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岔路口:司馬錯和張儀爭得臉紅脖子粗,秦王贏駟咋決斷?《網路歷史》

歷史和人生一樣都是一條單行道,之所以形成今天的模樣都是選擇的結果。

公元前316年,咸陽秦王宮的大殿上正進行一場決定秦國命運的論戰,頭發灰白眼神堅毅的秦王贏駟坐在主位上,向下看著面前的幾位大臣。

他左手邊是揚名六國的左丞相縱橫家張儀,右手邊是矮胖黝黑表面一副和顏悅色的右丞相樗裡疾,樗裡疾身後坐著的便是風頭正盛的秦國上將軍司馬錯。

由於這是一場關乎秦國國事走向的高層會議,贏駟隻傳喚了朝中的這幾位肱骨大臣。

秦國與山東六國剛剛結束一場名流青史的戰役,秦國軍隊大敗六國合縱聯軍,不僅解除了自身危機還借此機會力挫六國氣焰,現在山東六國隻能龜縮在國內舔舐療傷。

秦國君臣想借此機會繼續向外開疆拓土收取兵力強大自身。

張儀、司馬錯臉紅脖子粗

秦惠文王詢問眼前的幾位主心骨:秦國下一步該怎麼辦?

張儀作為秦國當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左丞相,首先站出來說明了自己的想法。

張儀道:『目前,秦國要想對外擴展有三點原則要遵守,其一:此地要麼人口多要麼土地肥沃盛產糧食,能給秦國提供助力,否則得來一塊貧瘠之地大王還要派人治理得不償失。

其二:此地要與秦國相鄰不能是海外飛地,不然治理起來勞心勞力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被他國吞並。

其三:要去攻打他國搶奪他國的土地,那麼這個國家就要勢小兵少簡單易攻。

眼下能符合這三條原則的隻有韓國,韓國是山東六國中實力最弱的國家,六國合縱失敗之後更是元氣大傷,此時攻打韓國攻必取戰必勝。

張儀侃侃而談後對秦王雙手一拱,坐回自己的位置上。

秦王贏駟的臉上看不出任何波瀾,沒有激動也沒有失望,隻是把臉轉向上將軍司馬錯,司馬錯會意後雙手一拱道:『古諺有雲:欲富其國,務廣其地;欲強其兵,務富其民;欲王天下,務張其力。

臣以為丞相分析的三原則符合秦之國情,但攻打韓國實非上策』

此時堂上的幾個人都將目光集聚在司馬錯身上,身經百戰的上將軍司馬錯並未有一絲慌亂,直起身子娓娓而談道:『秦國雖打敗了六國合縱的隊伍但自身兵力、田糧損耗並不小,秦國軍民都需要休養生息恢復國力。

現在用本就孱弱的兵力去攻打一個兵敗休養的國家不僅不符合禮法,即使戰勝也會遭到他國恥笑,韓國雖國小兵弱,但面臨滅國之災軍民必定拼死抵抗,這樣的威力不容小覷。

其次山東六國平時雖各自為政,秦國一旦動了消滅其中一國的打算,其他國家必會抱著唇亡齒寒的心理去營救,到時秦國面對的是拼死一戰的六國聯軍,戰勝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臣認為此時滅韓不可取』

司馬錯說完堂中幾人沉默良久,贏駟捋著自己的胡須陷入沉思。

司馬錯再次開口說道:『臣認為此時可攻取巴蜀,巴蜀地區遠離中原,秦國此時出兵巴蜀不易引起中原諸國的察覺,巴蜀小國攻之輕而易舉』

原本安靜的氣氛被一聲哂笑打破,張儀起身問道:『上將軍可知巴蜀距離中國多遠,此去路途多艱險,放著家門口的韓國不打反倒舍近求遠攻打微不足道的巴蜀?

司馬錯依舊平聲回道:『巴蜀之於中國雖遠隔崇山峻嶺,但其國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人口眾多,正因其位置偏遠路途陡峭故不被中原諸國惦記,就連與之相鄰的楚國也未曾生出占領兩邦的心思。

中國得之不會引起任何一國的不滿因此不會在此時樹立不必要敵人』

『巴蜀兩國山野密佈路途險峻,我軍行軍耗時耗力,即使攻取之,此兩邦民風民俗與中國差異巨大,要想治理統治依舊要花大力氣整頓,沒有三年五載巴蜀難以為中國所用。

上將軍可知此時山東六國都在效仿秦國變法圖強,三年難以保證沒有國家要與秦國一較高下,到時中國該從何處遣兵該從何處調糧?

