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一介平民木匠,如何成為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網路歷史》

墨子雖然是農民出身,但作為的哲學家,他創立了墨家學說。

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

墨家學術之集大成者為《墨子》,約成書於公元前四世紀,其在哲學、社會學等方面,主要內容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等項,且以兼愛、非攻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理性高度對待數學與物理問題之科學家,其對數理概念之定義,即便在現代仍具有高度之抽象性、嚴密性,其幾何定義、推理方法與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得之《幾何原本》極為相似。

這一中一西兩部巨著,同為早期幾何學之奠基之作。

梁啟超先生曾將《墨子》一書按內容分為五大類。

《墨子》文風樸實無華,部分內容詰屈聱牙,以致兩千來年,很少有人問津。

直到近代,才有學者認真解讀這本古書。

早在2000多年前,墨家便已經對數學《關於集合論、極限論、幾何學等一系列數學定義與命題》、力學《提出了力與重量之關系,並給出『力,刑之所以奮也』之物理定義》、光學《光沿直線前進,並討論了平面鏡、凹面鏡、球面鏡成像,尤以說明小孔成像原理為著》、聲學《制造罌聽,為最古老之監聽器》等自然科學進行了抽象性之探討。

這一古籍發現,震動了當今學術界,使近代人對墨家乃至諸子百家更為刮目相看。

由於西方人對於中國考古歷來存在著很大偏見,且國人在發掘老祖宗之經典時學問水平不夠《文科學者看不懂其中之數學,數學工作者不大看得懂其中之文言文》,以致《墨子》長久以來默默無聞。

《墨子》關於集合及其有限性與無限性之論述,若當時能流傳到全世界,則西方數學之第三次數學危機很可能要提前2000多年爆發。

《墨子·經上》曰:『窮,或有前不容尺也』其中『或』通『域』,為區域、空間之意。

在《墨子·經說上》中解釋曰:『或不容尺,有窮;莫不容尺,無窮也』即《墨子》以為,若區域有所限定,不能向外再拓展一尺之微,則其為一有限區域;若區域漫無邊際,可向外任意拓展,則其為無窮區域。

在此,《墨子》相當於引入變量數學來討論辯證法,這一思想,比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笛卡爾《Descartes,1596-1650年》要早1800餘年。

《墨子》中還有很多頗為深刻之科學思想,如《墨子·經說上》曰:

長徙而有處徙,宇久,南北在旦有在莫。

長即時間,處即空間,說明時間與空間是相對的。

此外,書中還涉及運動與靜止、量與質、物質與虛空、相對與絕對等大量邏輯探討。

因其超出純粹數學范圍,恕不贅述。

寫到此處,作者不禁浮想聯翩:若美國數學史家莫裡斯·克萊因在撰寫他那長篇巨著《古今數學思想》之前能多了解一下《墨子》,則該書就不至於毫不涉及古中國之數學了。

墨家之震鑠古今,既在於其俠義情懷,更在於其超前之數學與科學成就。

但遺憾的是,由於墨家在戰國後期一直反對秦國之吞並天下,因此墨家弟子後來被大秦消滅殆盡。

由於墨家後來再也未出現過能承前啟後、堪為宗師之鉅子,以致墨家學說在漫長之歲月中,就如雲煙一般隨風消逝。

前期之墨家在戰國初影響甚大,其社會倫理思想以『兼愛非攻』為核心,提倡『兼以易別』,反對儒家所強調之社會等級觀念。

後期之墨家分為兩支。

一支註重認識論、邏輯學、幾何學、幾何光學、靜力學等學科之研究,是為『墨家後學』;另一支則轉化為遊俠。

這兩個支派在漢以後都融入了儒家或道家。

在漢武帝殺大俠郭解以向天下示威後,遊俠支派中不願低頭者紛紛加入隱士行列,成為道教徒;願低頭者則陽儒暗道地步入仕途,或許是抱著『大隱隱於朝』之態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