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百名歷史人物】兵聖孫武。《網路歷史》

開欄的話

濱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曾經湧現出許許多多的傑出人物,他們像銀河中的繁星閃爍,給後人以啟迪,令後人倍感自豪。

為進一步深化『在知愛建』主題實踐活動,加強對濱州歷史文化的梳理挖掘,以歷史文化名人宣傳帶動城市影響力提升,即日起,濱州日報特推出《『在濱州、知濱州、愛濱州、建濱州』·百名歷史人物》欄目。

該欄目將對濱州歷史名人事跡進行解讀,引領更多人了解濱州豐富的歷史人文底蘊,喚醒『在濱州』的狀態,點贊『在濱州』的熱情,激發『愛濱州』的情感,扛起『建濱州』的責任,賦能更高水平富強濱州建設。

兵聖孫武

侯玉傑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諸侯間的攻伐混戰既激烈又頻繁。

240年間,戰爭達到480多次。

所以,孟子說:『春秋無義戰』。

『兵學』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並在社會政治舞臺上空前活躍。

孫武就是這期間產生的傑出軍事家,其傳世著作《孫子兵法》被譽為『兵經』,是武經七書之首,孫武本人被後人尊崇為『兵聖』。

一、孫武世系

孫武,字長卿,約生活於公元前6世紀末至公元前5世紀初,與孔子《前551-前479年》同時而略晚,齊國人,即今惠民縣人,後人尊稱為孫子、孫武子。

孫武的祖先是陳國的立國國君,世俗都追溯至公子陳完。

齊桓公十四年《前672年》,陳國因王位繼承問題而發生內亂,陳完因避禍而逃奔齊國。

齊桓公敬重人才,欲封陳完為卿。

陳完深有自知之明,便婉辭謝絕,桓公遂授予其『工正』一職,即主管工匠的小官。

為避免招惹是非,陳完乃改姓田氏。

田完的五世孫田書,在齊景公時官至大夫,因率兵伐莒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並賜樂安作為食采之邑。

田書由此改為孫書,他就是孫武的祖父。

《新唐書》卷七十三下這樣記載孫武的世系:『田完字敬仲,四世孫桓子無宇,無宇二子:恒、書。

書字子占,齊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采於樂安。

生憑,字起宗,齊卿。

憑生武,字長卿,以田、鮑四族謀為亂,奔吳,為將軍』孫書的兒子孫憑,即孫武的父親,在景公朝中為卿,成為君主以下最高級別的官員。

孫武從齊國逃奔吳國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20年左右。

這正是齊景公、魯昭公、楚平王、衛靈公、吳王僚等君主當政的時代。

孫武生活在一個諸侯爭霸的時代,身體裡流淌著王子的血,出生在一個祖輩都精通軍事並具有一定文化素質的世襲貴族家庭裡,這為他日後參與戰爭實踐、著書立說、建功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隱居吳國

