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被封為商君,張儀被封為武信君,兩人誰的級別更大?《網路歷史》

商鞅和張儀都為秦國作出了重要貢獻,因此商鞅被秦孝公任命為大良造,後又封為商君,張儀也是被秦惠文王任命為相邦,後又封為武信君,那麼兩人誰的級別更高,權力更大呢?

商鞅和張儀都是封君,兩人在級別上是一樣的,不過張儀在權力和地位上是遠不如商鞅的,要論在秦國的威望,張儀更是與商鞅無可比擬。

張儀雖然被秦惠文王任命為秦國相邦《相國》,看似位居於百官之首,但也隻是能參與軍政要務和外交活動,實際上張儀並沒有什麼實權,他更像是秦國的外交部長,軍政大權依然在秦惠文王手中。

而商鞅則不同,商鞅入秦得到秦孝公任用後,從始至終都是具有實權的,無論是剛開始的左庶長,還是後來的大良造,都屬於職爵一體的高級爵位,既是官職,又是爵位,大良造更是當時秦國的最高爵位,並且掌握軍政大權。

至於商鞅為什麼沒有被秦孝公任命為相邦,原因是當時的秦國沒有設立相邦一職,直到秦惠文王繼位四年後,秦國才首次設立相邦一職,而且一般是由獲得最高爵位大良造的功臣才能擔任這一官職,因此商鞅在秦孝公時期,實際上就是秦國的相邦。

毫不誇張地說,商鞅在任職左庶長時,其實際權力都要比張儀的相邦權力還要大《這點在後文具體解釋》這時的商鞅已經成為秦國的軍政首席大臣,後來秦孝公封商鞅為大良造也不過是錦上添花,隻是官職爵位看起來比之前有所提升罷了,實際上商鞅擁有的權力早已達到了頂峰。

等之後商鞅率領秦軍擊敗魏軍,收回部分河西地區後,在官職和爵位方面,商鞅已經再也無法提升,秦孝公便賜予商鞅商地的十五座城邑,封號為『商君』,此時商鞅在權力和地位上已經達到了如日中天的程度。

秦國百姓可能不知道國君秦孝公,但很少有百姓沒有聽聞過商君商鞅之名。

秦國所有的大小官員都無人敢與商鞅爭鋒,就連秦國宗室貴族子弟在商鞅面前也猶如『溫順乖巧』的綿羊,這是因為秦孝公信任商鞅,幾乎將所有權力都下放給了商鞅,只要秦孝公不插手國政,商鞅的實際權力其實和秦國君主並無什麼差別。

商鞅任職期間不僅擁有治民之權,也擁有統軍作戰、總管軍務的權力,如果有需要,外交方面也能兼任。

商鞅就曾代表秦孝公出使魏國,遊說魏惠王先行稱王,再圖霸業,以此來改變魏國圖謀攻秦的意圖。

反觀張儀,他雖是秦國相邦,但隻能參與軍政要務以及外交活動,而並無上馬治軍、下馬治民的軍政大權。

張儀實際上隻能算是一個掛名相邦,外交才是他的實際職責,也是主要職責。

張儀和商鞅雖然都被封君,名義上的地位並沒有什麼區別,但要論實際權力,張儀距離商鞅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接下來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張儀和商鞅在秦國入職的經過,再來對比兩人的權力、地位和級別哪個更大。

