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為什麼不重用商鞅?有這3個原因。《網路歷史》

商鞅是衛候庶出的子孫,姓公孫氏,本名應該是衛鞅或者是公孫鞅,因為後來秦孝公賜商地作為衛鞅的封地,號商君,所以後來人們都稱他為商鞅。

商鞅年輕時喜歡刑名之學,侍奉魏國當時的丞相公叔痤,做了公叔痤座下的中庶子。

公叔痤知道商鞅的才能。

公叔痤年老生病將死之時,魏惠王來探病,問:『公叔的病如有意外,那國家該怎麼辦?』

公叔痤向魏惠王說:『我的中庶子公孫鞅,雖然年輕,但有奇才,希望大王舉國而聽之!』

雖然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薦了商鞅,但是之後魏惠王並沒有重視商鞅。

公叔痤死後,公孫鞅聽說秦孝公廣發招賢令,然後就去了秦國,開始了著名的商鞅變法,強大了秦國。

魏惠王為什麼不重用商鞅?原因有三。

1、魏惠王不珍重人才

這個從著名的齊威王與魏惠王國寶論就可以看出來。

公元前355年,齊威王和魏惠王在一起打獵的時候,魏惠王問:『齊國有什麼國寶嗎?』

齊威王說:『無有』

魏惠王說:『寡人國雖小,尚有十顆直徑一寸那麼大的明珠,可以照亮十二輛馬車的前後。

豈以齊大國而無寶乎?』

齊威王說:『寡人的國寶和惠王不同。

我有一位臣子名叫檀子,守在南城,楚國人不敢來犯,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

我有一位臣子名叫盼子,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於河;

我有一位官吏名叫黔夫,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徙而從者七千馀家;

我有一位臣子名叫種首,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

這四個臣子,能照亮齊國千裡,何止是那十二輛馬車能比的!』

惠王聽後大感羞愧。

2、魏惠王分辨人才的能力較弱

魏惠王在位期間51年,商鞅、張儀、孫臏、樂毅都曾到過魏國求職、任職,然後離職。

魏惠王用人幾乎隻用王族子弟如公子卯,名師大才如龐涓。

魏國本土的人才挺多的,很多都離開了,而與此相比的秦國,本土將領很多,文臣幾乎都是其他國家引進的。

3、他不信任商鞅

他不相信商鞅是個人才,也可以說他不知道商鞅是個人才

商鞅隻是一個中庶子而已,在當時根本沒有什麼名氣,魏惠王也對商鞅不怎麼熟悉,不知道也屬於正常。

但這不符合明君的行為。

我認為正常君王這時的做法,應該去思考丞相公叔痤為什麼會推薦商鞅,然後用各種方法測試商鞅的才華,看商鞅是否可以委以重任。

但是魏惠王沒有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