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中,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諸侯國落後。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
他決心發奮圖強,發佈了求賢令,表示不論是哪國人,只要能讓秦國富強起來,就封他做官。
衛國貴族公孫鞅《就是後來的商鞅》在魏國得不到重用,西行來到秦國,托人求見秦孝公。
商鞅先用帝王之道遊說孝公,孝公聽的直打瞌睡,指責商鞅是個狂妄之徒。
幾天後,商鞅又講解霸道之術,孝公雖然認可但沒有重用商鞅。
最後一次談話,商鞅已經掌握了孝公的想法,暢談富國強兵之策,孝公聽的入迷,兩人連著聊了好幾天。
秦孝公打算按照商鞅的主張在國內進行變法,可是遭到秦國一些貴族的反對。
過了兩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穩了,就拜商鞅為左庶長,開始變法。
商鞅怕老百姓不信任他,就在新法令頒佈前,叫人在都城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賞金十兩。
大家議論紛紛,覺得這麼簡單的事卻給這麼多的賞金,非常奇怪,沒人敢去試。
商鞅把賞金提到五十兩,終於有一個人應募把木頭搬到北門。
商鞅果然給了他五十兩黃金。
這件事立即流傳開,老百姓都說:『左庶長說話算話』
商鞅立即將起草的新法令公佈出去,規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準。
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糧食和佈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的奴婢。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
不久,秦國進攻魏國的西部,奪回了河西之地,把魏國都城安邑也打了下來,魏國不得不把國都遷到大梁。
公元前350年,為了便於向東發展,秦孝公把國都遷到渭河北面的咸陽。
又實行了第二次改革,廢除井田制,把田間大路鏟平種上莊稼,允許土地可以買賣。
把市鎮和鄉村合並起來,推行縣制,統一管理,加強中央集權。
這樣大規模的改革,肯定會引起激烈的反應。
變法開始時,許多貴族和百姓都反對新法。
有一次,太子犯了法。
商鞅對秦孝公說:『貴族不能遵守法令,老百姓就不會信任朝廷,這樣變法就推行不下去了』商鞅不方便處罰太子,就處罰了太子的兩個師傅一個割掉鼻子,一個在臉上刺字。
這麼一來,大家都不敢觸犯新法了。
這樣過了十年,秦國國力日益強大,人民富足,秩序安定。
周天子封秦孝公為『方伯』,中原諸侯國也紛紛向秦國道賀。
秦惠文王繼位後,商鞅因變法得罪貴族勢力被殺,但新法卻得以繼續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