韓國不僅有宜陽鐵礦大河鹽場還有平原糧倉,國家民眾兩百多萬,秦國兵吏雖有虧損但打韓國還是綽綽有餘』張儀聲音中透露出隱隱的不容置喙。

司馬錯本就是行軍打仗的武夫,嘴皮子功夫自是與縱橫家張儀沒法比,但自己心中的謀略剛剛都已經說出來了,至於如何定奪還是要秦王拿主意。

贏駟的決策

後世很多歷史學家分析秦國之所以能統一中原,建立起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就在於多代秦王的用人智慧。

秦孝公重用商鞅,為避免老氏族阻礙變法將朝堂上的老氏族架空,一個人暗中與貴族相抗衡,隻為力保商鞅變法道路通暢,整整20年才換來秦國的強大。

秦惠文王雖車裂商鞅,那是歷史的選擇並不是他不知商君的貢獻,相反贏駟本身就是商鞅變法的極力支持者。

但一朝天子一朝臣商鞅已經不適合贏駟時期的政治需求所以必死無疑,商鞅死後贏駟立馬拉起自己的人馬班子,政事上重用樗裡疾和張儀,軍事上十分信賴司馬錯,秦國的將相和也是秦國政事清明的原因之一。

但如今丞相張儀與上將軍司馬錯公然起了沖突,贏駟表面依舊溫和心中卻有些翻騰。

張儀是何等人物,看到秦王的臉色便已心知肚明,立即說道:『臣與上將軍同心不同謀而已,我二人都是為讓秦國壯大,最後決斷還需大王定奪』

這句話讓秦王放下了心,贏駟臉上展露出笑容,沒有給出定奪隻是讓他們幾人散去了。

秦並六國,自蜀始

最終歷史的結果告訴我們,秦王贏駟選擇的是司馬錯的建議,放棄韓國攻打巴蜀。

其實那天大臣走後贏駟一個人坐在堂中思考良久,遲遲拿不定主意正在這時司馬錯的一句話在他腦海中閃現。

司馬錯曾說過:『無八分勝算,臣不敢謀國』司馬錯和樗裡疾正是商鞅死前向贏駟舉薦的兩人,如今根據兩人的表現,讓贏駟見識到商君的眼力實屬長遠。

司馬錯在贏駟手中第一戰便是用一萬兵力打敗了欲造反咸陽的十萬匈奴人馬,其後幾戰不僅奪回了河西之地還奇襲了楚國的房陵糧倉,最近一次更是帶領秦國軍隊打敗了六國48萬大軍。

這一場場戰役若沒有超前的眼光和豐富的作戰經驗不可能成功,因此在此時的岔路口上贏駟選擇相信司馬錯。

命令司馬錯帶兵奪下巴蜀之地,司馬錯並沒有辜負贏駟的信任,他帶兵穿越270裡的天險蜀道到達巴蜀。

此時的巴蜀與外界相隔太久,作戰兵力可以用原始形容,作戰經驗豐富的秦國軍隊輕而易舉便得到了這片沃土。

司馬錯這位將軍並沒有止步,他意識到楚國對巴蜀的威脅,楚國之所以之前沒有攻打巴蜀,一是因為知道巴蜀兩邦成不了多大氣候,且路途險峻沒有攻打的必要。

二是因為六國合縱楚軍損失嚴重自顧不暇。

現在知道秦國攻下了巴蜀保不齊會派兵攻打,為永絕後患司馬錯拿下巴蜀後並未長久停留,而是直接轉戰楚國的丹水地區,一鼓作氣拿下了丹水,不僅強力震懾了楚國還將漢中、關中、巴蜀三地聯合起來全部納入秦國的統治范疇。

歷史最終證明了秦國打下巴蜀的重要性,甚至有人給出了:秦並六國,自蜀始的結論。

首先,巴蜀地區成為真正的天府之國是在公元前256年李冰父子修建了治水工程都江堰之後,此後的巴蜀成為主要的產糧之地,後期秦國滅六國之戰的糧草大部分都是由巴蜀地區提供的,可以稱之後穩定的後勤保障部。

其次,巴蜀不僅產糧還產鹽,李冰首次開創了鑿井煮鹽法,打破了齊國一直以來對鹽的壟斷。

最後,巴蜀占據長江上遊,秦國軍隊順江而下對楚國的安危形成巨大威脅,讓楚國不敢輕舉妄動。

其實攻下巴蜀在一定程度上也蒙蔽了六國的眼睛,六國合縱失敗後各國紛紛高呼變法圖強生怕強秦攻打自己,但秦國向外散佈:與六國作戰隻為自保從未想過攻占他國。

正是這一宣言麻痹了六國。

卻不想秦國正借此機會偷偷積蓄力量,直到有朝一日破繭成蝶一鳴驚人。

張儀和司馬錯的這場論戰也成為一個有名的歷史故事,它所展現的正是秦國君臣對發展壯大國家的決心和信心,正是有這樣的認識這樣的爭論才促使秦國一步步壯大起來。

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明君更離不開賢臣,隻有君臣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帶領國家走向成功走向輝煌,秦國的強大六國的衰敗就是最有力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