中,越南共產黨也曾用過地道戰來抵禦美國,如古芝地道戰。

馬奇諾防線堪稱『最豪華地道』

馬奇諾防線南起瑞士北部邊境城市巴塞爾相對的法國地界,沿萊茵河左岸朝正北方向延伸,然後在法德兩國萊茵河的北部盡頭折向西北,一直延伸到法比交界的阿登山區以南的蒂翁維迪,全長約390公裡。

馬奇諾防線分地面和地下兩部分。

其中,地下是防線的主要工事,地道由鋼筋水泥構成,分有數層,包括指揮所、人員休息室、食品儲藏室、彈藥庫、救護所、電站、過濾通風室等,應有盡有,蜿蜒曲折,縱橫交錯。

不過,正因為知道馬奇諾防線固若金湯,才使得二戰時德軍裝甲部隊繞過馬奇諾防線突進法國腹地,用了不到6個星期便打敗了法國。

『東方馬奇諾防線』也是著名的地下工事。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在東北邊境線上修築了東起吉林琿春、西至內蒙古海拉爾的14個軍事要塞,全長3800公裡,被日本關東軍稱為『東方馬奇諾防線』。

位於吉林琿春市的五家山要塞是該防線最南端的起點。

五家山要塞地下工事設施齊全,有彈藥庫、發電室、醫療所、指揮室、無線電室、炊事室、兵舍、監視所、衛生間和浴室,洞裡設計精巧,四通八達,工事全部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制成。

這些地下防線都可謂是豪華版地道,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完成。

冷戰時期柏林墻下特工鬥法

冷戰時期,北約與華約、美國與蘇聯對峙,其焦點在柏林。

東西方的兩支情報大軍——蘇聯克格勃和美國中情局各顯身手。

當時,美國中情局派駐西柏林的頭兒叫大衛·墨菲,克格勃坐鎮東柏林指揮的是瑟格·康德拉斯赫夫。

兩人當年雖未曾謀面,但對對方的經歷、生活和性格都了如指掌。

時過境遷,冤家變成了夥伴,兩人互贊對方『實在是高』,還聯手寫了一本書——《柏林戰場》,揭開了柏林間諜戰的若幹內幕,其中之一就是『柏林地道戰』。

戰後的柏林分為西方占領下的西柏林和蘇聯占領下的東柏林。

兩者之間有一條分界線,阻隔了東西柏林之間的地面交往。

1955年5月,美國中情局同英國情報部門合作,實施了一個大膽的計劃:從設在魯爾區距蘇占區最近的一個美國雷達站開始,挖了一條地道,地道穿過分界線,向蘇占區延伸,總長500米,直達蘇聯和民主德國的一個地下電纜中心。

這個計劃實施成功之後,中情局歡呼雀躍,因為它的作用太大了,每天可以接收蘇方至少4000米長的文傳打字帶,錄下數千次電話聯系。

然而這一切,克格勃一清二楚。

早在地道開挖之前,克格勃安插在英國情報機關的一個『鼴鼠』,就把消息報告了克格勃。

此人叫喬治·佈萊克。

然而,直到一年以後,克格勃才公開揭露此事。

克格勃為何讓美國為所欲為達一年之久呢?康德拉斯赫夫對此作出了回答:關於美方的那項計劃,當時隻有佈萊克等少數人知情,如果公開揭露,就危及他的生命,而佈萊克對克格勃太重要了。

如果合理推想,克格勃肯定早已把被竊聽之事告訴了蘇聯軍方,這樣軍官們在電話交談中就會適當注意些,盡量談點次要的秘密。

但是,美國中情局柏林站站長墨菲卻排除了這種可能性,他認為蘇軍在電話交談中仍然十分隨便。

而且,通過竊聽,美國和英國發現了350名蘇方情報人員和數百名參與研制核武器的蘇聯人員。

然而,墨菲的說法中絲毫沒有涉及重要機密,他也沒有通過竊聽找出任何一個打入西方的蘇聯『鼴鼠』。

所以,這個說法的正確性仍令人懷疑。

而確鑿的事實是,克格勃的確保住了它在英國的重要情報人員——佈萊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