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和范雎結怨後,秦昭襄王為何選擇除掉白起,而不是范雎呢?《網路歷史》

長平之戰後,白起準備趁勢消滅趙國、邯鄲。

對此,韓國和趙國自然非常害怕,於是派蘇代用重金遊說秦國丞相范雎,意思就是等到白起消滅趙國、韓國的話,那麼白起在秦國的地位,就一定在你范雎之上了。

在此背景下,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

秦昭襄王應允。

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

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

在白起和范雎結怨之後,二者自然展開了一番激烈的較量。

當然,最終的結果,是范雎借著秦昭襄王之手,除掉了白起這一敵人。

公元前257年,白起行至杜郵《今陜西省咸陽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那麼,問題來了,在白起和范雎之間,秦昭襄王為何寧願賜死戰神白起,也不辜負名相范睢呢?

首先,根據《戰國策》、《史記》等史料的記載,秦昭襄王在位期間,范雎和白起這一文一武,可謂左膀右臂,也是當時秦國最顯赫的兩位大臣。

就白起來說,其功績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了,在山東六國中,趙國、韓國、魏國、楚國等諸侯國,幾乎都被白起擊敗過。

特別是在長平之戰中,白起更是幫助秦國重創了趙國這一強勁對手,為秦始皇一統天下、建立秦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至於范雎,同樣是秦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

對此,秦昭襄王曾消失:昔周文王得呂尚以為太公,齊桓公得管夷吾以為仲父,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也。

也即在秦昭襄王心目中,范雎可以和薑太公、管仲等人相提並論。

根據《戰國策》、《史記》等史料的記載,范雎見秦昭王之後,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抨擊穰侯魏冉越過韓國和魏國而進攻齊國的做法。

他主張將韓、魏作為秦國兼並的主要目標,同時應該與齊國等保持良好關系。

正是在『遠交近攻』策略的指導下,秦國得以不斷蠶食山東六國的疆域。

而且,因為遠交近攻的策略,秦國在攻打三晉的時候,燕國和齊國基本上作壁上觀,這無疑分化和瓦解了山東六國之間的聯系,從而實現了各個擊破的效果。

基於此,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裡之外的范雎,自然在秦昭襄王心中擁有不下於白起的地位。

當然,這顯然不是秦昭襄王選擇除掉白起,而不是范雎的主要原因。

對此,在筆者看來,白起被殺,雖然和范雎的挑撥離間存在一定的關系,但是,白起的抗命和背後譏諷,才是其被賜死的主要原因。

在長平之戰後,因為范雎的原因,白起錯過了趁勢進攻趙國的機會。

等到趙國恢復元氣後,白起自然不願意繼續帶兵攻打趙國了。

於是在邯鄲之戰中,秦昭襄王派遣了王陵、王齕等將領。

當然,最後的結果是秦軍慘敗,甚至還丟掉了之前從魏國、韓國手中奪取的土地。

在此背景下,白起就在背後發發牢騷,表示『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結果如何?』。

於是,秦昭襄王聽後大怒,命令白起再次起兵攻打趙國。

對此,白起自稱病重,不願意出征。

最後,經范雎請求,仍稱病不起。

在白起拖延甚至抗命後,秦昭襄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所以,非常明顯的是,白起和范雎結怨後,秦昭襄王為何選擇除掉白起,而不是范雎的原因,自然就是白起的抗命。

除了這個原因,白起功高震主,也是秦昭襄王除掉他的原因之一。

雖然在秦國,丞相范雎也具有非常大的功勞,但是,范雎畢竟是文臣,也即沒有掌握什麼兵權,所以不會威脅到秦昭襄王。

但是,白起這位武將,顯然和范雎不同。

在長平之戰後,白起的威望實在太高了,如果白起真的率領秦軍將士謀反,秦昭襄王真的難以抵擋。

綜上,在白起和范雎結怨後,不是秦昭襄王不願意辜負丞相范雎,而不是范雎的威脅小,白起的威脅大,正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也即威脅大的白起最終被賜死。

文/情懷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