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若成功,沒有了秦始皇,哪個諸侯國最有可能一統天下。《網路歷史》

荊軻被稱為『古今第一刺客』。

荊軻刺秦是中國歷史上不可抹去的一段精彩。

每每想起荊軻刺秦,在仰慕荊軻的忠義之餘,試想,如果荊軻真的刺殺了秦王嬴政,歷史是否會被改寫?不可否認,統一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假如秦王嬴政被刺,會由哪個國家完成統一這項大業?思來想去,筆者認為,仍然是秦國。

先來說說其他六國。

韓國、魏國、燕國,無論是人口還是國土資源都無法與其餘四國匹敵。

歷代賢能國君也並不多,到戰國後期,良臣名將更是罕見。

無論誰統一六國,都輪不到這三個國家。

圖1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 趙國

此前,趙國的軍事實力的確不弱,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大大增強了軍士的作戰能力。

然而,秦昭襄王時期,秦將白起率兵與趙國軍隊在長平交戰,趙國戰敗,白起坑殺趙國軍士四十餘萬,導致趙國再無輕壯可以上陣。

兵力不足,將帥更缺。

老將趙奢病逝,廉頗又被奸臣郭開陷害,郭開曾對趙王說:『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意為『廉頗雖然老了,但是飯量還不錯。

但是和我坐了片刻,就去了三次廁所』。

趙王聽信郭開之言,以為廉頗真的老了,遂不再啟用。

如此,到了戰國後期,趙國唯一的武力優勢也逐漸喪失了。

圖2 楚國蟻鼻錢

  • 楚國

這是一個稱霸了幾百年,曾幾次重創秦國的大國。

楚國在資源物產、地理位置、明君名臣方面,都曾占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墨子》中對於楚國的地理優勢有過這樣的描寫:『荊之地,方五千裡,有雲夢大澤,犀兕麋鹿滿之。

江漢之魚鱉黿鼇為天下富』。

可見楚國在當時七國之中經濟富庶。

然而,自從楚懷王羋槐被楚國扣留,楚國群龍無首,南後與其子公子蘭聯合奸臣靳尚等人弄權爭位,楚國政局開始混亂。

後雖有春申君與令尹昭陽等人主持改革,但是由於當局小人當道,阻力甚多,改革收效甚微。

秦國借機伐楚,攻占楚國數十座城池。

公元前279年,秦軍再度伐楚,白起水淹郢都。

至此,楚國再無崛起和反擊之力。

圖3 齊桓公《-前643年10月7日》

  • 齊國

齊桓公薑小白是春秋五霸之首,管仲幫桓公積累下非常雄厚的家底。

齊桓公又交好六國,在諸國之中威望甚高。

史書上對於當時齊國實力有如下描述:『助燕除戎,割地獻物,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無論在哪一方面,齊桓公在位時,齊國國力遠高於其他國家,於公元前651年達到巔峰。

然而,桓公過世後,他的五個兒子為了爭奪王位,自相殘殺,大大消耗了齊國實力。

後來田氏代齊,王室和政局都非常混亂,雄厚的國力逐漸被消磨殆盡。

齊國之所以是六國之中最後被秦所滅的國家,並不是由於秦滅六國時,齊國實力最強,而完全是其地理位置離秦國最遠,因為秦國奉行『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

圖4 戰國後期形勢圖

那麼秦國又有什麼優勢呢?

看當時的地圖,秦國地處西北,即使是在今天,其地理位置也不如其他國。

秦國最終的崛起,主要是由於歷代君王的勵精圖治,以及歷代名臣良將的鞠躬盡瘁。

正如蘇秦在《過秦論》中所言:『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先君積累下的雄厚國力,和為滅六國付出的努力,為始皇嬴政統一天下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 秦國在文治方面,有良相良策。

秦國名相很多,從秦穆公算起,基本上每一代秦王都有一位名相輔佐。

比如百裡奚,輔佐穆公內修國政教化天下,使秦國國力日盛;再有商鞅,輔佐孝公渠梁實行新法,破除老秦人、舊貴族的特權,規定按軍功封賞。

這一點大大促進了秦國軍事實力的增長。

惠文王時期,張儀遊說六國,拆散了蘇秦的合縱盟約,使六國離間而親秦,為秦國東出創造了時機。

圖5 記錄商鞅變法後耕作景象的石刻

圖6 戰國商鞅方升,作為量器,它200毫升的容積是商鞅統一度量衡所規定的標準『1升』 (商鞅變法的歷史印證》

除此之外,還有被世人稱贊『智如樗裡』的嬴疾,推行郡縣制的李斯,還有呂不韋奇貨可居、甘羅十二拜上卿等等。

有名臣,必有良策。

秦國最著名、最具功績的策略有如下幾條:商鞅變法、張儀連橫、李冰治水以及遠交近攻的外交戰略。

李冰修建都江堰,減少水災,使得巴蜀之地成為『天府之國』,為秦軍行征伐之師提供了錢糧保證。

並且,巴蜀之地是秦惠文王時期出兵伐蜀得來,惠文王去世後,由於季君之亂,蜀地動蕩。

李冰治水,發展巴蜀農耕,客觀上有效地維護了秦國後方穩定。

秦國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一點點擴大秦國地盤,逐漸破除六國對秦國東出的封鎖。

圖7 秦弩兵和騎兵

  • 秦國在武功方面,秦有良將良兵。

秦國優秀的戰將數不勝數。

惠文王時期有大良造公孫衍、有被秦軍奉為戰神的公子嬴華;有征伐蜀地威名遠揚的大將軍司馬錯。

昭襄王時期,蒙驁、魏冉、白起、羋戎,出兵占領了六國大片土地城池,打得六國聯兵無還手之力。

嬴政即位後,又有王翦、李信、蒙恬。

秦國非常重視軍隊訓練,軍士訓練有素。

惠文王在位期間,就與北方義渠部落盟好,借助義渠部落驍勇善戰的騎兵,訓練秦軍的作戰水平。

季君之亂後,昭襄王重新確立商君之法,以封爵、厚賞嘉獎有功軍士,提高兵士的作戰積極性。

嬴政即位後,更加重視對軍隊的投入,當時秦國的精銳就達到60萬之多。

強勁的軍隊是秦國打敗六國最重要的優勢。

綜上所述,秦國能一統天下,並非嬴政一人之功。

早在惠文王時期,歷代秦君便已將統一作為使命。

幾代秦人篳路藍縷,勵精圖治,終成霸業。

文:璟瑜

參考文獻:《墨子》《過秦論》《大秦帝國》《東周列國志》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