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孝經·開宗明義》
孝道精神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占據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數千年來,無數百姓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
可以這麼說,一個『孝』字,貫穿了中華民族的文明史。
而影響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儒家思想,其中孝道文化占據了核心位置。
孝道精神在中國歷史傳承中可以說是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時期就有『孝』的出現。
關於孝道,孔子及弟子曾參便已有很多論述,孔子認為孝是德行的根本。
由此可見,孝道文化自儒家學說創立一開始,便已經深深地融入了進去。
不僅孔子對孝道做過相關的經義,後來的孟子同樣對孝道做了一些論述。
譬如說,大家耳熟能詳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就是孟子說的。
然而,經常聽到這句話,那你知道『不孝有三』是哪三『不孝』呢?
事實上,原話確實是孟子所說,但後人卻對孟子原話產生了一定的誤解,意思也被曲解了。
一、不孝有三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確實是孟子所說,這句話原文出自於《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這句話孟子本來的意思是,不孝有很多種表現,但以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為最大的不孝。
舜在沒有稟告父母的情況下娶親,便是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
由此可見,從孟子原話來理解,所謂的『不孝有三』,其中的『三』隻是一個虛數很多的意思,並不是確切的數字『三』。
也就是說,孟子並沒有論述『三不孝』是哪三種情況。
另外,後世人將『無後為大』理解為沒有後代子嗣傳承,便是最大的不孝。
然而孟子原話也不是這個意思,孟子原話的意思很明確,最大的不孝是沒有盡到作為後輩的本分。
孟子這樣的論述在後世傳承過程中,意思似乎發生了變化。
無論是一些文學作品中,或者是影視作品中。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聖人言幾乎已經成了不留下子嗣就是大不孝的代名詞了。
由此可見,我們所理解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實和孟子原話意思實在是相差甚遠。
既然孟子原話並不是這樣的意思,那麼便產生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那就是沒有留下後代子嗣就是大不孝的意思是誰流傳下來的?是誰曲解了孟子的意思以至於讓後人都跟著錯了呢?
說到這個話題,就不得不說東漢末年一個叫做趙岐的經學家了。
二、趙岐註《孟子》
趙岐是東漢末年的一個經學家,一生的主要成就就是註釋了《孟子》,而關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錯誤意思就是從趙岐這裡流傳下去的。
在趙岐註釋曲解了孟子的意思之後,後人便沿著趙岐的註釋,慢慢的將孟子的意思徹底改變了。
東漢趙岐在註釋《孟子》時,並不是把孟子所說的話給解釋了一番。
而是他用他自己的語言,把自己關於孝與不孝的觀點直接註釋在『無後為大』下面,從趙岐的註釋原文來看的話,我們可以看到,『無後為大』所說的意思已經完全變了,它已經不能說是孟子的話,而應該說是趙岐的話了。
趙岐不僅將孟子『不孝有三』原先不孝的事情有很多的意思給改成了不孝的事情有三種,還將『無後為大』原先沒有盡到後輩本分的意思改成了沒有子嗣,無後是最大的不孝。
趙岐註釋孟子所說的話,意思是:子女一味順從父母的意思,見父母犯了過錯而不去勸說,從而使父母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父母年事已高家境貧寒,子女若不謀求仕途出路以供奉父母的話,便是第二種不孝。
不娶妻生子,傳承後代,以至於斷了家族的傳承,是第三種不孝。
從趙岐註釋的話來看,其中的意思算是符合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符合孝道文化思想,因此並不算錯。
然而,不算錯是一回事,有沒有曲解孟子的原意就是另一回事了。
當然了,或許趙岐的本意並不是曲解孟子原意,而是註釋孟子時,將自己的觀點寫在了下面,以至於後人自己誤解了也說不定。
比如說,在《孟子集註》中,朱熹就將『於禮不孝者事三』這一段趙岐的註釋明確的註為『趙氏曰』。
可見,朱熹很明確知道那幾句註釋是趙岐的個人觀點,跟孟子一點關系都沒有。
由此看來,現在很多文學作品或者影視作品中,將『無子嗣是大不孝』的名義冠在孟子身上,恐怕是後人自己的曲解。
因此,綜合來說,『不孝有三』中所說的『三』,在孟子那裡是很多的意思,而在趙岐這裡,就是很明確的三種了。
由此可以看出,趙岐在註釋《孟子》的時候,是結合了孟子對於孝道文化的論述而發出了自己的觀點。
那麼,孟子有沒有論述過,具體有幾種『不孝』呢?
事實上,孟子確實有過這方面的論述,並且不是所謂的『不孝有三』,而是『不孝者五』。
三、不孝者五
孟子在《孟子·離婁上》中說的是『不孝有三』,說的是不孝的事情有很多,但在《孟子·離婁下》中又明確的說了句『不孝者五』。
也就是說,原文很明確記載了孟子的話,說不孝的情況有五種。
如果翻譯過來的話,意思就是:孟子認為不孝的情況大致有五種,第一種是子女四肢懶散,不贍養父母的情況。
第二種是子女酗酒聚賭,不贍養父母的情況。
第三種是貪戀錢財隻顧妻兒不顧父母的情況。
第四種是子女隻顧放縱享樂,從而使得父母蒙羞的情況。
第五種是子女好勇鬥狠,以至於連累父母的情況。
孟子所說的五種不孝情況,前面三種似乎都可以歸類於『不贍養父母』這一種。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那麼趙岐在《孟子》註釋中說『不孝有三』似乎也說得過去。
但從孟子原文來看,這五種不孝的情況,沒有一種是跟結婚、生子有關的。
而孟子所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和趙岐所註釋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很明顯也不是一個意思。
孟子的意思是不盡到後輩的本分是最大的不孝,這跟他後面所說的五種不孝情況,在理念上很明顯是相合的。
因為孟子所說的五種不孝,全部都可以歸為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也就是『無後為大』。
而趙岐的『無後為大』,結合他前面所說的『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來看,意思很明確就是沒有留下後代。
綜上所述,若是我們談論『不孝有三』是哪三種的話,從孟子的意思來看,這個『三』是個虛數,意為很多的意思。
而趙岐的意思很明確,就明明白白告訴後人,就是三種不孝的情況。
當然,我們也要明白,『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孟子說的和趙岐說的不是一回事,也不能混為一談。
結語:
孟子除在《孟子·離婁章句》中對不孝的情況有過論述之外,還在《孟子·梁惠王上》說了這麼一句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就是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也要敬養別的老人。
在撫養自己孩子的時候,也不應當忘記別的老人。
由此可以看出,孟子關於孝道方面的思想其實是一貫的。
也就是說,必須要盡到後輩的本分,才能體現出人之大孝。
而孟子這一思想便是傳承至現在,也沒有絲毫的不妥之處。
畢竟,為人子女,就是要盡到自己的本分才對。
參考資料《孟子》、《孝經》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