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其實不是隻對君主有好處,而是加強了君主的控制力。《網路歷史》

商鞅變法是秦大舉接納六國才子的始端,而商鞅變法成功的打擊了秦氏族勢力,後世得以舉國之力進行慘烈大戰依賴的是制度,而不是函谷關天險和一代雄主,秦二世而亡崩塌的恰恰就是秦法,所以只要證明商鞅變法加強了中央集權和提高了百姓耕戰的積極性,大家的說法就破了。

秦的士族沒有那麼長的時間,利益糾葛相對減弱才變法容易。

東方六國的王知道啊,如果像秦那樣來一次,自己還沒有成功就可能死了,楚國就試過了,吳起還是死在先王的屍體旁的。

你變法要割別人的利益,跟殺死他差不多,我共的土地革命和改革開放都是大家差不多,沒有什麼利益問題,好搞的多。

當年98~99年的國企下崗,黃喜劇演員差點連東北都回不去,假如你現在有本事來個均房產試試,東方六國知道商鞅偷襲被西圍定陽,靠讒媚朝魏。

這麼一個國家,東方有啥學的?

以東方六國為例,韓趙魏齊都是士族取代或者分裂的,他們改革的動力有限,隻有楚國和燕國還好,但是老士族們的抵抗確實以東方六國為例。

韓趙魏齊都是士族取代或者分裂的,他們改革的動力有限,隻有楚國和燕國還好,但是老士族們卻抵抗。

商鞅變法放在後世王朝就是改革,改革政治規則,國家體質,這是需要與利益集團相抗衡,並且做到新的規則可以讓足夠多的人受益從而形成新的利益集團去抵制舊利益。

商鞅變法隻讓君主得到好處,無論大臣百姓都是討厭的,損天下而肥君王,這種規則真沒什麼好的。

商鞅變法其實並不是隻有君主有好處,而是加強了君主的控制力,現實不是遊戲,君主由玩家控制,其他人都是無欲無求的,靠幾個簡單指令都會為君所有。

我們國家作為世界人口大國,這幾年發展如何,為何印度不學我們變法從而真正強盛起來,變法不是簡單的事情,不是想做就能做。

我明白大家說的秦國統一不是由商鞅帶來的,確實不是,商鞅隻能說有潛在作用,而一些書籍講完商鞅變法,接著就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忽略了秦自身的地理優勢,幾代君主的堅持,一定的運氣成分,其他六國的失敗聯盟等等,並不是誇大了商鞅的作用,而是忽略了其他的,顯得商鞅有決定性的了。

楚國衰落也不是吳起死時,是垂沙之戰,吳起都死八十年了。

另外秦獻公時已經復強,繼承發展影響最大的是秦惠王、張儀、白起,收果子的是秦始皇與王翦,問題在於商鞅變法是霸道,走的就是軍事路線。

商鞅變法本質是秦孝公的選擇,秦孝公不聽帝道王道而選擇霸道。

至於白起雖有水份,但以戰績而論,在戰國確實數一數二,不世出的名將,我揭穿其水分但我認可其戰績能力。

隻有一點,秦國力強悍與商鞅關系並不大,從頭到尾無非是說大家印象中商鞅變法以強秦之國力是錯的,秦本身就是國力強悍的國家,有實力幹翻六國。

歷史是嚴謹的,這是我的看法。

商鞅的改革涉及戶籍登記,統一度量,兵役制度,土地改革,郡縣體制,軍功制度,私以為這和是不是他首創沒有關系,這一切都和日後秦國的兵力,財政,人口息息相關,說沒什麼關系的確欠妥,而且,他誘捕公子卬不地道,秦昭王綁票楚懷王更不地道,齊國攻宋聯軍就反水也不地道,張儀忽悠楚懷王更不地道,戰國本是爾虞我詐之世,用這一點推出商鞅軍事無能站不住腳。

其實我們可以再拿一些諸如商鞅變法前後秦國人口,稅收,軍備的資料補充論點,才能支持得出商鞅變法和秦國強大無關的結論,畢竟打仗歸根結底比的是生產力,沒有經濟部分的史料並不能支撐大家得出這樣的結論。

商鞅變法也質疑,書真是白讀,歷史沒人說商鞅是軍事家,不怎麼會打仗正常。

商鞅變法的核心是獎勵耕戰,平民打仗多砍人頭就能得獎勵,將軍多打勝仗就能升職,沒有軍功不能升職,王族也不行。

到最後軍隊從士兵到將軍都是能打的主。

共他國家沒這制度,打好打壞沒區別,白起就是從一個士兵做起最後成了秦國的大將,再加上天才和秦國的國力,到後面聽說是白起帶兵來了,沒人敢戰了,最多守起來,避戰。

就好比改開,現在中國成了第二經濟大國,有人卻再說,要是沒有改開中國說不定成了第一呢。