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們是從何時開始稱王?其實早在西周時就有諸侯僭越封王。《網路歷史》

周平王東遷以後,周王室實力大不如從前,已經沒有能力再控制諸侯,因此隻剩下『天下共主』的頭銜,而諸侯也不敢超越本分行事,僭越稱王。

不過後來隨著發展,戰國七雄皆已稱王,那麼諸侯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稱王的呢?

公元前344年,秦孝公擔心魏惠王全力攻打秦國,便派商鞅前去遊說魏君先行稱王,再圖霸業,於是魏惠王成為戰國時期第一個準備稱王的君主。

之後一些大國開始陸續稱王,接著剩餘的一些中小諸侯國也開始稱王,當然也有一些諸侯國從始至終都沒有尊稱王號。

不過早在戰國之前的春秋時期就已經有諸侯使用王稱,最先以諸侯身份僭越稱王的是楚武王熊通,自此開了諸侯稱王之先河,之後吳國君主壽夢和越國君主允常先後稱王。

而在楚武王稱王之前,楚國其實在更早的西周時期就曾稱過王號,而且同時一下出現了三個王。

春秋時期,楚、吳、越三國先後僭越稱王

楚國是周朝時期第一個封王和稱王的諸侯,楚武王稱王後,吳王壽夢稱王,接著越王允常也開始稱王。

楚君熊渠封子為王

《史記·楚世家》記載:『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

楚國的先祖鬻熊曾是周文王、周武王時期的功臣,後來周成王當政時,為感念其功,便賜予其後代熊繹為子男爵位,封地在楚蠻,楚人便在丹陽建立楚國。

之後經過熊繹至熊渠等六代君主的努力,楚國疆域不斷擴展,從最初一個方圓僅有五十裡的小國,發展成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國。

熊渠繼位後,楚國已經逐漸興盛起來,勢力范圍推進至江漢平原,先後攻滅庸國、揚越、鄂國三個國家《部落》,不過在楚國發展強大的同時,西周王朝卻進入由盛轉衰的階段。

面對勢力漸不如前的西周王室,一些諸侯開始輕慢周天子,不僅不朝見進貢,甚至直接起兵叛逆,進攻周王室,楚君熊渠就是諸侯中的代表人物。

《史記》記載:『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

雖然熊渠沒有起兵攻打周王室,但他卻做了一件更為石破天驚的大事:僭越稱王。

熊渠仿效周天子,直接將自己的三個兒子分封為王,長子熊康封句亶王,次子熊紅封鄂王,三子熊執疵封越章王,熊渠此舉可謂是公然挑釁周王室權威,也成為周朝諸侯中第一個僭越封王的君主。

不過熊渠不久後就取消三個兒子的王號,因為新繼位的周厲王是一位暴虐成性,奢侈專橫的周天子,熊渠擔心自己僭越封王的舉動會惹怒這位以暴虐著稱的周厲王,從而遭到周厲王的重點討伐,便悄悄取消了兒子們的王號,不敢再聲張。

不過熊渠此舉實為明智之舉,當時楚國才逐漸興盛起來,如果因為封王遭到周王室的征討,楚國幾代君主的努力將會化為泡影,隻有保存實力,低調發展,楚國才能不斷強大,不懼周王室的討伐,熊渠取消王號為楚國之後立足江漢、爭霸中原奠定了戰略基礎。

春秋時期,楚君熊通自立為王

自楚君熊渠封王又取消王號後,中間間隔了十位楚國君主,到楚君熊通時,又再一次僭越周禮,不過熊通並沒有並沒有封子為王,而是直接自立為王。

《史記》記載:『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

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武王』

這時楚國經過近二十代君主的努力,實力已經相當強大,南方的蠻夷部族都已歸順。

但楚國還是最低的『子男』爵位,而楚國的祖先還是周文王的老師,楚君熊通不滿周王室的分封,便想讓周天子給他加封爵位,不過卻遭到了周王室的拒絕,熊通於在公元前704年自立為王,自稱為『武王』。

