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淄博的齊都鎮,有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卻因一件殘碑而名聲大噪。
另外,石碑上的篆刻的文字,還揭秘了一段和孔老夫子有關的歷史事件。
究竟這是一塊怎樣特殊的石碑呢?如果您也感到好奇,那就讓小編來從頭揭秘吧。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據《臨淄縣志》記載,清代嘉慶年間,當地村民在城外耕地時,從土裡挖出來一些石板,而且其大小都和家用的搓衣板差不多。
一開始,村民都以為是沒用的石板,結果村裡一位飽讀詩書老秀才一看,便確定石板是一種古老的樂器,叫做石磬,通常懸掛在架子上,然後用木槌敲擊發聲。
然而,讓村民們沒想到的是,幾天之後又有了一次發現……
這天下午,村民們在耕地時,又挖出來一塊殘碑,約一米多長,半米多寬,並且在殘碑的正面,還刻有五個楷體大字,清晰可辨為『孔子聞韶處』。
如此一來,村民們便疑惑了,因為孔子大家都知道,但『聞韶』又是什麼意義呢?後來,村民又找到老秀才,請他來解釋解釋。
老秀才一看,立馬就驚住了,因為他讀了大半輩子的《論語》,對於這塊不起眼的殘碑上的聞韶兩個字,簡直太熟悉。
《論語·述而》記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意思是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結果三個月都不知道肉的味道,這不僅說明了《韶》聲之美,能讓人忘記肉的鮮美,而且還體現了孔子的音樂鑒賞才能。
史料記載,《韶》是堯舜時期的一種古樂,其節奏鮮明,韻律十足,在那個以禮樂為先的時代,《韶》樂最為孔子所推崇。
因此,當孔子在周遊列國路過齊國時,忽然聽到遠處傳來一陣《韶》樂,便立馬陶醉其中而無法自拔,甚至當孔子離開齊國之後,只要一想到《韶》樂就連吃肉都沒興趣了。
幾年後,孔子回到魯國,便和其弟子分享了他在齊國聽到的《韶》樂,於是弟子們在編寫《論語》的時候,也將這件事記錄其中,即『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另外,宋代大詩人范仲淹,也贊賞過《韶》樂,即『聽此笙鏞,曷異聞《韶》之美』。
千百年間,隨著《論語》的廣泛傳播,孔子聞《韶》也天下皆知,故此,古代的學者經過考證,找到了孔子路過齊國聽到《韶》樂的地方,並立碑以做紀念,即村民挖出來的『孔子聞韶處』碑。
不過可惜,嘉慶年間挖出來的『孔子聞韶處』碑,到宣統年間就遺失了。
一直到1911年,當地村民經過一番討論,為了不讓『孔子聞韶』的古跡湮沒,便一起籌錢請當地最有名的石匠,又重刻了一方『孔子聞韶處』碑,並且還立在原處,以望流傳後世,子子孫孫都不可忘矣。
另外,該村也改名為韶院村,而且村民們每逢初一十五,都還要在此碑處祭祀孔子,以期望村裡的孩子長大後都能有出息。
再後來,到1982年,韶院村修繕學校的時候,順便將『孔子聞韶處』碑,鑲嵌在了學校的墻壁上,一來可以更好的保護石碑,二來也能沾沾古碑和孔子的才氣。
隨著時間的推移,韶院村也因『孔子聞韶處』碑而越來越有名,甚至每年都還有很多人慕名前往。
其實,我們要從中學到的是『專心』,若能像孔子一樣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我們也能忘記肉味,也能有一番成就,如果一心二用,最終將一事無成。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