張儀在秦國任職經歷

張儀本是魏國人,在遊說之術學成後,便前去遊說諸侯,施展抱負,結果還沒開始,便被楚國丞相拷打了一番。

原來是張儀有一次陪同楚國丞相喝酒時,恰逢楚國丞相丟失了一塊玉璧,丞相的門客認為張儀貧窮,品行不端,便都懷疑是張儀所偷,結果差點就被打死。

《史記》記載:『張儀遂得以見秦惠王。

惠王以為客卿,與謀伐諸侯』

張儀的妻子對其很是擔憂,張儀卻說『只要舌頭還在就足夠了』,之後張儀便去趙國投奔同學蘇秦,想要效力於趙國,不過在蘇秦的刻意引導下,張儀最終決定前往秦國尋求發展。

在蘇秦的暗中幫助下,張儀最終得以見到秦惠文王,加上張儀本就口才了得,於是僅憑一張嘴就被任命為客卿。

要知道後來李斯入秦,可沒有張儀這麼順利,李斯入秦後先是成為相邦呂不韋門下的舍人《門客》,後因才華橫溢得到呂不韋的賞識,才被任命為郎官。

此時李斯距離客卿一職還有很大距離,之後出謀劃策得到秦王嬴政的認可,也才升任為長史,等到計策成功後,李斯這才被封為客卿。

《史記》記載:『秦惠王十年,使公子華與張儀圍蒲陽,降之。

儀因言秦復與魏,而使公子繇質於魏。

儀因說魏王曰:『秦王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無禮』魏因入上郡、少梁,謝秦惠王。

惠王乃以張儀為相』

我們再來看張儀,他入秦還不到一年時間,在同年就又升任為秦國相邦。

而李斯被秦始皇任命為左丞相是在升任為客卿的二十多年後《大約是公元前218年》,在此期間李斯還做了十多年的廷尉一職《公元前237年》。

因此李斯在秦國兢兢業業近三十年才最終升任為比相邦小一級的丞相一職《嬴政把罷免呂不韋後,便暫時廢止了相邦一職》。

那麼張儀是如何升為丞相的呢?基本還是靠一張嘴。

在公元前328年《秦惠文王十年》,秦惠文王派公子華《嬴華,秦惠文王之弟》和張儀率軍攻打魏國蒲陽,一舉攻占。

不過張儀隨後就建議秦王將蒲陽還給魏國,並派秦國宗室公子去魏國做人質,接著張儀便去遊說魏王:

『秦王對你魏國可謂是寬厚仁德,不僅將攻占的蒲陽歸還,還派秦國公子去你魏國作人質,你魏國要是不做出些表示,這可就說不過去了吧!《大意》』

在張儀遊說之下,魏國因此將上郡和少梁城割讓給了秦國,以此答謝秦惠文王,張儀也因此被秦惠文王封為相國。

四年後,秦惠文王稱王,之後張儀便開始奉命出使遊說山東六國,以『連橫』的外交策略破六國『合縱』。

張儀遊說諸侯的第一站是魏國《公元前322年》,經過六年的經營,以及秦國多次出兵攻打魏國作為配合,張儀最終說動魏國背棄了合縱盟約,與秦國結交。

不過三年後,魏國就背棄了秦國,重新又加入了合縱,導致秦國出兵攻打魏國,在強大武力下,魏國於次年又歸附了秦國。

《史記》記載:『秦要楚欲得黔中地,欲以武關外易之。

楚王曰『不願易地,願得張儀而獻黔中地』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

張儀乃請行』

接著張儀又開始『遊說』楚國,用欺騙的方式致使楚國和齊國解除盟約,斷絕往來,因此導致楚王大怒,起兵攻打秦國,好在秦國實力強大,楚國未能占到什麼便宜。

後來秦惠文王要挾楚國,想要用武關外的土地換楚國黔中一帶的土地,但楚王因為張儀之前戲耍過楚國,便只要張儀,不要土地。

秦惠文王明知張儀如若去了楚國很難保住性命,但還是想要將張儀遣送到楚國,張儀看出秦王的想法便自請前往,以此可見,張儀這位秦國的相邦還不如一塊土地重要。

如果換成是秦孝公和商鞅,估計秦孝公是不會為了一塊土地就拋棄了商鞅吧!或許在秦惠文王眼中,張儀也不過就是一枚可以利用的棋子吧!

《史記》記載:『張儀歸報。

秦惠王封儀五邑,號曰武信君』

好在張儀用計保住了性命,還遊說楚王與秦國結盟。

之後張儀離開楚國,又去遊說韓王臣服於秦國。

張儀因此被秦惠文王封賞了五座城邑,並封為『武信君』。

接著張儀又去出使齊國、趙國、燕國,等他遊說三國諸侯成功與秦國結盟後,在返回咸陽途中,便聽聞秦惠文王去世的消息《公元前311年》。

張儀雖然在秦國任相邦一職近二十年,但待在秦國的時間並不長,不是在遊說各國諸侯,就是正在前往遊說的路上,連秦惠文王的最後一面都未能見上。

以此可見,張儀雖更像是秦國的外交部長,而且還是沒有買『保險』的那種,如果哪國願意用土地換張儀的命,秦惠文王很大可能會選擇將張儀交出去。

張儀雖官至秦國相邦,爵至武信君《相當於當時最高等級的爵位》,但隻是名義上獲得了最高官職和爵位,張儀基本上並沒有享受到官爵給予他的權力,要說有,那就是和他國外交時可以拿來撐個場面罷了。

秦惠文王去世後,加上秦國大臣們不斷詆毀張儀,因此張儀並未得到秦武王的重用,被迫出逃魏國,於一年後在魏國去世。

不過張儀對秦惠文王和秦國是真的很忠心,在秦惠文王準備拋棄他時,他還願意侍奉於秦惠文王,幫助秦國連橫破縱,這點不得不令人傾佩!