盡管周天子不滿楚君熊通僭越稱王的行為,但此時西周已經滅亡,東周王室更加衰微,連諸侯的將領都敢用箭射周天子《周桓王被鄭國將軍祝聃射中肩膀》,周天子對於熊通的僭越之舉也無可奈何,於是楚國成為周朝境內第一個僭越稱王的諸侯。

此後楚國君主直到被秦國滅國為止,一直沒有取消王號。

楚武王率先稱王也開了諸侯僭越稱王之先河,之後在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也先後稱王。

吳王壽夢始稱吳王

吳國最初是由周文王的兩位叔父所建立,按照傳統傳位制度,周太王應傳位於長子太伯,但周太王小兒子季歷之子姬昌《周文王》聰明早慧,深受周太王寵愛,周太王更想讓姬昌繼位。

太伯看出了父親的想法,不想讓父親為難,便和二弟仲雍借機離開了周國,一起去了荒涼的江南,之後自創基業,建立勾吳古國。

《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

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

勾吳古國便是吳國前身,周武王《周文王姬昌次子》攻滅殷商後,便開始尋找太伯和仲雍的後代,後來在吳地找到了周章《仲雍後代》,不過周章已經成為吳君,周武王就此將周章封於吳地,列為諸侯,這便是後來的吳國。

《史記》記載:『壽夢立而吳始益大,稱王』

等國君之位傳到壽夢時,吳國日益強大,吳君壽夢自立為王《約公元前年》,不過壽夢稱王並未遭到周王室的不滿。

因為吳和周本出自一脈,並且壽夢繼位後就親去洛邑認祖歸宗,而剛繼位的周簡王深感大喜,還賜給壽夢特殊禮遇,吳國也是在吳王壽夢時期開始與中原各國交往。

吳王壽夢也是周朝境內唯一稱王不被周王室反感的諸侯,這不僅是吳國和周王室屬於同宗的原因,還因為吳國先祖有恩於周文王一支。

如果當年太伯沒有奔吳,周太王就無法避開傳位長子的傳統傳位方式,周文王和周武王就不能繼位,也就沒有現在的周簡王。

越君允常稱王,其子勾踐稱霸

越國的前身是於越部落,在殷商之前就已經存在,據傳是大禹直系後裔中的一支族人所建。

周朝建立後,於越部落作為前代帝王後裔被封為諸侯,於越部落便成為周朝時期的越國。

不過關於越國早期的歷史比較模糊,到越王勾踐的父親允常時才逐漸清晰了起來。

《輿地志》記載:『越侯傳國三十馀葉,歷殷至周敬王時,有越侯夫譚,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稱王』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允常卒,子勾踐立,是為越王』

越國傳至允常時,允常開疆拓土,奠定了越國霸業,『越王』之稱也是始於允常,允常去世後,其子勾踐繼位,也稱越王《約公元前496年》。

不過勾踐在位時,越國版圖並未趙越其父允常在位時期。

越王勾踐在位前期,不僅沒有帶領越國走向強大,反而被吳王夫差擊敗,被迫向吳國求和,後來勾踐被吳王赦免返回越國後,才立志發憤圖強,這便有了『臥薪嘗膽』的典故。

之後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越國積攢下充足的糧食,以及訓練出一支精兵,這才終於轉弱為強,最終打敗吳國,完成了復仇。

《史記·》記載:『勾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周。

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命為伯。

諸侯畢賀,號稱霸王』

越王勾踐平定吳國後,就率軍北上在徐州與諸侯會盟,共同尊輔周王室,被周元王封為『越伯』,諸侯都來祝賀,越王勾踐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代霸主。