在孫武的青少年時代,齊國內亂不止,幾大家族為了爭權奪利而紛爭不斷。

於是,孫武效仿他的祖先去外地避禍,遷移到南方的吳國。

孫武輾轉到達吳國之後,在都城西,即今天的蘇州城西,躬耕隱居下來,他潛心著述,冷靜觀察吳國的政治動向,等待施展才能和抱負的機會。

風雲際會,機緣巧合。

公元前515年,吳國發生政變,公子光指使專諸刺殺吳王僚,自立為王,是為吳王闔閭。

為了建立霸業,吳王闔閭『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廣攬人才。

在此背景下,經吳王闔閭的重臣伍子胥先後七次推薦,吳王闔閭得知孫武是『吳人』時,才允許孫武入宮面見。

《吳越春秋》記載:『孫子者,名武,吳人也。

善為兵法,辟隱深居,世人莫知其能』

孫武是如何得到伍子胥的賞識,後人沒有任何線索,或許是世家大族之間有特殊的溝通渠道而不為他人所知。

三、吳宮教戰

孫武著有《孫子兵法》13篇,他把13篇兵法進呈給吳王闔閭,吳王看後,贊不絕口。

吳王問孫武,除士兵外,婦女是否可以按兵法進行訓練。

孫武回答道:『完全可以』於是,吳王從宮中選拔出180名宮女交給孫武操練。

在操練中,孫武仔細講解了操練方法,再三強調動作要求和紀律,可是訓練開始後,宮女們嘻哈打鬧,不服從命令指揮。

孫武為了嚴肅軍紀,用『指桑』之法,以達到敲打和警戒全體宮女的『罵槐』目的,毅然斬殺了擔任左、右隊長的吳王的兩個寵妃。

接著,繼續訓練,宮女們進退跪起,動作整齊,沒有一個敢出聲、敢違反紀律。

吳宮操練之後,吳王知道孫武能用兵。

於是,任命孫武為將軍。

四、常勝將軍

孫武擔任將軍後,參與指揮了討伐徐國、鐘吾國的作戰,並很快滅掉了這兩個小國,剪除了吳國的敵國楚國的羽翼,為吳國伐楚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吳王闔閭三年《前512年》,吳王興兵伐楚,剛取得小勝,就急於進攻楚國都城。

孫武力勸吳王不要急於求成,他認為吳國還不具備全面破楚的軍事實力。

他勸說吳王:『民勞,未可,且待之』吳王聽取了孫武的建議,罷兵回國。

孫武的作戰方針是積極創造條件實現敵我優劣態勢的轉化,他幫助吳王制定了一系列的疲楚擾楚的戰略。

他把吳軍分為三支隊伍,輪番出擊,騷擾楚軍,使其疲於奔命;同時,他麻痹對手,誘使楚軍犯錯,使他們放松警惕。

公元前506年,吳楚大戰開始,孫武指揮吳國軍隊以三萬之師,千裡遠襲,深入大國,五戰五捷,直搗楚都,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跡,為吳國立下了卓著戰功。

吳楚之戰是孫武親自參與謀劃並親自在一線指揮的戰役,孫武的軍事指揮才能和軍事思想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在孫武的指揮下,吳國以三萬精兵擊敗楚國二十萬大軍,成為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

戰國時期軍事家尉繚子贊道:『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

吳楚戰役後,孫武輔佐闔閭,在對越國的作戰中發揮過作用,司馬遷稱譽他和伍子胥一起為『南服越人』做出了貢獻。

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與晉定公等諸侯在黃池會盟,吳國成了新的霸主。

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孫武:吳國『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吳王夫差取得霸主地位後,驕奢淫逸,目空一切,特別是他重用奸臣,疏遠賢臣。

孫武同夫差的分歧越來越大,他急流勇退,飄然高隱,不知所終,留下了千古之謎。

孫武一生的事業基本在吳國展開,蘇州有孫子塚,傳說是孫武的墳墓,因此,許多史料把孫武稱為『吳人』,即蘇州人。

五、《孫子兵法》

除了戰功顯赫外,孫武最主要的是留下了名著《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有13篇,依次是:始計、作戰、謀攻、軍形、兵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共5000餘字,但這短短的幾千字裡卻包含著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和十分豐富的思想內容。

《孫子兵法》在世界上也久負盛名,8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在世界上廣為流傳。

《孫子兵法》是經書,即俗稱的『兵經』,是博大精深的哲學著作,這是第一位的。

在眾多的兵學著作中,《孫子兵法》被列為《武經七書》之首,成為經典,是因為他揭示了事物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是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

《孫子兵法》是堂堂正正的哲學著作,其治軍思想即治國理政思想『令之以文,齊之以武』。

《孫子兵法》是時代的產物。

孫武生活的時代正是中國歷史上從貴族分封制向君主專制集權制過渡的社會大變革時期,反應在戰爭形式上也發生質的變化,即由過去的道德戰爭向非道德戰爭轉化。

孫武之前的戰爭按照『軍禮』進行,『不鼓不成列』『不殺黃口,不獲二毛』『動之以仁義,行之以禮讓』,從孫武時代開始的戰爭擺脫了『鳴鼓而戰』的陣戰法,確立了『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的原則,體現了軍事鬥爭自身的規律和特點。

(原文采自《濱州百名歷史人物》,略有修改。

)邱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