商鞅在秦國任職經歷

商鞅是衛國人,早年侍奉於魏國,因不受重用,在聽聞秦孝公頒佈《求賢令》後投奔秦國。

經過幾次遊說,最終以『富國強兵』打動了秦孝公,從而得到重用。

不過商鞅所說的變法改革遭到了秦國一眾守舊貴族的反對,加上秦孝公也擔心國人會對變法議論,便先讓商鞅頒佈《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序幕。

《史記》記載:『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

乃拜鞅為左庶長』

《墾草令》實行三年後,百姓都習慣了新法,商鞅於同年被秦孝公任命為左庶長《公元前356年》,開始在秦國進行第一次正式的變法改革,在此之前,商鞅在秦國擔任什麼官職並無記載。

雖然商鞅在秦國工作了三年才被升為左庶長一職,要比張儀不到一年就從客卿升為相邦慢了許多,但兩人所擁有的實際權力卻是天差地別。

相邦雖然是百官之首,但張儀並沒有掌握秦國的軍政大權,他隻有參與軍政要務和外交活動的權力。

而商鞅雖然不是相邦,但左庶長是秦國最具實權的大臣職務,不僅擁有治民的政務權,還擁有統軍作戰並總管軍務的軍權。

在商鞅變法之前,左庶長就是秦國人心目中上馬治軍、下馬治民的軍政首席大臣,當商鞅接掌左庶長一職後,他在秦國的實際權力已經等同於東方各國的丞相一職。

而且左庶長還是職爵一體,不僅是高級官職,也是高級爵位,可以說左庶長在商鞅變法前就是秦國非王族宗室大臣能獲得的最高官職和爵位。

反觀張儀擔任的客卿和相邦都隻是官職,直到擔任相邦十餘年後,因促使楚國和韓國親善秦國,張儀才被封為武信君,擁有了爵位和封地《大約在公元前318年後》。

在第一次商鞅變法實行四年後,商鞅就獲得當時十七級軍功爵位制中的最高級別大良造爵位。

並作為主帥攻打魏國,直接攻占了魏國的舊都安邑和上郡要地固陽。

而張儀成為相邦後也被秦惠文王派去攻打魏國,不過主帥並不是張儀,而是秦惠文王的弟弟嬴華《秦孝公之子》。

可能是張儀的軍事才能一般,又或是張儀還沒有得到秦惠文王的充分信任,不放心將軍隊交到張儀手中,畢竟此時張儀才侍奉秦惠文王一年左右,可以說張儀是秦國歷史上升任為相邦最快的大臣,即便是秦王身邊最親近的親人都沒有如此殊榮。

不過張儀如此迅速的升職速度難道真的正常嗎?

試想,歷史上有哪位君主會任命僅認識一年不到的外臣為總領百官的相邦一職呢?或許秦惠文王隻是看重張儀的遊說才學,為此給了張儀一個掛名相邦,讓他更方便與諸侯建立外交,從而發揮出最大作用。

《史記》記載:『秦惠王八年,爵樗裡子右更,二十六年,秦封樗裡子,號為嚴君』

秦國的軍政大權依然掌握在秦惠文王手中,畢竟秦惠文王在位八年後,才封自己的弟弟樗裡疾為十五級的『右更』爵位,又十八年後,身為秦國王族的樗裡疾才有封地。

難道僅認識一年不到的張儀,還要比從小和秦惠文王一起長大的兄弟還要更親近、更信任嗎?估計這種可能性幾乎很小吧!

實際上張儀擔任相邦後也沒有掌管過秦國的軍政大權,雖然擔任秦國相邦近二十年,但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各諸侯國中遊說,直到秦惠文王去世,張儀還在與諸侯遊說的路上。

反觀商鞅入秦任職後,大部分時間都在秦國,而且自擔任左庶長一職後,便一直掌握著秦國的軍政大權,之後商鞅率兵大敗魏軍,收回部分河西地區後,又被秦孝公賜予商地十五座城邑,並封為『商君』,而張儀僅封了五座城邑。

在秦孝公病重期間,商鞅更是獨攬秦國軍政大權。

結語:

可以說秦國歷史上最具有權力的大臣非商鞅莫屬,接下來便是商人相邦呂不韋。

張儀雖然擔任的也是秦國的最高官職相邦,但他的實際權力上根本和商鞅、呂不韋沒有可比性。

張儀隻是在爵位上和商鞅的級別一樣,畢竟兩人都是封君,不過張儀擁有的城邑隻是商鞅的三分之一。

文/歷史紫陌閣

回味更多歷史,下期更精彩。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贊,謝謝大家的支持。

本文聲明原創,文中配圖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