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計5112字,建議閱讀時間17分鐘。
最近又看《史記》,非常感慨,寫一篇歷史吧。
很早之前就一直有小夥伴讓我講講商鞅,一直拖到現在。
不下筆的原因,也是因為擔心寫出來的東西不是大家想看的。
其實他的觀點全在那本《商君書》裡,大家有興趣翻看看一下就知道了,非常淺顯易懂,會騎自行車就能看得懂,不過很多人看完之後都被氣得夠嗆,感覺啥地方不對。
因為我們的觀念裡,商鞅變法導致秦國國力暴漲,統一六國,那商鞅的東西一定是進步的,牛逼的,甚至應該是什麼絕學。
但是打開那本書,大家卻發現暗黑不堪。
因為在商鞅的眼裡,想讓國家強大,核心並不是什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畢竟在他那個時代,全世界都靠天吃飯,每年產量有多少,人其實沒法控制,技術改進也極其緩慢,大家自然不往這個方向想問題。
既然生產力沒法發展,科技也沒啥進步,那就想想怎麼讓現有的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用。
那商鞅是怎麼做的呢?
他的核心思想主要是:
以善民治奸民,國削至亂;以奸民治善民,國治至強。
還有著名的馭民五術:弱民、貧民、疲民、辱民、愚民。
為了閱讀通順,不想多放古文原文了,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去看,他一生的核心思想就這些。
說得很清楚了,對老百姓狠一些,讓壞蛋酷吏去管理他們,國家就會強大。
而且要讓老百姓貧窮而愚蠢,疲於奔命。
這麼做的好處非常明顯,老百姓又窮又蠢,自然沒工夫去亂想亂動,節省下來精力去種地不好嗎?而且還可以把他們的勞動果實全部順理成章變成國家的戰略資源。
這事稍微得往前追溯一些,在戰國之前的春秋,那也是個種姓社會,當時金屬冶煉還不成熟,國家的全部金屬湊起來,也武裝不了多少人,加上地廣人稀,訓練農民兵相對不太劃算,有限的資源主要是給貴族用。
你拿著金屬武器打拎著棍子的人,效率自然高得多,這種情況下,戰爭的整體形勢是貴族競技,貴族們抬頭不見低頭見,而且互相通婚,為了避免傷了和氣今後不好相處,大家很講究『禮』,比如不會趁著別人過河去打他,大家都彬彬有禮,一般打完仗甚至都不追擊。
咱們看《三國演義》,那種兩軍陣前武將沖殺,士兵們在後邊圍觀,這就是典型的『春秋模式』,真實的歷史裡,到三國早就不那麼打了。
進入戰國時代後,形勢有了一些變化。
由於銅鐵之類的東西不再稀缺,國家可以大規模低成本武裝農民,一個貴族騎士可以單挑兩個農民兵,但肯定打不過三道五個拿著鐵制尖頭的長槍兵。
而且那時候還大規模引入了弩機,訓練幾天的農民就可以一發入魂,還沒等對面的貴族騎士開口問『來將可留姓名』,就把他給射下來,如果一發不行,那就二十發,看你還囂張,還貴族,打的就是貴族。
這種情況下,鮮衣怒馬的貴族騎士不再充當『前三排』,雙方都把農民兵擺在最前邊,農民兵舉著兩層樓那麼高的長槍頂著箭矢往前推《古代真實作戰長槍都非常非常長,不是電視裡看到的那樣》,將軍們根據爵位高低在後邊喊著口號組織進攻。
