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歷史上,曾有一段震蕩人心的歲月,雖說各小國之間齟齬沖突不斷,但絕對的自由,締造出珠玉般璀璨的精神文明,諸子百家著書立說,成就綿延千年也難以比肩,這個時期就是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誕生於東周,因周王朝勢弱,無力平衡轄制諸侯國之間的關系,導致逐漸出現稱霸之心,從春秋的簡單試探,鄰裡國之間小摩擦占點便宜就收手,發展到戰國的大規模吞並戰役。
如何劃分春秋跟戰國,可拿孔子逝世這個關鍵時間線作為分割,在孔子遊歷眾國,收學生傳授儒家思想時,都算春秋階段,自公元前479年後,不講道理隻看拳頭的戰國就粉墨登場,所以孔子向往的天下大同,其實是在緬懷西周。
春秋戰國的諸國較量場,幾乎都圍繞中原展開,東北地區在此時的存在感仿佛並不高,不禁就讓大家好奇,當時是否有東北人的存在呢?
要想理清這個問題,首先得解析一下對東北人的定義,只要在東三省境內謀生,再祖輩有三代以上定居於此,大約就算東北人。
那結論必然是有,東北水土資源豐富,水源有圖們江、黑龍江等環繞其間,山脈也有長白山跟大興安嶺,依山傍水就會有人類聚居於此。
並且黑土地在現代是中國的糧倉,春秋戰國時也收成頗豐,當時的古東北人,職業選擇十分廣泛,既可以靠天吃飯兢兢業業的種地,也能拿上家夥什進山打獵,有點草藥底子的,更可以采集人參、烏拉草等販賣。
隻是在很長的時間線裡,東三省都沒有迎來統一,各地零星出現許多遊牧民族,比起中原已成氣候的知書達理,此地民風屬於格外淳樸的階段。
到商末周初之際,東北就是商朝貴族暫避風頭的大本營,他們將這片廣袤無垠的大地視為桃花源,躲開中原的紛擾,反倒在精神文明上有不菲的成就。
如紂王的叔父箕子,就曾被周文王封地於今遼寧,此人在當時名氣十分卓然,跟比幹和微子共稱為『殷末三仁』,能有這般贊譽,箕子為人肯定是不可小覷。
曾見微知著,從紂王吃飯用象牙筷,喝酒一定得使玉杯,就看出將來一定會因豪奢敗國。
在還一片歌功頌德的宗親臣子裡,箕子明知道忠言就會逆耳,紂王聽了會覺得掃興,仍屢次苦諫,最終惹得被猜忌,隻能裝瘋希望躲過一劫,可仍舊被判囚禁為奴。
當商朝亡了,周文王敬仰其人品,數次請他做官,堅守底線不從,但出於為民造福之心,將夏禹時期傳下的《洪范九疇》傾囊相授,但箕子認為躲不開紛擾,帶著人一路遷徙,順著東三省一路走,最終定居在朝鮮。
由此可見,東北地區在西周早期,就已經是商末貴族的退路,那麼東北人自然就開始活躍出現在各諸侯國之間,隻是此時周王室正值鼎盛,外出闖蕩的東北人估計不多。
時間一轉,周文王的庶長子召公爽,以今北京一帶為核心,創建了燕國,一度國力十分強盛。
此地就離東北不遠,當時的許多東北人就會來燕國謀生,發源於河北地區的山戎部落,雖據點在燕山,但會去東北招兵買馬,或通過跟遊牧民族聯姻吸納人才,交情不是一般的密切。
尤其遼寧西部還有一個關鍵的諸侯國,因春秋就滅國,名氣不是特別大,此國就是孤竹國。
孤竹先祖是先商部落時期的墨氏一族,特點是經濟文化十分發達,因跟北方做貿易,富碩之名四海皆知。
孤竹國的人民財富自由,就有閑情逸致提升生活品質,當代許多出土的青銅器,制作源地就是孤竹,可萬事總沒有十全十美,孤竹國兵力上不太強勁,哪怕出產許多優質的戰馬和騾子,但基本不用於自我防衛,而是拿去做貿易。
這就導致孤竹國一直被壓制,商朝時倒還好,畢竟也同屬於異性諸侯國,後期三百多年分屬於周朝,日子就逐漸不好過起來,隨著燕國在隔壁日益壯大,這個國家整日跟山戎作戰,軍事能力十分強悍,孤竹國壓根不是對手。
當春秋各國開始出手較量,經濟發達的孤竹國沒過多久就被滅國。
那子民應該按照那會兒的規矩,會劃入燕國,所以許多孤竹國的東北人就遷徙到河北跟北京一帶。
估計就從孤竹國覆滅開始,本來生活在東三省的東北人,就跟燕國互通有無,畢竟聚居都沾親帶故,哪怕當時有沒有遷徙的孤竹國人,數十年後也都紛紛搬家。
再隨著戰國亂世開局,東北人又會往正在稱霸的大國走,如韓趙魏和秦等。
因為亂世一切都不那麼講究,各國人才流動的格外頻繁,如大名鼎鼎的張儀跟蘇秦,前者是魏國人,後者屬於鄭國,一個不遠千裡到秦國拜相,一個則先去齊國,再去衛國拜師鬼谷子。
說明戰國已經打成一團,能人異士會輾轉各國找機會,自然東北人也不會兩耳不聞窗外事,四處搬家是合乎情理的一件事。
估計就連身處暴風眼的普通人,為躲避戰亂也會拖家帶口的遷徙。
因東北遊牧民族眾多的優勢,推測當時在各國之中,武將兵士裡東北人肯定不在少數,戰國後期更是動輒就發動幾十萬人的戰役,隻在本國征兵,壯年男子肯定不夠數,招納身強力壯的東北人加入,一方有足夠的兵源,一方則能在亂世立下一番軍功,屬於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