戰國時期,諸侯陸續僭越稱王

第一個準備僭越稱王的諸侯——魏惠王

魏惠王準備僭越稱王,完全是被秦孝公攛掇的,事情起因還要從桂陵之戰前說起。

《史記·魏世家》記載:『魏惠王十七年,圍趙邯鄲。

十八年,拔邯鄲。

趙請救於齊,孫臏救趙,敗魏桂陵』

在公元前354年《魏惠王十七年》,趙國進攻魏國的附屬國衛國,魏國自然不能坐視不管,便派兵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於次年,魏軍攻占了趙國邯鄲城,於是趙國向齊、楚兩國求救,之後便有了兵法『三十六計』之『勝戰計』中第二計『圍魏救趙』,魏軍在桂陵之戰中被齊軍大敗。

《史記·秦本紀》記載:『秦孝公十年,衛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

這時秦國已經完成第一次商鞅變法,國力得到一定增強,秦孝公便乘魏國國內空虛之機,在公元前352年出兵攻打魏國,一舉攻占了魏國舊都安邑,以及收回部分河西之地。

但魏國即便經歷了桂陵之戰,國力也沒有太大的損耗,魏武卒主力還在,魏國依然還是當時的軍事強國。

桂陵之戰發生後,魏國先是聯合韓國在香襄陵擊敗齊、宋、衛三國聯軍,接著將邯鄲還給趙國,與趙國等諸侯陸續和談會盟。

之後魏惠王便集中兵力全力反攻秦國,將被秦國攻占的安邑、固陽等失地奪回,在魏軍強大的攻勢下,秦孝公隻好被迫與魏國會盟修好。

不過魏惠王並沒有打算放過秦國,此時秦國雖然完成了第一次變法改革,但還是不是魏國的對手,秦孝公便用『尊魏為王』辦法來麻痹魏惠王,以改變魏國再次進攻秦國的意圖。

魏惠王聽了商鞅的遊說後,還真準備稱王,開始按照周天子的規格建造宮殿、制作服飾等物,並召集宋、衛、鄒、魯等中小諸侯君主參加逢澤會盟《公元前344年》,意欲僭越稱王,確立魏國在列國間的統治。

但此舉遭到了韓國等大國的抵制,魏惠王此次稱王計劃以失敗告終,不過魏惠王確實是戰國時期第一個準備僭越稱王的諸侯。

徐州相王後,各國紛紛僭越稱王

時間過了十年,在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率領韓國等小國君主到徐州與齊威王會盟,尊齊威王為王,但齊威王也擔心會被其他諸侯抵制,不敢獨自稱王,於是齊威王和魏惠王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

魏惠王於當年便改元為更後元年,正式稱王。

徐州相王事件預示著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雖然齊、魏兩國依然還率諸侯朝見周天子,但實際上周天子的名號從此便和諸侯別無二致。

這次事件發生後,周朝境內的諸侯不再顧及周王室,也開始僭越稱王。

公元前324年《惠文君十四年》,嬴駟也效仿齊、魏,自稱為王,即秦惠文王。

公元前323年,魏國、韓國、趙國、燕國和中山國也互相承認對方君主為王,史稱『五國相王』,至此為止,秦、齊、楚、燕、韓、趙、魏戰國七雄皆已稱王。

五國相王事件發生後,標志著周王室權威的徹底消失,一些中小諸侯也紛紛稱王,比如宋國、中山國等二流國家,這也說明周天子在諸侯中的影響已經大幅衰弱。

當然也有一些小諸侯國沒有稱王,比如衛國、魯國、費國、滕國等小國。

結語:

春秋時期諸侯僭越稱王其實並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稱王,雖然楚國、吳國、越國在春秋時期已經稱王,但三國並沒有得到中原諸侯的承認,並且被中原諸侯視為蠻夷排斥。

三國王城基本上隻能在自己國家使用,因此楚、吳、越三國稱王對社會的影響並不大。

『徐州相王』和『五國相王』則是中原諸侯國之間互相承認,互相認可,這就相當於否定了周天子僅有的天下共主名號,標志著周王室的權威徹底消失。

因此,徐州相王和五國相王是戰國時代政治史上的驚人之舉。

文/歷史紫陌閣

回味更多歷史,下期更精彩。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贊,謝謝大家的支持。

本文聲明原創,文中配圖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