這也成為中國整個漫長封建社會的主流,一直到清朝,依舊是這種模式。
到這裡大家也就明白了,戰國七雄,誰能動員更多的農民兵,誰可以收集很多的糧食和鐵器用於戰爭,誰就可以在殘酷的鬥爭中勝出。
所以各國都走上了瘋狂『挖掘國力』的路線,讓每個農民都去種地,種更多的地,把地種到所有能種的地方,讓他們盡早結婚,生更多的孩子,等到秋收完就去打仗。
各國變法,其實都是往這個方向變,展開了激烈的軍備競賽,極限地挖掘國力用於戰爭,最極限的操作,就是商鞅搞出來的,每年給老百姓留一點他們勉強能活下去的資源,剩下的全去打仗,這樣才能最大可能地提高戰爭勝率。
後來長平之戰,為啥趙國換下走穩健路線的廉頗,讓倡導『進攻主義』的趙括執掌軍隊?因為趙國的戰爭潛力挖掘能力不行,前線再耗下去,資源層面已經不支持了。
而秦國盡管是客場作戰,但是能挖出來的資源多,趙國被迫正面迎戰,隨後秦國進一步動員,把16到60歲的男性全部投入了戰爭,趙國野戰部隊被一舉打垮。
不過秦國也傷筋動骨,以至於長平之戰打完後,沒有再組織攻勢,收拾回去了。
那些變法的法家,一個比一個極端,而且互相吸收彼此的經驗教訓,比如秦國商鞅變法就吸收了大量魏國變法的精髓,他不叫『公孫鞅』嘛,暴露了他自己是貴族,以前在魏國混,後來不受待見,跑秦國去了。
功成名就後,秦國把現在商洛那一帶分封給他《那時候叫『商於』,那個字讀『於』》,就成了『商鞅』。
商鞅極限挖掘國力的操作都寫在了他的書裡,包括上文提到的,把老百姓改造得又窮又蠢,就是個打仗種地生孩子的機器。
當然了,變法的內容非常非常龐雜,從政治到經濟,再到財政,還包括文化改進,屬於配套體制改革。
比如商鞅認為,詩書禮樂這樣的傳統文化就是垃圾,對國家治理沒啥用,反而會讓大家不好好抓生產,要啥娛樂,要啥文藝,要啥自行車,所以幹脆都廢了。
不僅廢了這些娛樂項目,還對一些傳統觀念下手,類似『修善』,『誠信』,『仁義』等等儒家奔走呼號幾百年的項目,都是傳統垃圾,都打成了『六虱』,也就是六種臭蟲,應該堅決予以清理。
人民就該是機器,要啥道德仁義?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看出來了,其實原教旨法家是反儒家的,儒家的東西在商鞅那裡全是垃圾,甚至禁了《詩》《書》等儒家教義。
孔子是提倡『人性光輝』的,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說的就是人民群眾有智慧,不然能做孔子老師的人密度不會那麼高。
但是在商鞅那裡,人民群眾竟然可以思考?看來我的工作不夠努力啊。
而且商人跑來跑去不好管,增加了社會流動性,當時也沒有國際貿易,屬於零和博弈,禁了吧。
重農抑商這種思維持續了接下來的兩千年,後來從漢朝開始被吸收到了儒家觀念裡,那次著名的『鹽鐵會議』上,大佬們認為農民更有道德一些,畢竟商人到處跑,有了錢就胡吃海塞驕奢淫逸,不如農民,這種觀念一直延續到現在,現在還有很多人是這麼理解的。
那次會議後,重農抑商也被吸收入了儒家教義。
作為法家核心人物,商鞅很明顯對人性有很深的理解,他還想了一個激勵措施,也就是那個軍功爵制。
我以前就有個納悶,如果砍人就可以升級,那秦國打了那麼多年仗,砍下的頭顱堆成山了,那不得官員泛濫了?爵位不得通貨膨脹?
