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約1100字,讀完需2~3分鐘。
1 想在江邊勸勸屈原……
對屈原,此前很長一段時間是不理解的,年輕時候有很多疑惑。
如果穿越回到過去,很想在江邊好好勸勸屈原大夫……
比如,愛國不一定非要投江,自毀了身軀再拿什麼去愛國,去為老百姓做事?
比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怎麼就投江了?
比如,不同流合污就放任奸賊禍害?怎麼用自己的死亡去映襯敵人的強大?
屈大夫,秦楚兩國可是通婚的,秦王嬴政的親祖母夏太後就是楚國人,養祖母華陽夫人是正宗楚國羋姓熊氏人《楚國王族》,親高祖母著名的宣太後《羋月》也是楚國羋姓王族人。
可以說,秦王嬴政身上也流淌著楚國王族的血液,秦國實際破的也是楚國的舊王族統治,這個舊王族也不是代表人民、為人民服務的政權,秦破楚頂多算是周這個統治階級大家庭的內部矛盾,換了一個家長。
又何必投江?是歲月還是理想,讓你變得脆弱?
2 不苛責
不過考慮時代局限,屈原那時可能還沒有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想法,一千三百年後的北宋張載才系統提出來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工作很多年後,又有點理解,或許屈原寧願投江,也不願再做努力,是已看淡看透,君主昏庸、同黨勾心鬥角、排擠誹謗,這個人間醜陋太多,實在不值得,即使投江,也不願意再去為這些人努力或與他們為伍。
再說,楚國破了,楚王沒了,你讓一個被流放的屈原去對抗強秦、恢復故楚王族,或是茍延殘喘變身李斯那樣的職業打工人《不是貶低李斯》,也是強人所難。
秦破楚後,62歲高齡的屈原或許覺得報國的終極目標此生已無法實現,苦悶至極,於是自投汨羅江。
其實想想,生命哪有什麼終極意義,當下每一刻的成長、超越、歡喜、感動…或許就是意義,意義永遠在更新,永遠在路上,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我想這也是很多富豪、領導人、大佬,已經財務自由,或者遇到很多困難、挫折,也還繼續勤勤懇懇做事的內因。
如果有一天真再給不了自己任何意義了,確實也可以找一個舒服的方式與這個世界,握手言和,不帶遺憾,說拜拜。
瀟灑地寫下像一個不知名的羅馬人刻在墓碑上的話:
我死了,被葬在這裡。
現在的我隻是變成了一撮灰,但是灰會變成土壤,土壤會滲透到大地,創造人類世界的基礎。
如此一來,我並沒有死,而是活在這個世界上。
3 不放棄
再看屈原,還是覺得可惜,隻是估計屈原自己也沒想到,他最後會以這種方式不朽。
相比較,我還是更喜歡鄧小平一些,三落三起,包括曾國藩,經歷了很多大的人生起伏仍然堅持做事,寶劍鋒從磨礪出,不放棄,也等待機會,即使自己不能做事了,對權力也不偏執,還可以幫想做事的年輕人更好做事,不能便宜那些壞蛋,這是更重要的意義。
非常懷念小平同志。
註:
1.如有幫助,歡迎轉發、點贊,一起為我們更堅韌加油。
2.歡迎關注,發現更多精彩內容。
3.本號為個人平臺,不代表作者所任職機構立場。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並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