後來請教了一個相關領域專家,人家哈哈大笑,說你這是完全不了解他們怎麼操作的。
首先『爵』和『官』不是一碼事。
有了爵位並不能當官,不過這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商鞅他們早就想明白了,軍功制一直都在次要位置,說起『秦制』,主要的核心是『刑』,懂了『刑』,才能懂『賞』。
秦國的法制嚴苛到了極點,老百姓動輒得咎,這樣就能保證老百姓平時一直處於『虧欠』狀態,上戰場砍人不是為了撈軍工,而是為了還賬。
大家看史書,說秦國老百姓往地上扔一把灰,就會被拉去剁手,應該不一定真剁,不然按照這個執法力度,秦人都是殘疾人,應該是記了賬,打仗如果有首級就可以清賬。
此外就算有了戰功,今後的日子裡反正也可能隨時會被清掉,避免了爵位的通貨膨脹。
總之,商鞅的核心就是刑賞、農戰、排儒、弱民,這麼幾項。
再結合其他一系列操作,比如著名的『什伍制』,老百姓五家編入一個小組織,相互監督,有啥事也好管理。
這個玩意我查了下,最早是墨家守城的時候,采用的一種『戰時緊急管理機制』,因為城裡可能混入間諜嘛,所以得相互監督,看到不認識的人必須上報,不然出事一起砍頭。
而且這樣很好管理,可以編制值班日程表。
商鞅覺得這個也挺好啊,平時也應該這麼搞,於是秦國天天處於圍城狀態,老百姓相互監督,互相鎖死,誰也不能亂跑,誰有不當舉動立刻就會被舉報,慢慢的大家也就徹底放棄幻想了。
後來他被清算,想跑路,被盡職盡責的老百姓果斷舉報,於是他被拉回去車裂了《也有說法是被幾頭牛給撕了》。
而且商鞅不是有個連坐法嘛,一個人犯事,全家跟著吃掛澇,他覺得非常有震懾力,大力推廣。
等他被裂了之後,全家跟著被屠了。
『作法自斃』,就是對法家頭目們的最高禮遇,真正偉大的系統,一定連管理員都不放過。
後來的韓非,李斯,都是這樣偉大的法家大佬,都不得好死,李斯也喜提了一個全家桶,面對屠刀的時候,他突然想起了當初發跡之前和家裡狗子一起玩飛盤的幸福場景。
這也讓後人忍不住思考,覺得人不能完全屁股決定腦袋,自己處在高位的時候制定了一系列酷法,萬一哪天不在那個位置了怎麼辦?自己的孩子競爭失敗怎麼辦?有些朝代士大夫競爭一般不往死裡搞,也是避免自己將來出事被全家被殺。
某種程度上講,現代法律的制定者們都思考過這類問題。
在商鞅的不懈努力下,整個秦國成了個名副其實的大兵營,老百姓沒有娛樂,沒有思想,行為空間被極度壓縮,除非出去打仗或者服徭役,否則幾乎被拴在自己的土地上,動輒得咎,平時的日常就是種地生孩子,國家需要的時候帶著糧食去打仗。
本來秦國是個西北非主流小國,經過一系列艱苦的改造,戰鬥力爆棚,關鍵是對戰爭潛力的挖掘程度,堪稱古代之最,以至於太史公描寫秦趙之戰的時候還是很激情的,洋洋灑灑,怎麼點將怎麼用兵,後來秦國以舉國之力徹底打垮了趙國,趙國由於長期和北方遊牧部落拉鋸,戰鬥力驚人,趙國垮了之後,秦國吸收了趙地的戰爭潛力,基本無敵了,看其他幾個大國,就好像滿級大神重返新手村。
以至於太史公這麼八卦的人,也覺得這種一邊倒的戰爭沒啥可寫的,於是草草幾句話就把滅其他幾國的事給寫完了。
也正是商鞅這事做得太好,以至於秦國二世而亡。
因為秦人通過百年改造,加上商鞅當年殺人如麻,已經接受了現實,但是其他地方的老百姓心態不行,不願意老老實實接受改造。
比如陳勝吳廣,讓他們去北京那一帶服役,他們沒能如期趕到,按理說應該乖乖去衛所報到,老老實實把頭放在案板上接受被砍頭的命運,可這兩人竟然反了,可見他們對大秦的主體思想並不認同。
他倆一反,忍了很久的老百姓都起來鬧,原來的六國很快也都復辟了。
此外秦制在全國推廣的時候明顯水土不服,很多地方根本沒有徹底貫徹下去。
比如張良這種韓國舊貴族竟然沒被拉到北方修長城,要知道,他們家可是世代韓國國相,到處溜達,學了很多造反的小技巧,還對始皇的車隊發動過恐怖襲擊,竟然沒抓到,匪夷所思,顯然有人包庇。
很明顯大秦引以為傲的老百姓相互監督在其他地方沒能鋪開。
還有不少舊勢力竟然大搖大擺當上了公差,比如著名的張耳,他以前跟著信陵君混,後來幹到漢朝的異姓王。
當初秦滅六國,他這種『六國餘孽』竟然堂而皇之去做了秦朝的基礎公務員,在監獄上班。
項羽他們家也受沖擊不大,依舊是地方豪強,北方起來鬧事後,項羽叔侄振臂一呼,八千江東子弟立刻跟著他們去造反了。
此外秦國的基本盤關中平原上,也沒誰真正對國家上心,老百姓甚至不需要思考這類問題。
這也是為啥後來劉邦入關,打入了秦國的核心,統治階層解體後,老百姓幾乎沒反抗,牛逼到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國就這樣瞬間崩了。
劉邦說要簡化之前的嚴刑峻法,改為約法三章,老百姓立刻歡呼雀躍喜迎王師,有種被解放的快感。
劉邦一開始沒想殺秦國王室,可能也是擔心激起老百姓的反感,畢竟老嬴家統治秦地幾百年,多少應該有點感情,在人家地盤上殺皇族,多少有點想不開。
也可能他一平頭老百姓,加上那時候封建迷信,多少覺得王室有點神性,『弒神』這種操作太難以想象。
可項羽不信邪,幹脆利落全給殺了,根本不在乎老秦人怎麼想,事實上大家也不關心這事,殺就殺了,跟誰混不是個混。
那地方的人一開始跟著項羽混,後來跟著劉邦混,楚漢爭霸過程中劉邦的戰績巨爛無比,但是蕭何一直從秦地給劉邦輸送戰略資源,確保劉邦不下賭桌,直到幾個異姓王對項羽完成合圍,項羽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最後被圍在了垓下,可見秦地這地方的人真的很好管。
隨後『漢承秦制』,主要吸收的是郡縣制,嚴刑酷法和那種近乎瘋狂的挖掘民力措施基本被廢止,上層開始搞『黃老之學』休養生息,漢初稅賦也達到了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極其少見的十五稅一,『文景之治』的時候,一度達到了恐怖的三十稅一,國力迅速恢復,也才有了後來的北伐匈奴。
後來的整個歷史上,幾乎沒有朝代完全復制過秦國那套,盡管它威力巨大,但是承擔的代價也太過恐怖,統治階層敢想不敢做。
太像辟邪劍譜了,殺傷力極大,但是反噬效果也很明顯。
反而改為使用儒家那一套,儒家的思路其實是另一種變相的等級制度,讓大家在家聽老人的,出門聽官老爺的,在朝聽皇上的,只要大家都按照這個套路來,各安天命,本本分分,那國家可不就穩定了?
但是也吸收了很多法家觀念,比如重農抑商、編戶齊民等等,這也就是什麼內法外儒。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大清,中間除了元朝完全瞎胡鬧,其他時候大同小異,隻是財政模式有差別,我找時間再寫寫。
文章就寫到這裡吧,其實站在現代人的角度,評價一個古代制度『好』或者『壞』都沒啥意義,而且面臨生死問題的時候,人群很容易做出來各種匪夷所思的事,練個辟邪劍譜可能也正常。
類似《三體》裡面對外星人危機,人類一頓折騰,經濟水平和生活水準倒退了一百年。
當然了,秦帝國對我們後世影響也很大,這也算是商鞅他們一夥的貢獻吧。
全文完,如果喜歡,就點個贊或者『在看』吧。
轉自微信公眾號:九邊。
商業合作請後臺聯系,謝謝。
公眾號主頁輸入『李子暘』,可查看李子暘老師221年文章。
輸入『揚權』,查看揚權同志221年文章。
輸入『疫情』,查看疫情防控專題文章。
輸入』計劃經濟『,查看李子暘老師談計劃經濟文章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